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888
|
線蟲感染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可參考Anderson’s system (Anderson RC, 2000)
病名(及俗名):主要依感染種類及部位命名
最早發現者:歐洲淡水魚線蟲參考(Avdeev et al, 1987; Moravec 1994);北美參考( Hoffman, 1999);新熱帶區 (Moravec, 199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雌雄異體,大多數為卵生,少數為胎生。仔蟲須先被中間宿主(甲殼類)吞食,中間宿主再被魚類#(B01)#吞食才能完成寄生。若魚類為終宿主則在此完成生活史。若魚類僅為中間宿主,則僅被包被在魚體,必須再被其終宿主(鳥類、人類或另一種魚類)吞食才能完成生活史。所有魚種均會感染;宿主主要依線蟲的終宿主及中間宿主而定。具有特定宿主的線蟲(例如 Skrjabillanid genera)通常僅能感染某棲息地的魚種;具有廣泛宿主的線蟲(例如 Capillaria sp.)則可感染世界上許多地區的魚種。
人畜共通:有些寄生蟲,例如海獸胃線蟲( Anisakis)及Pseudo -terranova仔蟲會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2
|
35196
|
水黴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黴菌
病原環境:淡水及淡鹹水
學名: Achlya屬 及 Saprolegnia屬
病名(及俗名):Typical water mold infection,Saprolegniosis,Oomycete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Tiffeney (1939) 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水黴菌是目前淡水及淡鹹水魚最常見的黴菌病原。主要病原來自卵菌綱(Class Oomycetes)、水黴菌目 ( Saprolegniales)、水黴菌科( Saprolegniaceae)下的綿黴菌屬( Achlya)及水黴菌屬( Saprolegnia)兩屬。水黴主要是一種利用腐敗有機質為食物的機緣性腐生病原。最常分離到的水黴菌為: Saprolegnia parasitica及 S. diclina。
...more
|
3
|
11130
|
黃麴毒素中毒
黃麴毒素中毒是由於動物對於黴菌中的黃麴菌屬 、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之代謝產物的毒力作用具有感受性的一種疾病,這些黴菌在含的油質的植物上生長得最好;黃麴毒素的產生與黴菌生長一樣,受到飼料保存場所的一些環境因素影響(濕度、溫度及其他);黃麴毒素為高耐熱性,可抵擋300℃的高溫,黃麴毒素有好幾種,其中以aflatoxin B1毒性最強。
...more
|
4
|
6629
|
櫻鱒病毒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病名(及俗名): 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disease, OMVD, OMV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Kimura 等(1981)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一般稱為 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OMV),目前暫定於 Herpesviridae科。本病毒為具有封套、20面體、大小120-200 nm、 dsDNA病毒。本病毒抗原性與出現在美國西岸的herpesvirus of Salmonidae type 1(SalHV-1)不同。暫定為 Salmonid herpesvirus 2; SalHV-2。
人畜共通:否
...more
|
5
|
12447
|
魚類立克次體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及海水
學名: 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病名(及俗名):Salmonid rickettsial septicemia (SRS), Coho salmon syndrome
最早發現者: Bravo等(1989).在智利發現本症,Fryer 等(1990, 1992)分離及正式命名。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革蘭氏陰性、營養需求高、絕對魚類細胞質內生長的細菌。親緣關係上,它與Coxiella 及 Francisella 有些微親緣關係。.
