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草魚里奧病毒症
疾病代碼: DIS00175
建立日期: 2009/03/02
更新日期: 2015/01/09
作 者: 黃旭田
中文病名: 草魚里奧病毒症
英文病名: Grass carp reovirus (GCRV)
疾病描述: 1.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淡水(freshwater)
學名:Grass carp reovirus
病名(及俗名):草魚出血病毒症(Grass carp hemorrhagic virus GCHV),魚類里奧病毒症(Fish reovirus)
最早發現者:未詳(1984)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病毒為20面體和5:3:2對稱之球形顆粒,直徑為65至72nm,具雙層蛋衣殼、無外膜,外周有20個殼粒、核心直徑約在50nm,病毒基因組由11條雙股RNA片段組成,總分子量為1.5×107Da,各片段分子量介於3.0×106~0.5×106Da問,第Ⅰ、Ⅱ、Ⅲ、Ⅳ級分別包含有3、3、3、2個片段;病毒耐酸(pH3)、耐鹼(ph10)、耐熱(56℃);對氯仿、乙醚等溶劑不敏感。能在宿主細胞質中複製,最適溫度為25~28℃。
人畜共通:No
2.病原分類:
  里奧病毒科(Reoviridae)、水生里奧病毒屬(Aquareovirus)
命名沿革:Grass carp reovirus(Francki et al. 1991, Mertens et al. 2000.)(R)
疾病特性:
本病為高度傳染性,累積死亡率高之出血病毒病毒性疾病,主要侵害5至20cm體長之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 Val. 1844),有時2年生以上草魚也被會本被病毒侵害;而草魚在體重100至500克重時發病最為嚴重。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亦高,可達70至80%以上。特別在水溫25至28℃,水質惡化(包括水中溶氧低、水中有機含氮廢物增高、水溫變化大)等條件下,使魚體抵抗力降低,促發疾病的產生,而當病毒含量高時,在水溫12℃及34.5℃亦可誘發病害。本病之傳播主要經由水平散播或外寄生虫(如魚虱,Argulus spp.)媒介感染,藉由具臨床症狀之發病草魚、黑鯉魚(black carp, Mylopharyngodon piceus)或不具臨床症狀,但帶毒呈隱性感染之銀鯉(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大頭鏈(bighead carp, Aristichthys nobilis)、鯉魚(Common carp, Cyprinns carpio)與成年草魚,在養殖族群間散播病毒,造成嚴重病害損失,主要造成罹疾草魚呈現鰓、腎、肝、脾及肌肉出血病變。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草魚出血病是魚種培育階段之一種廣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疾病,流行季節長,發病率高,本病於1972年在中國大陸湖北省首先發現草魚罹患此病,而在1978年碓定病原為病毒性疾病。流行季節一般在6月下旬至9月底,然10月上旬仍有流行,當水溫在20℃至33℃時發生流行,最適流行水溫為27℃至30℃,在淺水養殖池塘常呈急性暴發狀,發病後3至5天內即出現大批死亡草魚,病情約10天達到死亡高峰;但養殖密度稀疏之大型魚種池較常呈慢性感染、病情發展緩和、死亡高峰不明顯,唯病程較長,可持續發病至10月。本病如遇惡劣天氣,常會轉為急性感染發病。
感染魚種以2.5至15cm大小草魚、黑鯉、高嘴 (Topmouth gudgeon, Pseudorasbora parva)為主,而大頭鰱、銀鯉、金魚(golden carp, Carassius auratus)及鯉魚(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具帶毒感受性,但呈不顯性感染無臨床出血症狀及死亡率發生。流行區域於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諸省市,尤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甚,包括湖南、湖北、兩廣、江西、福建、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及四川等地,越南亦有發生此病毒感染之報導。經由人工接種試驗,從感染至發病死亡,約需4至15天,一般為7至10天,其病程可分為潛伏期,前趨期和發展期三個階段:
 1.潛伏期:約3至10天,在此期間內,魚之外表並未顯現任何症狀,活動與攝食正常;潛伏期的長短與水溫及感染病毒量有關。
 2.前趨期:時間短,僅1-2天,魚體色發暗變黑,離開魚群獨體浮游。
 3.發展期:時間長短不一,一般為1-2天,病魚呈現充出血症狀而死亡。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主要症狀呈現於體表、肌肉或內臟各器官之充出血,體表出血大多分佈於鰓蓋鰭條腹部;嚴重時,口腔、眼眶、頭部亦可見呈出血病變,有時眼球突出;大多數罹病草魚於剥去魚皮後,顯見肌肉上有點狀或斑塊狀出血;全身肌肉充血而呈紅色肉眼病變,部份病魚則呈現腸壁、腸系膜、周邊脂肪和肝、脾、腎、鰾壁與胆囊等組織器官呈點狀絲狀出血;腸內雖無食物,但很少有氣泡或黏液,此點大致可與細菌性腸炎區別,甚至少數病魚其胆囊及魚鰾呈紫紅色;上述症狀可在各罹病魚體中相互出現,依據臨床症狀之歸結,可整理出三種情況:
1.病魚以肌肉出血為主,病魚外表無明顯之出血症狀或僅表現輕微出血,一般在較小的草魚(體長7至10cm)常出現這種病變,稱為紅肌肉型。
2.病魚以體表出血為主,口腔、下頷、鰓蓋、眼眶四週及鰭條基部明顯充血,稱為紅鰭紅鰓蓋型,多見於體長13cm以上之大草魚種。
3.病魚以腸道嚴重充血為主,稱為腸炎型,腸道全部或局部呈鮮紅色、內臟點狀出血,各種體長之草魚種中均可見此等病變。
這三種類型病變,有時可同時出現兩種,甚至三種病型出現在同一尾罹病草魚體軀上。
罹病草魚嚴重貧血、血液濃度變淡、血量減少,血紅素及紅血球只有健康草魚的一半數值,白血球也只有健康草魚的40%~60%,有嗜中性球增多現象。而肝細胞變性壞死、肝及脾臟之實質組織內血管出血,各臟器小血管廣泛被侵害,形成微血栓,絲球體壞死,可在肝臟實質組織細胞質中見到嗜酸性包涵體
病原致病性意義
