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361
|
壞死性肝胰腺炎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NHP bacterium (NHPB)
病名(及俗名):壞死性肝胰腺炎、德州蝦池死亡症候群 Texas Pond Mortality Syndrome (TPMS)、 祕魯壞死性肝胰腺炎 Peru necrotizing hepatopancreatitis( PNHP)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Frelier等 (1992)在美國德州太平洋白蝦養殖場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為葛蘭氏陰性染色、多形性、胞內寄生的立克次體樣細菌,分散在於感染的肝胰腺細胞胞質內。本菌主要的型態為桿狀立克次體樣細菌 (0.25 x 0.9 um),偶而以基底端含有八條鞭毛,頂端有一至二條鞭毛的螺旋體(0.25 x 2-3.5 um)出現。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2
|
6303
|
櫻鱒病毒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病名(及俗名): 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disease, OMVD, OMV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Kimura 等(1981)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一般稱為 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OMV),目前暫定於 Herpesviridae科。本病毒為具有封套、20面體、大小120-200 nm、 dsDNA病毒。本病毒抗原性與出現在美國西岸的herpesvirus of Salmonidae type 1(SalHV-1)不同。暫定為 Salmonid herpesvirus 2; SalHV-2。
人畜共通:否
...more
|
3
|
11491
|
偽單胞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 Pseudomonas fluorescens及 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病名(及俗名): 偽單胞菌敗血症Pseudomonad septicaemia ( P. fluorescens),紅點病(赤點病)red spot disease 或 red pest ( P. anguilliseptica)。
最早發現者:Plehn (1924) 在鯉魚發現P. fluorescens。Wakabayashi (1972)在日本鰻發現P. anguilliseptica。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
4
|
12633
|
鯉魚春季毒血症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病名(及俗名):SVC, Rhabdovirus carpio
最早發現者:Fijan et al. (1971)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暫時分類於棒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疱病毒屬(Vesiculovirus)。由單鏈、負股核醣核酸組成。基因組包含11019個核苷酸,可轉譯出5個結構蛋白質:核蛋白(nucleoprotein, N)、磷蛋白(phosphoprotein, P)、基質蛋白(matrix protein, M)、醣蛋白(glycoprotein, G)及核醣核酸相關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L)。 五個結構蛋白質在基因組上排列順序為3’-N-P-M-G-L- 5’。
P及N蛋白與病毒的基因組相接合,與病毒的轉錄及複製有關
G蛋白在病毒表面形成三聚體包膜突起,與細胞上的接受體結合可引起胞吞作用。G蛋白同時具有可引起魚類中和抗體的抗原決定位 。L蛋白為核醣核酸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與複製有關 。
魚類棒狀病毒(piscine rhabdovirus)分為四個基因型。第一基因型(SVCV)、第二基因型(grass carp rhabdovirus)、第三基因型(pike fry rhabdovirus) 及第四基因型(tench rhabdovirus)。 第一基因型 (SVCV) 又細分為四個基因亞型:Ia基因型病毒(亞洲)、Ib及Ic基因型病毒(摩爾達維亞Moldova,烏克蘭及蘇俄),Id基因型病毒(英國,前蘇聯) 。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5
|
24732
|
魚蝨感染症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title="海水">海水
學名:Argulus foliaceus ; Argulus japonicus ; Argulus coregoni
病名(及俗名):魚蝨感染症
最早發現者:
Argulus japonicus Thiele, 1900
Argulus foliaceus (Linnaeus), 1758
