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海水白點蟲症
疾病代碼: DIS00127
建立日期: 2008/12/26
更新日期: 2010/11/18
作 者: 陳縱宇、張本恒
中文病名: 海水白點蟲症
英文病名: Cryptocaryonosis (Marine white spot disease)
疾病描述: 病因:Cryptocaryon irritans
症狀:不安、突然急游、呼吸窘迫、摩擦池壁或池底、魚體顏色的喪失、無食慾,體表有過多的黏液分泌。魚體及鰓部的病灶可能會到至繼發性的細菌感染。有時可見鰓部組織的增生糜爛。如侵犯至眼睛,常會造成眼盲。
魚種:除了魚類外,其他魚種均具有感受性。
其他:本病原常藉由直接接觸來傳播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原蟲。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Cryptocaryon irritans
最早發現者:Brown, 1951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魚體常藉由直接接觸游離於水中的掠食體 (Theront) 而造成感染,其會穿透宿主的皮膚,形成卵圓形營養體 (trophont),此即為營養期 (feeding stage)。發育完全的營養體最終會死亡,並產生胞囊(encyst)。胞囊之後會發育成孢囊體 (tomont),產生囊壁及一大型周邊空泡。孢囊體經歷一連串複雜的的分裂過程後,最終會有高達200個仔體 (tomites) 形成,仔體行成後第4~6天會從胞囊內脫出。仔體脫出後,即為游離階段 (free-swimming stage),或稱為掠食體,此期即具感染能力,且至少可持續15天。
人畜共通:否。
2.病原分類
纖毛蟲門 (Ciliophora)、Prostomatea綱、Prorodontida目、Cryptocaryonidae科 (Wright & Colorni 2002).。
命名沿革:
3.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魚體常藉由直接接觸游離於水中的掠食體 (Theront) 而造成感染,其會穿透宿主的皮膚,形成卵圓形營養體 (trophont) 或營養期 (feeding stage)。發育完全的營養體最終會死亡,並產生胞囊(encyst)。胞囊之後會發育成孢囊體 (tomont),產生囊壁及一大型周邊空泡。孢囊體經歷一連串複雜的的分裂過程後,最終會有高達200個仔體 (tomites) 形成,仔體行成後第4~6天會從胞囊內脫出。仔體脫出後,即為游離階段 (free-swimming stage),或稱為掠食體,此期即具感染能力,且至少可持續15天。本病原具有溫度依賴性的生長週期,在最適宜的溫度30°C,生長周期為7天;如低於20°C,病原及無法完成其生長週期。但現在亦有抗低溫的病原被發現,其可在15°C 完成生長週期(Diggles and Lester 1996, Jee et al. 2000)。飼養密度過於擁擠也易於疾病的傳播。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a.肉眼: 體表各處、眼窩周圍及鰓部可見散發的針點狀小白點。
b.顯微: 蟲體周圍有一層上皮細胞包被。鰓上皮增生。蟲體寄生在兩細胞間隙。
病原致病性意義:
診斷方法: 一級初步診斷:
鏡檢皮膚及鰓部的刮搔抹片,可見營養體 (trophont),其由許多纖毛所覆蓋,並終止於口部。細胞體前端並無任何附屬的口膜或小膜 (membranelles)。而掠食體 (Theront) 呈梨形,前端具有突起。從頂點至腹側具有凹槽狀的口腔結構。
二級初步診斷: 組織病理
三級初步診斷:
一級確定診斷:鏡檢皮膚及鰓部的刮搔抹片
二級確定診斷:組織病理
三級確定診斷:
治療方法: 將受感染的海水魚隻以低於20 ppt的鹽水水浴,可有效殺死病原(Cheung et al. 1979 (R), Lom and Dykova 1992 (R)。浸泡於淡水5~15分鐘,之後再以含有atabrine 8~12 mg/gal 的鹽水水浴,亦可有效對抗病原(see Cheung et al. 1979)。
預防控制方法: 水源的改善,新進魚隻的檢測與隔離。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Yambot A.V., Song Y.L., Sung H.H. Characterization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 a parasite isolated from marine fishes in Taiwan. Dis aquat org, Vol. 54: 147–156, 2003.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