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哈維氏弧菌
疾病代碼: DIS00165
建立日期: 2009/02/27
更新日期: 2009/05/09
作 者: 邱蘭皓、李建霖
中文病名: 哈維氏弧菌
英文病名: vibriosis caused by Vibrio harveyi
疾病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近岸溫暖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頭足動物
學名:Vibrio harveyi
病名(及俗名):哈維氏弧菌(鯊魚弧菌)
最早發現者:Johnson et al. 1936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發光呈彎曲短桿菌,大小約1.0~1.6×0.5~0.7μm,具發酵能力,運用極端鞭毛和/或側邊鞭毛來進行運動。生化特性為 catalase、oxidase、nitrate、lysine decarboxylase、ornithine decarboxylase 陽性,但不具產生arginine dihydrolase、β-galactosidase、urease和H2S的能力。可在含3~8%(w/v)氯化鈉的環境中和11~40℃的溫度下生長,而無法在含0%或10%(w/v)氯化鈉的環境中生長。基因組DNA的G + C 含量為46-48%[5]。
人畜共通:是

2.病原分類
  變形菌門,丙型變形菌綱,弧菌目(Vibrionales),弧菌科 (Vibrionaceae),Vibrio 屬,harveyi
別名:
鯊魚弧菌( V. carchariae ) ,最初於死亡的鯊魚中分離出來的,該種名於1985年被確認,Grimes等研究發現這2種細菌的生化特性非常相似,且16S rDNA序列幾乎相同,以上結果顯示二者間的親緣關係非常相近。以擴增片段長度多樣性方法(AFLP)可分型出Vibrio harveyiV. carchariae 以DNA-DNA雜交顯示以上二者的DNA雜交率為88%,實際上以DNA雜交的方法顯示二者是同一種菌[2,5]。

命名沿革:
1936年首次被Johnson 和 Shunk描述為哈維氏無色桿菌( Achromobacter harveyi ),1980年Baumann等將其命名為哈維氏弧菌( Vibrio harveyi ) 並於1981年被確認。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
可見蝦類胰臟心臟、淋巴器官壞死魚類眼部感染、肌肉潰瘍腎臟膽囊腫大和胃腸炎及敗血症。1993年間台灣養殖的點帶石斑 (Epinephelus coioides)發生嚴重死亡,其主要因本菌造成胃腸炎所致[1,2,3,5]。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可發生在任何季節,好發於季節交替等溫度變化較大之時,尤其在飼養環境不佳或伴隨緊迫如密飼、捕撈或換池。
診斷方法: 一級初步診斷:組織器官出血及壞死
二級初步診斷:細菌學之診斷
三級初步診斷:細菌血清型鑑定診斷
一級確定診斷:快速細菌鑑定套組鑑定
二級確定診斷:16S rDNA序列
三級確定診斷:toxR基因序列及vhh溶血素基因序列的PCR方法
治療方法: 1.Oxytetracycline 50mg/kg/日
2.Flumequine 20mg/kg/日
3.Oxolinic acid 20-50mg/kg/日
抗生素混合於飼料之中連續治療5天,需以藥物敏感性試驗的結果為主。
預防控制方法: 1.良好的養殖管理做好水色保持水質穩定、品質優良的飼料以均衡營養,完善的池塘消毒與清理,可使用0.5-1ppm四級胺(BKC、海亞敏)或0.2ppm優碘消毒[4]。
2.基因工程疫苗由於免疫性較強又無毒性是控制本病的良好選擇,但疫苗現處於研發階段如需廣泛使用於產業必須符合經濟效益。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1.李建霖。嘉雲南地區養殖魚類疾病圖譜。第三版。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嘉義。2008。
2. 张晓华、钟英斌、陈吉祥。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7卷5期。2007。
3. 黃旭田。養殖海水魚類之弧菌症。養魚世界。5:23-26。2000。
4. 劉文御、黃世鈴、張正芳,徐榮彬、陳敏隆、林式修。養殖水產生物病害防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2003。
5. 蔡信雄、謝嘉裕、吳宗炳。台灣石斑魚疾病診治。第一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屏東。2007。
6. Anonymous. Validation of the publication of new names and new combinations previously effectively published outside the IJBS. List no. 6. International J Systematic Bacteriol 31: 215-218, 1981.
7. Baumann P, Baumann L, Bang S S, Reevaluation of the taxonomy of Vibrio, Beneckea and Photobacteruim : abolish the genus Beneckea. Currnet Microbiolo 4: 127-132, 1980.
8. Grimes D J, Jacobs D, Swartz D G, Numerical taxomy of Gram-negative, oxidase-positive rods from carcharinid sharks . Internatio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 43: 88-98, 1993.
9. Johnson F H, Shunk I V. An interesting new species of luminous bacteria Bacteriolo 31: 585-592, 1936.
10. Pedersen K, Verdonck I, Austin B. Taxonomic evidence that V. carchariae Grimes . 1985 is junior synonym of Vibrio harveyi (Johnson and Shunk 1936) Baumann et al. 1981. Internatio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 48: 749-758, 1998.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