命名沿革:最早由Fryer 等(1992) 命名 。
...more
|
6
|
11964
|
偽單胞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 Pseudomonas fluorescens及 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病名(及俗名): 偽單胞菌敗血症Pseudomonad septicaemia ( P. fluorescens),紅點病(赤點病)red spot disease 或 red pest ( P. anguilliseptica)。
最早發現者:Plehn (1924) 在鯉魚發現P. fluorescens。Wakabayashi (1972)在日本鰻發現P. anguilliseptica。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
7
|
15452
|
梨形四膜蟲症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Tetrahymena corlissi、Tet. pyriformis、Tet. faurei、Tet. rostrata
病名(及俗名):Tetrahymena infection、TET disease、Gupp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橢圓梨形小纖毛蟲(30-60 x 50-100 μm),放射狀、對稱的體形,表面佈滿20-30排的纖毛縱列(Kinety)。 口腔內具有特殊的纖毛口器(oral ciliary apparatus), 口腔右側具有側口膜(paraoral membrane),三個連續排列的膜則位於左側。 口腔的底部為進食開口處(cytostome)。 口腔的後緣有一至三排纖毛縱列。繁殖採用二分裂法;但有些會產生生殖囊泡,內含二至八個幼蟲(tomite)。大部分對魚而言是機緣性寄生;少部分則為絕對寄生,引起魚類致死的寄生蟲。
...more
|
8
|
21843
|
指環蟲症
病因: Gyrodactylus spp. 及 Dactylogyrus spp. 兩者最為常見。
症狀: 活動亢進,泳態怪異,常會跳起水面或摩擦身體。魚體褪色,呼吸加快, 鰓蓋擴張,露出 腫脹、蒼白的鰓部。 皮膚會有散佈的 出血及 潰瘍灶。死亡率高。
...more
|
9
|
10256
|
流行性潰瘍症候群 (真菌性肉芽腫病)
病因: Aphanomyces invadans
症狀:是由 黴菌Aphanomyces invadans引起体表 潰瘍的疾病併發機會性病原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A. sobria混合感染導致大量死亡.通常是季節性疾病感染 淡水魚和半鹼水魚
魚種:鯡魚 (menhaden) 等。
...more
|
10
|
13029
|
癤瘡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
學名: Aeromonas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Furunculosis, septicemia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Griffin et al. (195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 oxidase 陽性, catalasa陽性, 發酵葡萄糖, 兼性厭氧,
非運動性桿菌, 大小為1.3- 2.0 by 0.8- 1.3 μm (Inglish et al. 1993)。
非人畜共通。
...more
|
11
|
40352
|
奴卡氏菌症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海水
學名: Nocardia seriolae
病名(及俗名):奴卡氏菌感染症
最早發現者:Kudo et al. 1988, sp. nov.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陽性、細長 絲狀菌、Catalase陽性,因細胞壁含有分枝酸(mycolic acid),所以染色具部份抗酸性。有些 魚類的奴卡氏菌感染病例常被誤認為是分枝桿菌感染,因為這兩者都會產生相似的臨床症狀及病理學變化。世界上首例 魚類的奴卡氏菌感染症是在霓虹燈魚上發現到的(Valdez and Conroy, 1962)。 Nocardia seriolae在人工養殖的黃尾魚(青魽鯵)及日本比目魚上被分離出來(Kudo et al., 1988)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12
|
7992
|
鮭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Vibrio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冷水弧菌病(coldwater vibriosis)或Hitra disease
最早發現者:Egidius et al.1981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大小1.2~2.6×0.5μm,具運動性、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oxidase及catalase反應陽性,但不具產生citrate、H 2S、urease、indole、arginine dihydrolase、gelatin、lysine decarboxylase、ornithine decarboxylase、β-galactosidase和voges-proskauer的能力。本菌具嗜鹽性及嗜冷性,在含0~4%(w/v)氯化鈉的條件下可生長,而於含7%(w/v)氯化鈉的條件下無法生長,另可在低於1℃的溫度下生長,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5℃左右,而無法在37℃生長。對vibriostatic agent O/129敏感,但對 novobiocin 不敏感,可在海水中存活超過14個月[3,6]。
人畜共通:否
...more
|
13
|
18700
|
哈維氏弧菌
病原環境:近岸溫暖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頭足動物
學名: Vibrio harveyi
病名(及俗名):哈維氏弧菌(鯊魚弧菌)
最早發現者:Johnson et al. 1936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發光呈彎曲短桿菌,大小約1.0~1.6×0.5~0.7μm,具發酵能力,運用極端鞭毛和/或側邊鞭毛來進行運動。生化特性為 catalase、oxidase、nitrate、lysine decarboxylase、ornithine decarboxylase 陽性,但不具產生arginine dihydrolase、β-galactosidase、urease和H 2S的能力。可在含3~8%(w/v)氯化鈉的環境中和11~40℃的溫度下生長,而無法在含0%或10%(w/v)氯化鈉的環境中生長。基因組DNA的G + C 含量為46-48%[5]。
人畜共通:是
...more
|
14
|
7754
|
海水性四膜纖毛蟲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Uronema marinum
病名(及俗名):海水性四膜纖毛蟲症,又名海洋尾絲蟲症
最早發現者:Thompson and Moewus(1964)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此纖毛蟲呈橢圓形或梨形,尾部有纖毛,故有文獻譯名為海洋尾絲蟲,大小約30-50μm。
人畜共通:No
...more
|
15
|
39039
|
愛德華氏病 (鰻魚肝腎病)
病因: Edwardsiella tarda
症狀:迴旋態游動而死亡,並可見魚隻張口, 鰓蓋怒開、貧血。 皮膚病灶、鰓部蒼白、 眼睛腫大、黏液過度分泌, 鱗片糜爛及 潰瘍。肛門 腫脹及 出血。在甚 急性病例,常見魚體腹側 皮膚充血Meyer and Bullock 1973; Padros et al 2006)。輕微的病例中,僅見魚體後側部 皮膚有小病灶,約3–5 mm寬。隨這病程進展, 軀幹肌肉開始有膿瘍灶的發生,之後 膿瘍灶會快速變大,產生大型空腔並充滿氣體。病灶處常有色素的流失(Sahoo et al 1998)。切開這些 膿瘍灶,會有腐臭味。隨後魚體的後半身會失去控之能力。
魚種:幾乎所有 淡水及 海水魚均會感染。
...more
|
16
|
12383
|
鉤頭蟲感染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海水及土壤中營自由生活的種類外,寄生在多種宿主體內,包括無 脊椎動物、 魚類、 兩棲類、鳥類及哺乳類等。
學名: Acanthocephala
病名(及俗名): Acanthocephala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Francesco Redi (1684).