Argulus coregoni Thorell, 1865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魚蝨曾在17世紀時歐洲養殖的鱒魚及中國的 鯉魚發生過(Wilson,1902; Kabata,1985)。魚蝨在湖、河口及 海水鮭魚箱網都曾發生過且會造成死亡。在 鯉魚及金魚感染此病症後易繼發 黴菌及 細菌二次性感染,造成經濟上的損失(Shimura,1982a)。另外在1985年Ahne報告魚蝨亦為傳染SVC的媒介。Branchiurans亞綱裡,其蟲體型態為卵圓型,外層為 甲殼覆蓋。有一對 突出複眼,口器及觸角特化成勾型,有多刺的突起的吸盤,其構造是為了適應 寄生蟲生活。為了配偶及產卵,他們會離開宿主長達三個星期,然後在次附著魚的 鰓蓋內側,靠著黏液為生,然後蛻皮,或者是靠穿透 皮膚吸收內在養份為生。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6
|
27378
|
傳染性肌肉壞死病
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主要於海水及半淡鹹水 (brackish and marine water)
病名(俗名)
最早發現者:2002年時於巴西第一次發生傳染性肌肉壞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 IMNV) 主要危害白蝦(南美白對蝦, L. vannamei), IMNV 為一個全新的病毒(Lightner et al 2004; Poulos et al 2006) 之後於亞洲之印尼亦發生同樣疾病 (Senapin et al 2007)
OIE 狀況:listed under article 1.2.3. of the aquatic code
病原摘要:IMNV病毒顆粒為二十體直徑約40nm (fig. 1),於離心下在cesium chloride之buoyant sensity密度為1.366g/mL,為雙股之RNA病毒其基因體為7,560bp。
人畜共通:無
...more
|
7
|
6408
|
傳染性鮭類貧血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virus)
病原環境:ISA 主要感染 海水養殖 魚類或曾與 海水接觸過之魚種,但Nylund 1998.研究結果指出,養殖於 淡水之魚種仍會被本 病毒感染。
學名: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報告於1984年在挪威 (Norway) 海水養殖之大西洋鮭魚(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感染本病(ISA)Thorud & Djupvik 1988。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ISAV不具被膜其顆粒大小約100-130nm。具有8段單股之RNA 病毒,ISAV 對UV相當敏感。(OIE 2006),於pH 5以下不活化, 病毒可於 海水中存活超過20小時以上,於血液及腎組織中,6℃下存活4天 (Roberts 2003)。
人畜共通:無
...more
|
8
|
4873
|
梭黴菌毒素中毒
1. Fusarium屬黴菌產生之毒素所造成之中毒,稱為 梭黴菌毒素中毒,梭黴菌的毒性代謝產物受其所寄生的物質之成分及所在環境的狀況影響。其對飼料的污染,經常是在飼料穀物生長的季節侵襲作物,也在飼料貯存及製成粒狀的過程寄生,當梭黴菌寄生在這些物質時,製造 梭黴菌毒素,主要為T-2毒素(12,13-epoxytrichothecen)。 鯉魚是對此毒素最敏感的魚種,其曝露72小時的致死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46mg,虹鱒為6.1mg/kg。
2.症狀: 鯉魚口服T-2毒素致死劑量,表現出沈鬱、對刺激缺乏反應、呼吸加速、 體色變黑、 停止攝食,排泄出未消化的食物,後來被長條狀的白色粘液取代,魚隻 貼近水面喘氣,隨後運動失調、動作不協調,最後停止移動及死亡。
3.解剖病變: 體色變黑及鰓 水腫及大理石樣,體腔內的 血管嚴重地 充血, 實質器官的顏色及大小改變,消化道的粘膜 發炎,可見 點狀出血。若長期持續性地施予次致死濃度的T-2毒素加其他 梭黴菌毒素,會造成 鯉魚沈鬱、排泄出半消化的食物、 減少攝食,增重大幅度降低。(Svobodová & Ruprich, 1991)
...more
|
9
|
36785
|
單殖類吸虫感染症
病原:吸蟲(Trematoda)
病原環境: 海水、半淡鹼水及 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單殖類吸虫(monogeneans)有有數千種類主要感染養殖及野生 海水及 淡水魚體之 鰓部、 皮膚及各鰭部,有些品種可寄生兩棲龜類之 口腔與膀胱,有極少數種屬則寄生於 魚類胃腸及 體腔,如寄生於慈鯛 魚類Etroplus suratensis 胃中的腸環虫( Enterogyrus spp.)或寄生於義大利菱 鯛科Caproidae 魚類胃中的副雙絞穴虫( Paradiplectanotrema spp.)。另有一種單殖類感染頭足類(cephalopods, 軟體動物),另有一品種( Oculotrema hippopotami)感染河馬(hippopotamus) 眼睛;同樣有少數屬種寄生於 淡水魚虱上的後環指虫( Metagrodactylus spp.);故其學名無法統一描述,以下將重要常見 海水及 淡水單殖類吸虫陳述於後。
病名(及俗名):單殖類吸虫感染症(momgeneans infestation)
最早發現者:人類所發現第一種單殖吸虫是Muller在1770於丹麥 Hippoglossus vulgaris魚體上發現,當時以為是一種水蛭,並命名為 Hirudo hippoglossi ;直到1818年,才由Blainville訂正,命名為內吸虫( Entobdella hippogossi)。
OIE狀況:有一種單殖類 大西洋鮭魚<三代虫( Gyrodactylus salaris.)
