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點狀 相關疾病資料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臨床症狀 展開

病灶部位 展開

病灶分佈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程度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生理狀態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病灶大小
>
點狀
共有:21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10866
壞死性肝胰腺炎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淡鹹水 海水 學名: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NHP bacterium (NHPB) 病名(及俗名):壞死性肝胰腺炎、德州蝦池死亡症候群 Texas Pond Mortality Syndrome (TPMS)、 祕魯壞死性肝胰腺炎 Peru necrotizing hepatopancreatitis( PNHP)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Frelier等 (1992)在美國德州太平洋白蝦養殖場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為葛蘭氏陰性染色、多形性、胞內寄生的立克次體樣細菌,分散在於感染的肝胰腺細胞胞質內。本菌主要的型態為桿狀立克次體樣細菌 (0.25 x 0.9 um),偶而以基底端含有八條鞭毛,頂端有一至二條鞭毛的螺旋體(0.25 x 2-3.5 um)出現。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2 6609
櫻鱒病毒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淡鹹水 海水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病名(及俗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disease, OMVD, OMV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Kimura 等(1981)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一般稱為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OMV),目前暫定於Herpesviridae科。本病毒為具有封套、20面體、大小120-200 nm、 dsDNA病毒。本病毒抗原性與出現在美國西岸的herpesvirus of Salmonidae type 1(SalHV-1)不同。暫定為 Salmonid herpesvirus 2; SalHV-2。 人畜共通:否 ...more
3 11927
偽單胞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 淡鹹水 海水 學名:Pseudomonas fluorescens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病名(及俗名): 偽單胞菌敗血症Pseudomonad septicaemia (P. fluorescens),紅點病(赤點病)red spot disease 或 red pest (P. anguilliseptica)。 最早發現者:Plehn (1924) 在鯉魚發現P. fluorescens。Wakabayashi (1972)在日本鰻發現P. anguilliseptica。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4 10650
殼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Chitinolytic bacterial disease, Epizootic shell disease. 最早發現者:Malloy等(1978) 在龍蝦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基丁質溶解革蘭氏陰性細菌及偽單孢菌(Pseudomonas), 弧菌(Vibrio) 及產黃桿菌科 (Flavobacteriaceae)的細菌均被分離過。 人畜共通:否 2.病原分類 Pseudomonadaceae, Vibrionaceae, Flavobacteriaceae科, Cytophaga-, FlavobacterAlpha proteobacteria groups;Oceanobacillus,Staphylococcus屬.。 ...more
5 10277
渦蟲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Ichthyophaga sp., Paravortex sp. 病名(及俗名):Tubellarian infection、病Black Ich、Tang Turbellarian 、Black spot disease、Tang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由多個病原引起。蟲體呈橢圓形皮膚有纖毛、具有兩個眼點。常見的病原Tang tubellarium(又名Paravortex sp.),其生活史類似海水性白點蟲,寄生魚體6天後(大小由77 μM 變成450 μM),會離開宿主落入池底,進行3-4天增殖,大小變為750 μM;同時仔蟲也在體內孵育,最後成蟲裂開釋出聚感染性的幼蟲。在24.5oC時,完成一次生活史約需10天。另一種扁蟲Ichthyophaga sp. 也被報導引起本病有關。 ...more
6 12587
