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22
|
牡蠣奴卡氏菌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Nocardia crassostreae
病名(及俗名):
Nocardiosis, Fatal inflammatory bacteraemia (FIB), Focal necrosis, Multiple abscesses, Summer mortality, Pacific oyster nocardiosis (PON).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Friedman等 (1987)分離本菌。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菌 Nocardia crassostreae會引起太平洋牡蠣 Pacific oysters, Crassostrea gigas局部或全身疾病。本菌為好氣性生長、弱抗酸染色,、產生會分枝的不規則菌絲體; 肽聚醣 (peptidoglycan)含有meso-diaminopimelic acid ,利用arabinose 及 galactose 為主要醣源,46-58個碳原子組成的分枝菌酸、及G+C-rich 的核酸。依據部分165 rRNA gene序列分析,發現應該歸屬在 Nocardia otitidiscaviarum rRNA sub-group 下。本菌的標準株為NB4H (= ATCC 700418)。
...more
|
2
|
13582
|
鰻魚凹凸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淡鹹水及鹹水
學名: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Beko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Hoshina(1951).在日本鰻發現本症。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本孢子為長卵圓形,後部有個佔全長2/3長度的空泡。孢子大小為2.4 um x 7.8 um。
病原分類:
微孢子門 (Microspora)、微孢子目(Microsporida)、Pansporoblastina亞目、Pleistophora屬、anguillarum種。
別名:Plistophora anguillarum ,Heterosporis anguillarum
命名沿革:最早命名為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1959),後來Lom等(2000)依據超顯微結構建議改歸類於另一屬Heterosporis。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宿主)
目前證實水平感染,主要感染日本鰻。人工感染,其感受性依次為鱸鰻(Anguilla mormorata)、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本症主要感染橫紋肌。體液免疫方面,感染凹凸病原蟲後之日本鰻線在第 6週才有較明顯的抗體陽性
...more
|
3
|
11899
|
魚類立克次體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及海水
學名: 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病名(及俗名):Salmonid rickettsial septicemia (SRS), Coho salmon syndrome
最早發現者: Bravo等(1989).在智利發現本症,Fryer 等(1990, 1992)分離及正式命名。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革蘭氏陰性、營養需求高、絕對魚類細胞質內生長的細菌。親緣關係上,它與Coxiella 及 Francisella 有些微親緣關係。.
命名沿革:最早由Fryer 等(1992) 命名 。
...more
|
4
|
11926
|
套拉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Taura syndrome virus
病名(及俗名):套拉症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Bonami(1997)、Mari (2002)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 病毒目前暫定在Dicistroviridae科。 病毒顆粒為 32 nm,不含封套、二十面體、、浮力密度為1.338 g/ml。基因組為線狀、正端單股RNA 病毒,由10205個核苷酸組成。不具有3’ poly-A 尾巴。基因組包含兩個大的開放讀取區(ORF);ORF 1 包括非結構蛋白,ORF 2包括結構蛋白,三個主要核衣蛋白為 VP1, VP2, VP3 (55, 40及24 kDa)。 病毒在細胞質內複製。
...more
|
5
|
10512
|
白尾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及 淡鹹水
學名:Baculovirus penaei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 (MrNV).
