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鰻弧菌
疾病代碼: DIS00197
建立日期: 2009/04/30
更新日期: 2009/05/09
作 者: 蔡明吉、李建霖
中文病名: 鰻弧菌
英文病名: vibriosis caused by Vibrio anguillarum
疾病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
學名:Vibrio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鰻魚紅斑病
最早發現者:Hofer. (1904)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可運動、具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為 oxidase 反應陽性、嗜鹽性,適合於30℃,1.5% NaCl 的環境中生長[5]。
人畜共通:是
病原分類:
 變形菌門,丙型變形菌綱,弧菌目(Vibrionales),弧菌科 (Vibrionaceae),Vibrio 屬,anguillarum
別名:
命名沿革:鰻魚的紅斑病在 1718 年由 Bonaveri 所發表證實;Canestrini 於 1893 年分離出致病原並稱之為 Bacillus anguillarum。直至 1909 年 Bergman 才重新將其命名為 Vibrio anguillarum[6]。
疾病特性:
主要以出血性敗血症為主徵,感染的魚隻會有厭食、變黑及凸眼等病徵。在腹部肌肉、魚鰭基部及口部可見紅斑。腸管可見擴張其內充滿清澈具粘性之液體。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弧菌症之感染可發生在任何季節,好發於季節交替等溫度變化較大之時,尤其在飼養環境不佳或伴隨緊迫如密飼、捕撈或換池。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魚類感染弧菌症的共同特徵為出血性敗血症,臨床上病魚活力差,攝食減退或停止,外觀呈現皮膚褪色,鰭基部、泄殖腔及口部潮紅伴隨單側或雙側性角膜渾濁變白、出血、凸眼與潰瘍,另可見病魚體表有不等程度之充出血糜爛潰瘍壞死等病灶,覆蓋在病灶部位。剖檢病變可見脾臟腫大,肝臟、鰾及腸管等組織臟器的充出血,有些病例剖檢後臟器並不見明顯肉眼病變。組織病變以各組織臟器呈現炎症細胞浸潤,充出血壞死為主[1,3]。
病原致病性意義:
1.急性型:無特殊外表異常而死亡。
2.亞急性型:眼球、鰭、肛門及其周圍,體表和內臟、腹膜的出血
3.慢性型:體表潰瘍
診斷方法: 一級初步診斷:在腹部肌肉、魚鰭基部及口部可見紅斑
二級初步診斷:細菌學之診斷,可在TCBS 上生長呈現平滑、凸面的黃色綠色菌落。
三級初步診斷:細菌生化鑑定。
一級確定診斷:細菌鑑定用套組API 20 NE。
二級確定診斷:16S rDNA序列。
三級確定診斷:vah1 hemolysin gene[7],empA metalloprotease gene 等基因序列之PCR檢測法[4]。
治療方法: 1.Oxytetracycline 50 mg/kg
2.Flumequine 20 mg/kg
3.Oxolinic acid 20-50 mg/kg
抗生素混合於飼料之中連續治療5天
需以藥物敏感性試驗的結果為主
預防控制方法: 預防:
1. 良好的養殖管理做好水色保持水質穩定、選用品質優良的飼料及均衡營養,完善的池塘消毒與清理,可使用0.5-1ppm四級胺(BKC、海亞敏)或 0.2ppm 優碘進行消毒,避免 vibriosis 及其他疾病的發生[2]。
2. 利用水質浸泡或注射方式給予疫苗接種是可行的,目前已有數種疫苗被證實在現場應用上是相當成功的(RPS >80%)。雖然疫苗對於控制疾病的效果是無庸置疑,但考量其所耗費之人力物力,尤其是以注射方式,所以目前使用疫苗的情況仍不普遍。
控制:
給予合適的免疫計畫,於發病初期迅速尋求專業人士之協助並先予以停料數天,治療期間避免一切非必要之緊迫刺激,如換池或搬運等。勿將垂死或死亡之魚隻丟棄入海以避免疾病之擴散。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1.李建霖。嘉雲南地區養殖魚類疾病圖譜。第三版。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嘉義。2008。
2.劉文御,黃世鈴,張正芳,徐榮彬,陳敏隆,林式修。養殖水產生物病害防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2003。
3.蔡信雄,謝嘉裕,吳宗炳。台灣石斑魚疾病診治。第一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屏東。2007。
4.Denkin SM, Sekaric P, Nelson DR. Gel shift analysis of the empA promoter region in Vibrio anguillarum. BMC Microbiol 4:42, 2004.
5.Guérin-Faublée V, Rosso L, Vigneulle M, Flandrois JP. The effect of
incubation temperature and sodium chloride concentration on the growth kinetics of Vibrio anguillarum and Vibrio anguillarum-related organisms. J Appl Bacteriol. 78:621-629, 1995.
6.Roberts RJ. Fish Pathology Third Edition.WB Saunders London. P311-313. 2000.
7.Rock JL, Nelson DR.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hemolysin gene cluster in Vibrio anguillarum. Infect Immun 74:2777-2786, 2006.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