套拉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海水 學名:Taura syndrome virus 病名(及俗名):套拉症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Bonami(1997)、Mari (2002)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 病毒目前暫定在Dicistroviridae科。 病毒顆粒為 32 nm,不含封套、二十面體、、浮力密度為1.338 g/ml。基因組為線狀、正端單股RNA 病毒,由10205個核苷酸組成。不具有3’ poly-A 尾巴。基因組包含兩個大的開放讀取區(ORF);ORF 1 包括非結構蛋白,ORF 2包括結構蛋白,三個主要核衣蛋白為 VP1, VP2, VP3 (55, 40及24 kDa)。 病毒在細胞質內複製。 ...more
7 25469
海水白點蟲症
病因:Cryptocaryon irritans 症狀:不安、突然急游、呼吸窘迫、摩擦池壁或池底、魚體顏色的喪失、無食慾,體表有過多的黏液分泌。魚體及鰓部的病灶可能會到至繼發性的細菌感染。有時可見鰓部組織的增生糜爛。如侵犯至眼睛,常會造成眼盲。 魚種:除了魚類外,其他魚種均具有感受性。 其他:本病原常藉由直接接觸來傳播 ...more
8 8153
流行性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因: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EHNV)、European sheatfish virus (ESV)或European catfish virus (ECV)。 症狀:體色變暗、無活力、共濟失調、 魚種:紅鰭鱸魚 (redfin perch, Perca fluviatilis)、虹鱒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鯰魚 (Silurus glanis, Ictalurus melas)、澳洲麥氏鱸 (Macquarie perch ,Macquaria australasica)、食蚊魚 (mosquito fish, Gambusia affinis)、澳洲銀鱸 (silver perch, Bidyanus bidyanus)、山南乳魚 (mountain galaxias, Galaxias olidus)。 ...more
9 8504
細菌性鰓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 Flavobacterium branchiophilum 病名(及俗名):Bacterial gill disease (BGD) 最早發現者:Davis (1926)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桿菌,型態彎曲,長度1μm ~5μm,菌落通常呈橘黃色,其生化特性oxidase試驗為陰性, phosphatase試驗為陰性而ribonuclease試驗則為陽性。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10 14492
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侏儒畸形症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IHHNV為二十面體大小約20-22nm之病毒,於超高速離心下,於CsCl 之等密度為1.40 g/ml,核酸為單股DNA 病毒其大小約4.1Kb (Nunan et al 2000)。具有4個genotype (OIE 2006),但目前所知僅其中兩個genotype 可感染白蝦(Litopenaeus vannamei ) 及/或草蝦 ( Penaeus monodon ) 人畜共通:無(No) ...more
11 6506
碘泡蟲症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 Myxobolus koi 病名(及俗名):碘泡蟲症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為魚之寄生蟲,屬於粘液胞子蟲(myxosporea),其中之Myxobolus 中所知之品種最少已有超過 500種以上可感染魚隻(Lom& Dykova 1992) 蟲體 人畜共通:No ...more
12 56075
白點病
1.病原概述 2.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半鹹水淡水  學名:白點病病毒(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病名(及俗名):白斑症候群、白點病  最早發現者:Bonami et al.,1995  OIE狀況:表列( listed)  病原摘要: 白點病是由白點病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所引起,根據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axonomy of viruses;ICTV ) WSSV 屬於 nimaviridae 病毒科、Whispovirus 病毒屬[10],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病毒顆粒具有封套呈長桿狀,最寬部分為 70~150 nm,長度則為 250~380 nm,部分病毒顆粒的一端劇具有尾狀突起。病毒的核蛋白鞘直徑為 58~67 nm,長度則為 330~350 nm,其表面可見核蛋白鞘組成之次單位形成的特殊橫紋構造,與病毒之縱軸成垂直 [12,14]。  人畜共通:不會 3.病原分類   白點病毒 (white spot baculovirus ; WSBV) 屬於動物病毒中的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 之桿狀病毒屬 (Baculovirus) 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3]。  命名沿革:由於發病之病蝦,甲殼明顯佈滿白色的斑點,因此台灣學者將此病症命名為白點症病毒 [5,12]。