1
|
18327
|
車輪蟲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及 海水
學名: Trichodina spp., Trichodinella spp.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車輪蟲科(Trichodinidae)內分七屬:Trichodina,Hemitrichodina,Vachomia,Paratrichodina,Tripartiella,Trichodinella,Dipartiella。型態大致相似,引起的病都叫做「車輪蟲症」。外表像一車輪,中央具有車軸。以週緣的纖毛運動。一般而言,大於90 um,寄生 皮膚者,有較多的寄生宿主;小於30 um寄生 鰓者,寄生較少的魚種。病原若離開魚體約可存活1到2天。
...more
|
2
|
24198
|
|
3
|
4477
|
|
4
|
12235
|
癤瘡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
學名: Aeromonas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Furunculosis, septicemia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Griffin et al. (195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 oxidase 陽性, catalasa陽性, 發酵葡萄糖, 兼性厭氧,
非運動性桿菌, 大小為1.3- 2.0 by 0.8- 1.3 μm (Inglish et al. 1993)。
非人畜共通。
...more
|
5
|
24432
|
魚蝨感染症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title="海水">海水
學名:Argulus foliaceus ; Argulus japonicus ; Argulus coregoni
病名(及俗名):魚蝨感染症
最早發現者:
Argulus japonicus Thiele, 1900
Argulus foliaceus (Linnaeus), 1758
Argulus coregoni Thorell, 1865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魚蝨曾在17世紀時歐洲養殖的鱒魚及中國的 鯉魚發生過(Wilson,1902; Kabata,1985)。魚蝨在湖、河口及 海水鮭魚箱網都曾發生過且會造成死亡。在 鯉魚及金魚感染此病症後易繼發 黴菌及 細菌二次性感染,造成經濟上的損失(Shimura,1982a)。另外在1985年Ahne報告魚蝨亦為傳染SVC的媒介。Branchiurans亞綱裡,其蟲體型態為卵圓型,外層為 甲殼覆蓋。有一對 突出複眼,口器及觸角特化成勾型,有多刺的突起的吸盤,其構造是為了適應 寄生蟲生活。為了配偶及產卵,他們會離開宿主長達三個星期,然後在次附著魚的 鰓蓋內側,靠著黏液為生,然後蛻皮,或者是靠穿透 皮膚吸收內在養份為生。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6
|
5282
|
鮑魚凋萎綜合症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立克次氏體
病原環境:海水
學 名:Candidatus Xenohaliotis californiensis
病名(及俗名):鮑魚立克次氏體病(abalone rickettsiosis)
最早發現者:Gardner(1995)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原屬立克次氏體科(Rickettsiaceae),革蘭式陰性、不具運動性、細胞內寄生菌,菌體呈多型態,由桿狀(332x1550nm)或橢圓狀(1405nm,78-1290nm)。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7
|
6190
|
河鯰病毒病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學 名: Ictalurid herpesvirus 1
病名(及俗名):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
最早發現者:發現於1968年 病毒確認於1971年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河鯰 病毒病為一病程迅速且具高度傳染性的 病毒性疾病,發生於養殖的幼年河鯰。
本病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8
|
28719
|
卵圓鞭毛蟲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半鹹水、 海水
學名: Amyloodinium ocellatum
病名(及俗名):卵圓鞭毛蟲感染症(Amyloodiniasis)、絲絨病(Velvet disease)、銹病(Rust disease)、金粉症(Gold rust disease)
最早發現者:Brown, (1931)
OIE狀況:非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卵圓鞭毛蟲 營養體以碟狀構造吸附於宿主,此碟狀構造具有一非常短的柄,且於吸盤的周圍有一圈 絲狀的假根可深入宿主的上皮細胞,ㄧ觸手狀的構造自細胞基底部延伸出,其功能尚未明瞭,細胞質缺乏葉綠粒但具有消化食泡及澱粉顆粒和多種特殊胞器, 營養體呈梨狀或卵圓狀,體長約150~350 um。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9
|
4747
|
心形蟲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Chilodonella hexasticha
病名(及俗名):Chilodonellosis, Chilodonelliasis, Warmwater Chilodonelliasis
最早發現者:(Kiernik, 1909) Kahl, 1931
OIE狀況:非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蟲體呈扁平狀,後緣具缺痕,背側成圓凸狀,腹側則為平坦狀,腹側的纖毛呈兩群,右側的纖毛群成拱狀且較左側長,由5-7個動基體(kineties)所構成,而左側的纖毛由7-9個動基體組成且較筆直。 具可伸縮口器,其構造明顯且位於腹側,具有ㄧ個大核位於背側接近蟲體的末端,小核成卵圓狀位於大核旁,具有許多消化食泡及2~3個伸縮液泡,其大小約為長33.6-47.6 um (平均40.3 u)寬23.0-44.2 um(平均33.0 um)具大型的核約7.8-13.3 um x 7.8-12.3 um,許多文獻提到其大小變化甚巨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0