本病原以侵害幼小草魚(fingerlings of grass carp),並呈高度傳染性及累積死亡率可超過80%之病程疾病;通常發病於高水溫期,最常暴發疾病的水溫範圍為25℃至28℃間。
診斷方法: 一級初步診斷:
由臨床判別幼年草魚及黑鯉增加發病數量及表現臨床症狀,並於水溫22℃至30℃夏季期間產生疾病且累積高死亡率,來初步判定疾病狀況。
二級初步診斷:
肝細胞變性壞死,均常在鏡下可觀察到肝及脾臟實質組織內血管呈現充出血,而在隱性感染的魚體組織病理切片,並無特異性病理變化。
三級初步診斷:
應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罹病草魚之超前腎組織切片,可呈現晶格狀排列之病毒顆粒。
使用CK細胞株分離病毒,或應用RT-PCR檢查隱性感染之帶毒魚體,病原容易在水溫25℃至28℃夏季發病草魚種或帶毒魚檢出,但在冬季期裏不容易檢出病毒
一級確定診斷:目前尚無可應用方法。
二級確定診斷:
目前由中國大陸所發表之文獻記載有二種血清型GV-873為湖南分離株、GV-14為湖北分離株,而基因群(genogroup)分類屬於Aquareovirus C(R)。
三級確定診斷:
1.直接從發病魚體分離病毒或從發病魚體之病變器官碎取DNA行PCR檢測。
2.病毒分離
罹病瀕死魚體之腎、脾及肝為分離本病原常用之靶的器官,一般使用CK細胞株於25℃下,經7天培育,盲目繼代2次,通常在接種細胞株3至5天後,產生CPE變化。
3.核酸分析:
  使用細胞培養所得病毒株或由感染發病魚體之臟器碎取DNA,再經RT-PCR方法檢測病原。
(1)使用之專一性primers套組,是由GCRV-873株之S10片段之核酸序列設計出一對primer:
 GV873S10R : 5′-CCC-CGA-TCA-TCA-CCA-CGA-T-3′
GV873S10F : 5′-CGC-GTT-CGC-TGA-TGT-AAG-G-3′
估計PCR產物為697bp。
(2)另一組primer由GCRV-14株M6片段之核酸序列設計:
 GV14S6R : 5′-AGT-TCT-CAA-AGC-TGA-GAC-AG-3′
GV14S6F : 5′-ACG-TGC-GAT-TGG-AAG-AGC-TT-3
估計PCR產物為320bp(R)
4.免疫分析:應用ELISA鑑定從細胞培養所得之病毒株。
治療方法: 當飼養魚種發生本病時,並無適當的治療方法,依中國大陸發表之文獻,常在發病季節裏,於每667平方公尺水面、水深1公尺,每次用15公斤生石灰溶水全池潑灑,每隔15至20天潑灑1次,有一定的成效。並且中國大陸亦用中草葯來當葯餌,防治本病。
可參考中國水產網:http://www.shuichan. com或www.tzagri.gov.cn/pindao/shuichan/danshui/quanshu/article/12-5-1.htm
預防控制方法: 1.當池塘清理時,需清除池底過多淤泥,並用200ppm生石灰或20ppm漂白粉(含有效氯30%)、10ppm漂白粉精(含有效氯60%)消毒,以去除可能之感染病原。
2.魚種放養前,使用60ppm聚乙稀氯戊環酮碘劑(PVP-1)葯浴25分鐘。
3.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水質優良條件,適量投餵餌料,或於餌料中添加免疫促進劑,以提高魚種免疫能力,並注意疫情的信息,做好防疫措施。
4.因為本病為中國大陸養殖草魚特有的疾病,因此,有研發疫苗來進行疫苗預防注射。可參考中國水產網:http://www.china-farm.com/disease/show.php?diseaseid=148。
5.用複方PV碘500-600ppm浸泡魚卵、魚種15-20分鐘,可控制此病發生或傳播。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1.Attoui H, Fang Q, et al. Common evolutionary origin of aquareoviruses and orthoreoviruses revealed by genome characterization of golden shiner reovirus, grass carp reovirus, striped bass reovirus and golden ide reovirus(genus Aquareovirus, family Reoviridae).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2002;83:1941-1951.
2.Cho MY, Shon SK, Park SI. The Status of Viral Diseases of Carp in Korea : Its Control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Bull. Fish. Res. Agen. Suppl. 2005; 2:23-25.
3.Fang Q, Seng EK, et al. Construction and co-expression of grass carp reovirus VP6 protein and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in the insect cell. Virologica Sinica. 2007; 22(5):397-404.
4.Qiu T, Zhang J, Lu R, Zhu ZY. Genome segment S8 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 encodes a virion protein. Intervirology. 2001;44:317-320.
5.Qiu T, Lu RH, Zhang J, Zhu. ZY.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S10 genome segment of grass carp reovirus(GCRV). Dis. Aquat. Org. 2001;44:69-74.
6.Rangel AAC, Rockemann DD, Hetrick FM, Samal SK. Identification of grass carp haemorrhage virus a new genogroup of aquareovirus.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1999;80:2399-2402.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