病名(及俗名): WTD, White muscle disease (WMD)
最早發現者:最早Arcier等 (1999)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MrNV為二十面體、無封套 RNA 病毒,大小為26–27 nm 。 病毒在組織中的結締組織細胞核內增殖。基因組由兩段RNA組成,capsid protein為43 KDa。XSV是一個衛星病毒,大小為14–16 nm, 常伴隨 MrNV出現;基因組由一段RNA組成,capsid protein為17 KDa。發病蝦常可同時發現這兩種病毒,暗示與本病有關,但真正角色尚未明瞭。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6
|
9812
|
流行性潰瘍症候群 (真菌性肉芽腫病)
病因: Aphanomyces invadans
症狀:是由 黴菌Aphanomyces invadans引起体表 潰瘍的疾病併發機會性病原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A. sobria混合感染導致大量死亡.通常是季節性疾病感染 淡水魚和半鹼水魚
魚種:鯡魚 (menhaden) 等。
...more
|
7
|
12516
|
癤瘡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
學名: Aeromonas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Furunculosis, septicemia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Griffin et al. (195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 oxidase 陽性, catalasa陽性, 發酵葡萄糖, 兼性厭氧,
非運動性桿菌, 大小為1.3- 2.0 by 0.8- 1.3 μm (Inglish et al. 1993)。
非人畜共通。
...more
|
8
|
5392
|
鮑魚凋萎綜合症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立克次氏體
病原環境:海水
學 名:Candidatus Xenohaliotis californiensis
病名(及俗名):鮑魚立克次氏體病(abalone rickettsiosis)
最早發現者:Gardner(1995)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原屬立克次氏體科(Rickettsiaceae),革蘭式陰性、不具運動性、細胞內寄生菌,菌體呈多型態,由桿狀(332x1550nm)或橢圓狀(1405nm,78-1290nm)。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9
|
3557
|
馬特里病
病原型別:原生生物(protistan)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Mikrocytos mackini
病名(及俗名):Denman Island disease 或稱 Microcell disease of Pacific oyster.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Mikrocytos mackini 為一原生動物大小約2-4Mm,目前所知尚無其它strains (Farley 1988),對於此病原於離開宿主後存活情形不祥,病原可經水而水平傳染。
人畜共通:No
...more
|
10
|
27527
|
傳染性肌肉壞死病
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主要於海水及半淡鹹水 (brackish and marine water)
病名(俗名)
最早發現者:2002年時於巴西第一次發生傳染性肌肉壞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 IMNV) 主要危害白蝦(南美白對蝦, L. vannamei), IMNV 為一個全新的病毒(Lightner et al 2004; Poulos et al 2006) 之後於亞洲之印尼亦發生同樣疾病 (Senapin et al 2007)
OIE 狀況:listed under article 1.2.3. of the aquatic code
病原摘要:IMNV病毒顆粒為二十體直徑約40nm (fig. 1),於離心下在cesium chloride之buoyant sensity密度為1.366g/mL,為雙股之RNA病毒其基因體為7,560bp。
人畜共通:無
...more
|
11
|
29155
|
鏈球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細菌( bacteria)
病原環境:主要於淡水或半淡鹹水(brackish water and freshwater), 但偶於海水環境。
學名:主要病原有 Streptococcus iniae,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and Lactococcus garvieae 等
鏈球菌感染症最早發生於1957年地點在日本養rainbow trout (Hoshina et al. 1958). 之後陸續多種魚種後其感染含 salmon, mullet, golden shiner,pinfish, eel, sea trout, tilapia, sturgeon, and striped bass 等 (Inglis et al. 1993)。
