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866
|
壞死性肝胰腺炎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NHP bacterium (NHPB)
病名(及俗名):壞死性肝胰腺炎、德州蝦池死亡症候群 Texas Pond Mortality Syndrome (TPMS)、 祕魯壞死性肝胰腺炎 Peru necrotizing hepatopancreatitis( PNHP)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Frelier等 (1992)在美國德州太平洋白蝦養殖場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為葛蘭氏陰性染色、多形性、胞內寄生的立克次體樣細菌,分散在於感染的肝胰腺細胞胞質內。本菌主要的型態為桿狀立克次體樣細菌 (0.25 x 0.9 um),偶而以基底端含有八條鞭毛,頂端有一至二條鞭毛的螺旋體(0.25 x 2-3.5 um)出現。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2
|
36996
|
氨中毒
1.病因:Ammonia污染水路、池水及湖泊,可能經由有機及無機二種來源,有機的途徑包括:公眾的污水系統、局部及大規模的農業污染,水中 硝酸鹽及 亞硝酸鹽等的生物化學還原作用;而無機的途徑則包含:氣體工廠及植物煉碳廠及發電廠等之工業廢水。
在水中ammonia是以未解離氨(NH3)及解離氨(NH4+)兩種形式存在,其比例與 水溫及 PH值有很大的關聯,其毒性的作用因NH3非常容易通過組織的障壁,所以對魚的毒性很高,又氨對 腦有特別的親和性
...more
|
3
|
18382
|
硫化氫中毒
硫化氫為具臭味的強毒性氣體,在自然的情況下,底泥的有機物質或被有機污染的水體中之蛋白質,經過厭氧性細菌分解產生硫化氫(H 2S),硫化氫在水中會解離成HS-及S 2-,其毒性依序為H 2S> HS ->S 2-,當水中的 PH值增加時,硫化氫的毒性會降低,因為未解離的強毒性的H2S變成毒性較低的HS-離子,在PH9時幾乎99%之硫化物以HS -的形式存在,PH7時HS -與H 2S以1:1的比例存在,但在PH5則幾乎99%為H 2S。(謝介士,1994)
硫化氫對魚類有很強的毒性,不同的魚種,其致死濃度範圍從0.4 mg/L(鮭鱒類)到4mg/L(歐洲 鯽魚、丁鱖及鰻魚)不等(Svobodová, 1991)。已有許多文獻報告,研究硫化氫對不同魚種的毒性作用。當藍鰓太陽魚曝露在0.04 mg/L 的H 2S下,其游泳的耐受力降低;即使H 2S的濃度在非常低的情況下,亦會傷害魚卵
...more
|
4
|
17432
|
魚類大量死亡
魚類大量死亡的定義為:「在野生魚類或養殖魚類,突然及非預警地發生大量死亡」稱之。通常這些事件會引起民眾的關心及媒體的注意,是由於大眾就認知上,認為是水污染所造成的,但事實上有許多不同的原因會引起魚類大量死亡,而且有極大的比例屬於自然事件。
常發生魚類大量死亡的魚種將近60種,包括軟體動物及甲殼類動物,其中最常發生的種類有鯡魚、鰻魚、 鯉魚及鱒魚,在 淡水及入海口的區域都會發生,好發於夏天,主要是因為夏天的 水溫高、 溶氧低的緣故。在澳洲新南威爾斯,過去
...more
|
5
|
11927
|
偽單胞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 Pseudomonas fluorescens及 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病名(及俗名): 偽單胞菌敗血症Pseudomonad septicaemia ( P. fluorescens),紅點病(赤點病)red spot disease 或 red pest ( P. anguilliseptica)。
最早發現者:Plehn (1924) 在鯉魚發現P. fluorescens。Wakabayashi (1972)在日本鰻發現P. anguilliseptica。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
6
|
6939
|
兩棲類壺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 黴菌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病名(及俗名):Infection with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Chytridiomycosis or cutaneous chytridiomycosis. Amphibian chytrid fungus, frog chytrid fungus, frog chytrid.