OIE狀況:非OIE表列
病原摘要:此 寄生蟲為鉤頭動物門,棘頭蟲綱,鉤頭蟲門,有長滿棘及突起的頭,極具有可外翻的吻部,可穿刺及固著在宿主的腸壁。其身長的範圍為100mm到650mm。鉤頭蟲的身體通常呈圓筒形或紡錘形,少數呈卵 圓形,兩側對稱,不分節。有些種類體表有皺褶。身體分為吻部、頸部和軀體部。吻部位於身體前端,能伸縮,是這類蠕蟲特有的構造。吻部上有吻鉤,其排列方式和數目,是分類上的重要特徵之一頸是從最後一圈吻鉤基部起至 軀幹開始處為止,通常很短,無刺。 軀幹較粗大,體表光滑或具體刺。體表是由角質層、真皮層和 肌肉層組成。體壁中間為假 體腔,所有內部器官都在假 體腔內\鉤頭蟲沒有消化道,藉體表的滲透作用吸收寄主的 營養。多數種類缺乏排泄器官,只有少數種類在生殖器官附近有作為排泄器官的原腎。鉤頭蟲是雌雄異體,通常雌蟲大於雄蟲。雄性生殖系統由精巢、輸精管、粘液腺、生殖鞘和交配器官組成。雌性生殖系統由卵巢、子宮鐘、輸卵管、子宮和陰道組成。卵受精後開始分裂時是螺旋形,以後變為不規則形,最後形成外包三層卵膜,內含一胚胎幼蟲的成熟卵。胚胎幼蟲有無棘、半棘和全棘等三種類型棘頭蟲的發育週期,要通過中間寄主來完成。它的中間寄主通常是 軟體動物、 淡水蝦類或昆蟲之幼蟲。成熟的卵隨終寄主糞便排出,被中間寄主吞食後,卵中的胚胎幼蟲出來,繼續發育,經過棘頭吻、前棘頭體和棘頭體三個階段。感染了棘頭蟲的中間寄主,被終寄主吞食,又重新開始它的生活史。
...more
|
17
|
25241
|
錨蟲感染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主要感染品種為 Lernaea cyprinacea
病名(及俗名):錨蟲(anchor worms),又稱箭蟲或針蟲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錨蟲為撓腳類之 寄生蟲可感染多種 淡水魚種,蟲體須經過metamorphosis 之後才會成蟲
人畜共通:No
...more
|
18
|
7397
|
蛙病毒感染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Frog Virus 3 (FV-3)
病名(及俗名):蛙 病毒感染症、蛙 病毒病
最早發現者:Granoff, A., Came, P. E. and Breeze, D. C. (1966)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病毒顆粒大,直徑介於120 至 300 nm,二十面體,直線型雙股DNA 病毒。 典型蛙 病毒基因組大小為100-210 kbp,環狀排列並且終端重複, 病毒可具封套(由細胞膜來)或不具封套(於細胞質內及核內複製時)。
...more
|
19
|
10517
|
鰻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半鹹水, 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
學名: Vibrio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鰻魚紅斑病
最早發現者:Hofer. (1904)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可運動、具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為 oxidase 反應陽性、嗜鹽性,適合於30℃,1.5% NaCl 的環境中生長[5]。
人畜共通:是
...more
|
20
|
25330
|
腸炎弧菌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半鹹水, 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
學名: Vibrio paraheamolyticus
病名(及俗名):腸炎弧菌
最早發現者:Sakazaki(196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可運動、具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在端鞭毛無法作用下會於體側產生許多無鞘之側鞭毛,兼性厭氧、為 oxidase 反應陽性、嗜鹽性,環境中 NaCl 之含量低於 0.5 % 或高於 10% 均不能生長,對酸敏感但有耐鹼性,因此可在alkaline peptone water中培養,最適合之鹽濃度為 2-3 %,最適生長溫度為 37℃[5]。
人畜共通:是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