.於本省可感染多種養殖魚種如金目鱸giant seaperch ( Lates calcarifer) 、吳郭魚tilipia( Tilapia nilotica x Tilapia aurea)、午仔striped thread fish ( Polydactylus plebeius)、及海鱺cobia ( Rachycetron canadum) 烏魚mullet及條紋鱸等魚種。
國外發生魚種鏈球菌感染症於報告中常發生於較高水溫 (Nguyen et al. 2001),此情行與本省南部養殖魚類鏈球菌感染症常發生於夏季高水溫之情形相似
病原摘要:
OIE 現:未表列(Not listed)
人畜共通:人畜共通 (如 Streptococcus iniae,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r 皆有感染人之病例)
...more
|
12
|
7679
|
鮭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Vibrio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冷水弧菌病(coldwater vibriosis)或Hitra disease
最早發現者:Egidius et al.1981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大小1.2~2.6×0.5μm,具運動性、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oxidase及catalase反應陽性,但不具產生citrate、H 2S、urease、indole、arginine dihydrolase、gelatin、lysine decarboxylase、ornithine decarboxylase、β-galactosidase和voges-proskauer的能力。本菌具嗜鹽性及嗜冷性,在含0~4%(w/v)氯化鈉的條件下可生長,而於含7%(w/v)氯化鈉的條件下無法生長,另可在低於1℃的溫度下生長,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5℃左右,而無法在37℃生長。對vibriostatic agent O/129敏感,但對 novobiocin 不敏感,可在海水中存活超過14個月[3,6]。
人畜共通:否
...more
|
13
|
18141
|
哈維氏弧菌
病原環境:近岸溫暖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頭足動物
學名: Vibrio harveyi
病名(及俗名):哈維氏弧菌(鯊魚弧菌)
最早發現者:Johnson et al. 1936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發光呈彎曲短桿菌,大小約1.0~1.6×0.5~0.7μm,具發酵能力,運用極端鞭毛和/或側邊鞭毛來進行運動。生化特性為 catalase、oxidase、nitrate、lysine decarboxylase、ornithine decarboxylase 陽性,但不具產生arginine dihydrolase、β-galactosidase、urease和H 2S的能力。可在含3~8%(w/v)氯化鈉的環境中和11~40℃的溫度下生長,而無法在含0%或10%(w/v)氯化鈉的環境中生長。基因組DNA的G + C 含量為46-48%[5]。
人畜共通:是
...more
|
14
|
14437
|
|
15
|
54356
|
白點病
1.病原概述
2.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半鹹水、 淡水
學名:白點病病毒(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病名(及俗名):白斑症候群、白點病
最早發現者:Bonami et al.,1995
OIE狀況:表列( listed)
病原摘要:
白點病是由白點病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所引起,根據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axonomy of viruses;ICTV ) WSSV 屬於 nimaviridae 病毒科、 Whispovirus 病毒屬[10],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病毒顆粒具有封套呈長桿狀,最寬部分為 70~150 nm,長度則為 250~380 nm,部分病毒顆粒的一端劇具有尾狀突起。病毒的核蛋白鞘直徑為 58~67 nm,長度則為 330~350 nm,其表面可見核蛋白鞘組成之次單位形成的特殊橫紋構造,與病毒之縱軸成垂直 [12,14]。
人畜共通:不會
3.病原分類
白點病毒 (white spot baculovirus ; WSBV) 屬於動物病毒中的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 之桿狀病毒屬 (Baculovirus) 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3]。
命名沿革:由於發病之病蝦, 甲殼明顯佈滿白色的斑點,因此台灣學者將此病症命名為白點症病毒 [5,12]。白點症病毒早期又稱為:白點症桿狀病毒 ( baculovirus associated with white spot syndrome / white spot ( associated ) baculovirus;WSBV ) [6,9,12]、白斑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13] 或第三非包容體性草蝦桿狀病毒 ( the third non-occluded baculovirus reported for Penaeus monodon;PmNOBIII )[12]。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