白點症病毒早期又稱為:白點症桿狀病毒 ( baculovirus associated with white spot syndrome / white spot ( associated ) baculovirus;WSBV ) [6,9,12]、白斑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13] 或第三非包容體性草蝦桿狀病毒 ( the third non-occluded baculovirus reported for Penaeus monodon;PmNOBIII )[12]。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   白點病病毒是一種系統性病原,其標的細胞遍佈蝦體全身器官,主要攻擊源自中胚層及外胚層的組織細胞,侵害之組織器官包括表皮、皮下組織、造血組織、類淋巴器官、、中腸之結締組織、心臟肌肉、神經膠原細胞、肝胰腺、綠腺及複眼等組織或器官皆有細胞核肥大,且核內構造消失,以及染色呈均質化之嗜鹼性包涵體出現,此外雌蝦之卵泡細胞及卵原細胞亦會遭受此病毒感染,因此親代所攜帶之病毒可能會經由垂直感染給子代 [5,12]。 白點症病毒具有水平及垂直兩種傳播途徑,垂直傳播途徑主要由病毒以附卵或經卵方式而傳染至子代;水平傳染途徑主要由養殖蝦與池水、水中其它多種帶原生物、病蝦等接觸而傳染 [8]。水平傳播甚至可藉由水流、帶原的池中生物、鳥類攜帶患病的病蝦或沾染發病池池水、發病池的水車所揚起的池水飛沫而藉著風力散佈至鄰近的養殖池 [5]。 ...more
13 35715
淡水性白點虫病
病原型別:原虫(protozoa) 病原環境:淡水(freshwater) 學名: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病名(及俗名):Ichthyophthiriasis, white spot disease 最早發現者:Kabate et al.(1985)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成虫為球形或卵圓形,大小為0.3~0.8×0.35~0.5cm,虫體表有分佈均勻的纖毛,胞口近於前端腹面,呈約6字形,虫體內具有1馬蹄形狀大核及1個球狀小核,胞質外層具有許多小伸縮泡和食物泡。幼虫呈卵形或橢圓形,前端尖、後端圓,前端具有1個乳突狀鑽孔器,全身被有等長之纖毛、後端有1根粗而長的尾毛,大核呈卵形或橢圓形、小核呈球形狀,一般在虫體前半部。 人畜共通:No ...more
14 5033
梭黴菌毒素中毒
1.Fusarium屬黴菌產生之毒素所造成之中毒,稱為梭黴菌毒素中毒,梭黴菌的毒性代謝產物受其所寄生的物質之成分及所在環境的狀況影響。其對飼料的污染,經常是在飼料穀物生長的季節侵襲作物,也在飼料貯存及製成粒狀的過程寄生,當梭黴菌寄生在這些物質時,製造梭黴菌毒素,主要為T-2毒素(12,13-epoxytrichothecen)。鯉魚是對此毒素最敏感的魚種,其曝露72小時的致死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46mg,虹鱒為6.1mg/kg。 2.症狀:鯉魚口服T-2毒素致死劑量,表現出沈鬱、對刺激缺乏反應、呼吸加速、體色變黑停止攝食,排泄出未消化的食物,後來被長條狀的白色粘液取代,魚隻貼近水面喘氣,隨後運動失調、動作不協調,最後停止移動及死亡。 3.解剖病變:體色變黑及鰓水腫及大理石樣,體腔內的血管嚴重地充血實質器官的顏色及大小改變,消化道的粘膜發炎,可見點狀出血。若長期持續性地施予次致死濃度的T-2毒素加其他梭黴菌毒素,會造成鯉魚沈鬱、排泄出半消化的食物、減少攝食,增重大幅度降低。(Svobodová & Ruprich, 1991) ...more
15 8249
細菌性腎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海水 學名: Renibacterium salmoninarum 病名(及俗名):細菌性腎病Bacterial kidney disease (BKD) 最早發現者:Earp et al., (1953)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Renibacterium salmoninarum為革蘭氏陽性雙桿菌,大小約0.3-0.1 μm x 1.0-1.5 μm,不具運動性、不產生芽孢,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16 16420
發光桿菌病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 病名(及俗名): Photobacteriosis 最早發現者:Gauthier et al., (1995) OIE狀況:非表列(Not Listed) ...more
17 9977
上皮囊腫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上皮囊腫 最早發現者: 本病 於1920 年 plehn 最早描述於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L 但當時認為是mucophilosis ,之後Hoffman 等人於1969 才正式病原為一種細菌且命為epitheliocystis。 ...more
18 8258
隱孢子蟲症
病因: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spp)感染,確認可感染的爬蟲的為Cryptosporidium.serpentis 症狀:食慾精神低下及厭食,蛇類在進食後持續或週期性的發生嘔吐或反逆症狀,可能嘔出未消化的食物。 ...more
19 13197
疥癬症/外寄生蟲感染
蟎及壁虱等吸血節肢動物。蛇蟎或稱蛇虱(Snake mite; Ophionyssus natricis)為爬蟲類最常見之蟎類。還有另外250種 蟎類可寄生於爬蟲動物。恙蟎(Trombiculid mite)之幼體期可感染爬蟲。另外總共有7個屬的壁虱可以感染爬蟲動物,硬蜱和蜱皆可在蛇、蜥蜴和龜身上發現。其中Ixodes, Hyalomma, Haemaphysallis, AmblyommaAponomma屬的硬蜱曾在多種爬蟲類被報告過。Argasidae和Ornithodoros屬之蜱可感染蛇、蜥蜴和龜。 ...more
20 4663
甲魚產氣單胞菌感染症
在各主要的爬蟲類中產氣單胞菌已被確定為一項重要的病原體(Ippen and Schroder, 1977),在大多數情況下,它被認為是伺機性的細菌Aeromonas往往是次要的入侵病原。 ...mor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