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發光桿菌病
疾病代碼: DIS00204
建立日期: 2009/05/05
更新日期: 2009/12/14
作 者: 謝嘉裕
中文病名: 發光桿菌病
英文病名: Photobacteriosis
疾病描述: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
病名(及俗名): Photobacteriosis
最早發現者:Gauthier et al., (1995)
OIE狀況:非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桿菌具兩端濃染、無運動性、oxidase 及 catalase皆為陽性、最適生長溫度為22.5~30℃(Magrinos . et al., 1996)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別 名:巴氏桿菌症(Pasteurelosis)、假性結核病 (Pseudotrberculosis)
病原分類
1. 病原分類
Gracilicutes門,Scotophobia綱,Virbrionaceae科,Photobacterium屬, Photobacterium subsp . piscicida

命名沿革:
原為Pastrurella piscicida,1995年更名為 Photobacterium damsela subsp. Piscicida (Gauthier et al., 1995)。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為主
內臟,特別是脾臟及腎臟。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發病率約60 %,致死率約50 %,潛伏期約4~7天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急性慢性兩種類型,急性較少看見肉眼的病變偶爾可見體表、鰭基部及肛門周圍有皮膚出血,但是在解剖病變下可以見到肝臟、腎臟及脾臟有多發局部的壞死灶,慢性的病變則可以發現肝、脾、腎表面及實質密發0.5~2 mm大小之灰白色壞死結節

病原致病性意義:
在日本,本病易發生水溫在20~25℃的早夏時,同樣在西班牙也是發生於夏天水溫約25℃時(Toranzo et al., 1991),P. subsp.piscicida無法在海水中持續活存3~5天,但曾有報告指出P. subsp.piscicida可在海水中不活化,可長期存在於海水中(Magarinos et al., 1994)。
診斷方法: 一級初步診斷:
無明顯外觀變化,但有時可發現頭部及鰓部有出血現象。
二級初步診斷:
可在nutrient broth、peptone water、heart-infusion agar及BHI agar上生長,Arginine dihydrolase(+),最適生長溫度為15~30℃ (Janssen and Surgalla, 1968; Yasunaga et al., 1983, 1984; Toranzo et al., 1991)。
三級初步診斷:
顯微鏡下可觀察到革蘭氏陰性短桿菌且具兩端濃染。
一級確定診斷:
無明顯外觀變化,但有時可發現頭部及鰓部有出血現象。
二級確定診斷:
Kent利用API 20E的鑑定系統來鑑定此細菌,呈現陽性反應的有arginine、dihydrolase、glucose、galactose、mannose、fructoseP. subsp.piscicida。

三級確定診斷:
DNA探針雜交技術可用於確診P. subsp.piscicida的感染(Zhao and Aoki, 1986)與利用分子生物學進行16 S r DNA序列分析。
治療方法: Aoki 與Kitao在1985年針對日本菌種藥物敏感性試驗顯示,所有種類對ampicillin都具有敏感性,同年Yasunaga 與 Yasumoto報告指出實際經口投與藥物試驗顯示P. subsp.piscicida對florfenicol具敏感性的,但對Oxolinic acid、ampicillin和sodium nifurstyrenate則無效。
預防控制方法: 注意養殖環境的衛生管理,避免過度密飼及不必要的搬運緊迫,或以疫苗接種來做疾病的預防。
相關圖片:
( 版權為謝嘉裕所有,本所已取得使用版權)
( 版權為謝嘉裕所有,本所已取得使用版權)
( 版權為謝嘉裕所有,本所已取得使用版權)
參考文獻: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