白點病病毒是一種系統性病原,其標的細胞遍佈蝦體全身器官,主要攻擊源自中胚層及外胚層的組織細胞,侵害之組織器官包括表皮、皮下組織、造血組織、類淋巴器官、 鰓、 胃、中腸之結締組織、 心臟、 肌肉、神經膠原細胞、 肝胰腺、綠腺及複眼等組織或器官皆有細胞核肥大,且核內構造消失,以及染色呈均質化之嗜鹼性包涵體出現,此外雌蝦之卵泡細胞及卵原細胞亦會遭受此病毒感染,因此親代所攜帶之病毒可能會經由垂直感染給子代 [5,12]。
白點症病毒具有水平及垂直兩種傳播途徑,垂直傳播途徑主要由病毒以附卵或經卵方式而傳染至子代;水平傳染途徑主要由養殖蝦與池水、水中其它多種帶原生物、病蝦等接觸而傳染 [8]。水平傳播甚至可藉由水流、帶原的池中生物、鳥類攜帶患病的病蝦或沾染發病池池水、發病池的水車所揚起的池水飛沫而藉著風力散佈至鄰近的養殖池 [5]。
...more
|
16
|
38464
|
愛德華氏病 (鰻魚肝腎病)
病因: Edwardsiella tarda
症狀:迴旋態游動而死亡,並可見魚隻張口, 鰓蓋怒開、貧血。 皮膚病灶、鰓部蒼白、 眼睛腫大、黏液過度分泌, 鱗片糜爛及 潰瘍。肛門 腫脹及 出血。在甚 急性病例,常見魚體腹側 皮膚充血Meyer and Bullock 1973; Padros et al 2006)。輕微的病例中,僅見魚體後側部 皮膚有小病灶,約3–5 mm寬。隨這病程進展, 軀幹肌肉開始有膿瘍灶的發生,之後 膿瘍灶會快速變大,產生大型空腔並充滿氣體。病灶處常有色素的流失(Sahoo et al 1998)。切開這些 膿瘍灶,會有腐臭味。隨後魚體的後半身會失去控之能力。
魚種:幾乎所有 淡水及 海水魚均會感染。
...more
|
17
|
12648
|
香魚微孢子蟲症
1.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 淡水(freshwater)
學名: Glugea plecoglossi
病名(及俗名): 香魚微孢子蟲症(Microsporidiosis of Ayu)或Glugeosis
最早發現者:Takahashi & Egusa(1977)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微孢子蟲(microsporidia)之孢子呈棃形、卵 圓形及橢 圓形等,孢子平均大小5.8µm×2.1µm;內部構造須在電子顯微鏡下使可觀察清楚。孢子外面具有三層組成之孢膜,前端有一極帽(polar cap)、極泡的前部呈鬆散之 薄片狀,極絲或極管(polar filament或polar tube)呈管狀,基部附著於極帽口,具有附著盤(anchoring disc),極絲斜行穿過極泡(後極泡,posterior vacuole),其長約100µm,然後呈螺旋狀盤繞於孢質(sporoplasm)和極泡後部周圍,而盤繞的圈數可作為分類的依據,孢子末端膨大成杯狀或囊狀,有一極囊(polar capsule)大小為5.0~6.1µm×2.0~2.6µm,囊內有極核(polar nucleus)。
人畜共通:No
...more
|
18
|
8401
|
草魚里奧病毒症
1.病原型別: 病毒(Virus)
病原環境: 淡水(freshwater)
學名:Grass carp reovirus
病名(及俗名): 草魚出血性 病毒症(Grass carp hemorrhagic virus GCHV), 魚類里奧 病毒症(Fish reovirus)
最早發現者:未詳(1984)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病毒為20面體和5:3:2對稱之球形顆粒,直徑為65至72nm,具雙層蛋衣殼、無外膜,外周有20個殼粒、核心直徑約在50nm, 病毒基因組由11條雙股RNA片段組成,總分子量為1.5×107Da,各片段分子量介於3.0×106~0.5×106Da問,第Ⅰ、Ⅱ、Ⅲ、Ⅳ級分別包含有3、3、3、2個片段; 病毒耐酸(pH3)、耐鹼(ph10)、耐熱(56℃);對氯仿、乙醚等溶劑不敏感。能在宿主細胞質中複製,最適溫度為25~28℃。
人畜共通:No
...more
|
19
|
10102
|
鰻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半鹹水, 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
學名: Vibrio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鰻魚紅斑病
最早發現者:Hofer. (1904)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可運動、具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為 oxidase 反應陽性、嗜鹽性,適合於30℃,1.5% NaCl 的環境中生長[5]。
人畜共通:是
...more
|
20
|
24609
|
腸炎弧菌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半鹹水, 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
學名: Vibrio paraheamolyticus
病名(及俗名):腸炎弧菌
最早發現者:Sakazaki(196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可運動、具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在端鞭毛無法作用下會於體側產生許多無鞘之側鞭毛,兼性厭氧、為 oxidase 反應陽性、嗜鹽性,環境中 NaCl 之含量低於 0.5 % 或高於 10% 均不能生長,對酸敏感但有耐鹼性,因此可在alkaline peptone water中培養,最適合之鹽濃度為 2-3 %,最適生長溫度為 37℃[5]。
人畜共通:是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