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蛙壺菌
疾病代碼: DIS00248
建立日期: 2009/12/15
更新日期: 2009/12/16
作 者: 李安興
中文病名: 蛙壺菌
英文病名: Chytrid fungus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疾病描述: 病因:蛙壺菌Chytrid fungus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感染

症狀:耗弱、厭食、腹部膨大、體色暗沈、姿勢及反射異常神經症狀等非特異性症狀以及腹部及後肢內側皮膚呈現局部區域潮紅、有時表面有白色黏液包覆。

物種:目前發現有14科250種以上兩棲動物感染蛙壺菌,帶原中有蝌蚪,美國牛蛙非洲爪蟾,蔗蟾及虎斑鈍口螈。於不同的蛙種對於蛙壺菌有不同的感受性。此外,外在環境如溫度,蛙的年齡和真菌病原量的不同,也會影響發病率及死亡率。此病原主要感染有尾目及無尾目,帶原者無明顯症狀卻可能將病原傳給其他兩棲動物。此病原在南非原是一種地方性的傳染性疾病,直到1961年在美國發現感染症之前,一直未曾在非洲以外的地區發現過,一般推測病原的傳播可能與國際間進出口頻繁的牛蛙非洲爪蟾帶原有關。
蛙壺菌通常寄生於兩棲動物的皮膚,進而影響皮膚的功能,包括滲透壓的維持,溫度的調節、呼吸及體液的維持及電解質平衡,通常感染後2-3週內死亡。
疾病的傳播可藉由直接或近距離接觸包括交配、群聚型蛙類及蝌蚪及處於受到汙染的水域。此外,經水鳥、蛇、魚、水生昆蟲或其他動物的接觸或補食而感染其他兩棲類動物或傳播至其他區域。同樣的,人類活動也可造成更大規模的病原移動。
實驗室診斷方法則包括皮屑壓片鏡檢,組織病理學檢查,免疫化學染色及掃描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鏡檢以及PCR等方法的配合達到確診。
診斷方法:
治療方法: 1.提高環境溫度,提高環境溫度可延長病蛙存活時間及降低死亡率,研究顯示溫度上升可能與免疫調節及不利病原生長有關。
2.10%中性福馬林,500mg/L的Copper sulfate,每天藥浴2分鐘,連續5天。
3.0.2mg/L的孔雀綠,每天藥浴1小時,連續5天。
4.以生理食鹽水稀釋的0.01%Itraconazole每天藥浴5分鐘,連續11天。
5.口服2-10mg/kg的Itraconazole,一天一次。持續治療14-28天,或使用10-20mg/kg 的ketoconazole,一天一次,持續治療14-28天。
預防控制方法: 1.建立國內調查資訊,檢視是否野外或飼養動物有感染。
2.減少自疫區輸入兩棲動物。
3.避免及控制病原擴散,針對疫區進行管制,人員進出皆需穿著兩鞋,實驗衣並戴塑膠手套,離開疫區時器具需消毒,接觸不同兩棲個體時需更換抛棄式手套,廢棄物品一律消毒或高壓滅菌。
4.教育大眾不捕捉,不購買及不野放蛙類。
5.避免移動不同區域的蛙類,包含卵,蝌蚪及成體。
6.避免移動不同區域的水生植物,動物,土壤或其他物質。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1.劉家伶(2009),台灣外來種及本土種兩棲動物感染蛙壺菌之概況,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Weldon, C., du Preez, L.H., Hyatt, A.D., Muller, R., Spears, R., 2004, Origin of the amphibian chytrid fungus. Emerg Infect Dis 10, 2100-2105.
3.Bradley, G.A., Rosen, P.C., Sredl, M.J., Jones, T.R., Longcore, J.E., 2002, Chytridiomycosis in native Arizona frogs. J Wildl Dis 38, 206-212.
4.Woodhams, D.C., Alford, R.A., Marantelli, G., 2003, Emerging disease of amphibians cured by elevated body temperature. Dis Aquat Organ 55, 65-67.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