|
8922
|
白鱘虹彩病毒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White sturgeon iridovirus
病名(及俗名):白鱘虹彩病毒症
最早發現者:Smail and Munro(1989)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虹彩病毒的感染,依照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 ICTV) 在2004年的分類下,可分成5個屬,分別是:1. 虹彩病毒屬 ( Iridovirus):主要感染無脊椎之昆蟲,代表株為Chilo iridescent virus。2. 綠虹彩病毒屬 ( Chloriridovirus):主要寄主為蚊蟲類,代表株為Mosquito iridescent virus。3. 蛙病毒屬 ( Ranavirus):主要寄主為兩棲類,代表株為frog virus 3。4. 淋巴囊腫病毒屬 ( Lymphocystisvirus):主要感染魚類,造成淋巴囊腫及皮膚結節,代表株為Lymphocystic disease virus flounder isolate。5. Megalocytivirus:主要感染魚類,代表株為 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ISKNV);Grouper iridovirus of Taiwan (TGIV);Red seabream iridovirus (RSIV)。WSIV暫時性的被分類於 Megalocytivirus中,缺乏更充分的證據進行更精確的分類。
本病毒呈對稱正二十面體,直徑262-290nm,內殼直徑為184nm,內外殼都具有封套,內含線型雙股DNA(linear dsDNA),病毒顆粒於細胞質內合成,基因大小為170-200kb。病毒只能於10-20℃下, 白鱘細胞株中生長。
WSIVD與淋巴囊腫病(LDV)皆為局限性組織疾病,但仍有不同特性,故須作區分。
人畜共通:No
...more
|
11
|
4802
|
梭黴菌毒素中毒
1. Fusarium屬黴菌產生之毒素所造成之中毒,稱為 梭黴菌毒素中毒,梭黴菌的毒性代謝產物受其所寄生的物質之成分及所在環境的狀況影響。其對飼料的污染,經常是在飼料穀物生長的季節侵襲作物,也在飼料貯存及製成粒狀的過程寄生,當梭黴菌寄生在這些物質時,製造 梭黴菌毒素,主要為T-2毒素(12,13-epoxytrichothecen)。 鯉魚是對此毒素最敏感的魚種,其曝露72小時的致死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46mg,虹鱒為6.1mg/kg。
2.症狀: 鯉魚口服T-2毒素致死劑量,表現出沈鬱、對刺激缺乏反應、呼吸加速、 體色變黑、 停止攝食,排泄出未消化的食物,後來被長條狀的白色粘液取代,魚隻 貼近水面喘氣,隨後運動失調、動作不協調,最後停止移動及死亡。
3.解剖病變: 體色變黑及鰓 水腫及大理石樣,體腔內的 血管嚴重地 充血, 實質器官的顏色及大小改變,消化道的粘膜 發炎,可見 點狀出血。若長期持續性地施予次致死濃度的T-2毒素加其他 梭黴菌毒素,會造成 鯉魚沈鬱、排泄出半消化的食物、 減少攝食,增重大幅度降低。(Svobodová & Ruprich, 1991)
...more
|
12
|
9860
|
鰻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半鹹水, 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
學名: Vibrio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鰻魚紅斑病
最早發現者:Hofer. (1904)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可運動、具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為 oxidase 反應陽性、嗜鹽性,適合於30℃,1.5% NaCl 的環境中生長[5]。
人畜共通:是
...more
|
13
|
24292
|
腸炎弧菌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半鹹水, 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
學名: Vibrio paraheamolyticus
病名(及俗名):腸炎弧菌
最早發現者:Sakazaki(196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可運動、具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在端鞭毛無法作用下會於體側產生許多無鞘之側鞭毛,兼性厭氧、為 oxidase 反應陽性、嗜鹽性,環境中 NaCl 之含量低於 0.5 % 或高於 10% 均不能生長,對酸敏感但有耐鹼性,因此可在alkaline peptone water中培養,最適合之鹽濃度為 2-3 %,最適生長溫度為 37℃[5]。
人畜共通:是
...more
|
14
|
7763
|
|
15
|
5459
|
維他命 C缺乏症
魚類無法或僅能合成低量的維他命 C,因此極易於飼料添加不夠時缺乏。缺乏維他命C主要以兩種臨床症狀出現,一種為 骨骼系統的 變形;另一種為傷口癒合能力變差。主因維他命C是一種輔助因子(cofactor),能水化proline成為hydroxyproline,而後者為組成膠原蛋白(collagen)的基本成分。膠原蛋白與 結締組織、骨基質、及斑痕組織形成均有密切關係。
...more
|
16
|
7127
|
殼破損
病因: 外傷是造成殼破損的主因,有摔傷、踩踏傷害、汽機車或除草機的碰撞及狗的啃 咬傷等。
症狀:外觀上,殼明顯有破損或缺失的情形,偶有 出血的現象;嚴重者,可見內臟器官的暴露。
...more
|
17
|
3720
|
膀胱結石
病原型別: 營養性
人畜共通:No
小 結石除了對膀胱壁造成輕微的刺激及 輕度的血尿外,是沒有大礙。一旦 結石變大,其體積便很容易造成 空間佔據性的病兆(space occupying lesion),由於壓迫到 正常的飲食及換氣 空間,引起病患內部器官的 炎症反應。造成的組織 壞死、沾黏和 腎後性的血氮症是常見的併發症。
...more
|
18
|
5184
|
|
19
|
205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