...more
|
10
|
6402
|
泄殖腔脫垂
主要是由於刺激性的原因造成器官及 肌肉過度用力,像是腸炎、膀胱 結石和 便秘而發生; 神經功能不足;陰莖或 半陰莖會因感染、以探針判別性別時、以及在交配時強行分開而脫出;雌性 輸卵管會因卵滯症及造成裡急後重的原因而脫出;膀胱會因為膀胱炎或 結石而脫出;結腸主要是因為裡急後重的用力、便祕、 細菌性及 寄生蟲性的腸炎而造成。
...more
|
11
|
7465
|
隱孢子蟲症
病因: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spp)感染,確認可感染的爬蟲的為 Cryptosporidium.serpentis
症狀:食慾精神低下及厭食,蛇類在進食後持續或週期性的發生 嘔吐或反逆症狀,可能嘔出未消化的食物。
...more
|
12
|
12104
|
疥癬症/外寄生蟲感染
蟎及壁虱等吸血節肢動物。蛇蟎或稱蛇虱(Snake mite; Ophionyssus natricis)為 爬蟲類最常見之蟎類。還有另外250種 蟎類可寄生於爬蟲動物。恙蟎(Trombiculid mite)之幼體期可感染爬蟲。另外總共有7個屬的壁虱可以感染爬蟲動物,硬蜱和 軟蜱皆可在蛇、蜥蜴和龜身上發現。其中 Ixodes, Hyalomma, Haemaphysallis, Amblyomma和 Aponomma屬的硬蜱曾在多種 爬蟲類被報告過。 Argasidae和Ornithodoros屬之 軟蜱可感染蛇、蜥蜴和龜。
...more
|
13
|
6458
|
黴漿菌病
病因:目前在北美洲確認主要由 Mycoplasma agassizzi和 Mycoplasma testudineum感染所引起。
症狀
化 膿性鼻分泌、結膜炎、眼分泌物、眼瞼和 眼眶周圍 水腫。
...more
|
14
|
10635
|
|
15
|
12832
|
肺炎及下呼吸道感染
病因: 細菌, 病毒, 黴菌, 寄生蟲。
症狀:
陸龜的呼吸道感染症狀包括 沉鬱、 呼吸困難、伸長頸部張口呼吸、鼻分泌物(通常出現在上呼道疾病,較少出現於肺炎)、 脫水和發紺。在水龜可能在水中具肺炎的體側較重,會導致泳姿傾斜並減少待在水中的時間,蛇類 頭部可能貼著飼養箱的缸壁頂端幫助呼吸。
...more
|
16
|
6539
|
燙傷
病因:與飼養環境中熱源如燈泡或加熱石的距離太近、接觸過久,或因熱源 溫度過高而造成 燙傷。
症狀:會導致 皮膚淺層至深層的傷害。
...more
|
17
|
10504
|
蛙壺菌
病因:蛙壺菌Chytrid fungus (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感染
症狀:耗弱、厭食、 腹部膨大、體色暗沈、姿勢及反射 異常及 神經症狀等非特異性症狀以及 腹部及後肢內側 皮膚呈現局部區域 潮紅、有時表面有 白色黏液包覆。
...more
|
18
|
14042
|
維生素A缺乏症以及維生素A過多症
維生素A缺乏症:
病因:
飲食中缺少維生素A。
症狀:
在龜類最主要的就是眼瞼 水腫,伴隨有黃 白色細胞殘餘物在眼瞼底下,可能一眼或是兩眼。
其他可能會出現厭食、昏睡、體重下降和鼻或眼有分泌物。
箱龜會有耳朵、呼吸道的感染以及卵滯留。年幼海龜眼瞼會過度角化。腹股溝和腋窩 水腫顯示出伴隨有 腎衰竭及預後不佳。
...more
|
19
|
8674
|
陸龜疱疹病毒感染症
病原型別: 病毒
最早發現者:在1982年阿氏沙龜(Desert tortoise, Gopherus agassizii)
病原摘要:
陸龜疱疹 病毒屬於疱疹 病毒病毒科(Herpesviridae),文獻報告業有2種不同基因序列的 病毒株,THV-1與THV-2。根據基因序列的排序,目前暫時歸類於Alphaherpesvirinae。
...more
|
20
|
6784
|
蜥蜴心臟血管和血液相關疾病
病蜥蜴可見嗜睡、精神和活動力低下、食慾不振、水腫(好發咽部水腫)、黏膜蒼白、眼球突出症、肝臟腫大等症狀。有接觸或誤食螢火蟲病史之蜥蜴可能出現張口、點頭、體色黯沉、呼吸困難和死亡之症狀。患有嚴重心臟病如心內膜炎之病患在聽診時可聽見心雜音,但大部分病患心音無明顯異常。敗血性血栓症會造成肢端末梢壞死病變。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