最早發現者:Longcore et al. (1999)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該 黴菌菌體外觀為球狀且表面 粗糙之游動孢子囊 (直徑為5-40 μm)並具有1個或數個排出管而排出管開口朝向 皮膚表面,排出具有感染力的孢子。游動孢子囊於生長期會行成”根狀樣”結構(假根)。游動孢子外觀亦為球形且表面 粗糙(直徑為3-5 μm),其前端具一鞭毛,於 淡水中具運動性。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7
|
6551
|
河鯰病毒病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學 名: Ictalurid herpesvirus 1
病名(及俗名):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
最早發現者:發現於1968年 病毒確認於1971年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河鯰 病毒病為一病程迅速且具高度傳染性的 病毒性疾病,發生於養殖的幼年河鯰。
本病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8
|
5754
|
馬爾太蟲病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seawater)
學名: Marteilia refringens
病名(及俗名):馬爾太蟲病(Marteiliosis)、Aber病(Aber disease),由另一馬爾太蟲稱為雪梨馬爾太蟲( Marteilia sydneyi)引發商品化囊形牡蠣( Saccostrea glomerata)所產生的疾病稱為QX病(QX disease);另外尚有 M. lenghei感染牡礪(Crassostrea cucullata), M. christenseni感染(Scrobicularia piperata P)(R)等蟲體侵害養殖雙枚貝觳類之報導。
最早發現者:Grize et al.(1974)(R)
OIE現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主要感染歐洲牡蠣(European flat oyster, Ostrea edulis),引起牡蠣致死之原蟲,在感染宿主腸道及鰓上皮細胞形成(直徑5至8μm)之初級細胞或幹細胞(primary cell或stem cell),然後在宿主上皮細胞質之空泡內由初級單核細胞(primary uninucleate cell)分裂成二級單核子細胞(Secondary uninucleate darghter cell)經過一系列的增裂分裂形成直徑3.5至4.5μm,具感染性之孢子。(R)
人畜共通:No
...more
|
9
|
4821
|
單倍體孢子蟲症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marine)
學名:Haplosporidium nelsoni
病名(及俗名):單孢子蟲症(Haplosporidiosis)、X多核球形症(multinucleate sphere X, MSX)、Delaware灣症(Delaware Bay disease)、太平洋牡蠣單孢子蟲症(Haplosporidiosis of Pacific oysters)
最早發現者:Hasskin et al.(1966)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原在寄生牡蠣生活史中,具有二種型態,一為多核原生質團(multinucleate plasmodia),大小直徑5至20μm,但有時可達50μm或超過100核;第二型態為具有抵抗性之孢子,由孢壁物質衍生之外蓋或孢壁衍生物之內緣掩蔽孢孔,孢子大小隨虫體品種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從4至12μm,且孢子外飾物(spore ornamentation)由孢壁衍生物緊緻包紮或孢子尾部組成,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可當分類之依據。
人畜共通:No
...more
|
10
|
3688
|
馬特里病
病原型別:原生生物(protistan)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Mikrocytos mackini
病名(及俗名):Denman Island disease 或稱 Microcell disease of Pacific oyster.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Mikrocytos mackini 為一原生動物大小約2-4Mm,目前所知尚無其它strains (Farley 1988),對於此病原於離開宿主後存活情形不祥,病原可經水而水平傳染。
人畜共通:No
...more
|
11
|
12052
|
毒藻;紅潮
水中有毒藻類過度繁殖造成其他的水中生物危害,一般稱為「紅潮」係泛指由單細胞浮游藻類過度生長引起一種水生現象,是一個通常用辭,可發生在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海洋、近海沿岸、海灣、 淡水及湖泊,其造成因素之一與人類活動,氮磷營養原之升高的污染有關,故河川滙入處之河口湖岸等也皆可發生,地球氣候變化水溫升高之聖嬰現象也會影響。科學家較喜歡用的名詞是藻華Algal bloom。
藻華形成時顏色並不都是紅色,依藻相和生長的密度,顏色從無大變化到綠色
、棕色,也可能粉紅色到紫色,有時呈暗濁。魚場之魚群不特定的會報告死亡疫情,藻類生長密度甚高時,對岸邊活動人類也會經由空氣吹散而致身體不適,游泳是安全的但可能會有 皮膚、黏膜的刺激。對水生動物之危害報告較一般性,1994在南非發生的赤潮導致數仟噸所有魚種及甲殼類的死亡,1987有研究學者報告座頭鯨等海洋哺乳動物因赤潮而大量死亡,日本瀨戶內海也曾有相似的漁業災情。因此研究人員較常用稱「Harmful algal bloom, HAB.」。
...more
|
12
|
14904
|
|
13
|
8600
|
草魚里奧病毒症
1.病原型別: 病毒(Virus)
病原環境: 淡水(freshwater)
學名:Grass carp reovirus
病名(及俗名): 草魚出血性 病毒症(Grass carp hemorrhagic virus GCHV), 魚類里奧 病毒症(Fish reovirus)
最早發現者:未詳(1984)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病毒為20面體和5:3:2對稱之球形顆粒,直徑為65至72nm,具雙層蛋衣殼、無外膜,外周有20個殼粒、核心直徑約在50nm, 病毒基因組由11條雙股RNA片段組成,總分子量為1.5×107Da,各片段分子量介於3.0×106~0.5×106Da問,第Ⅰ、Ⅱ、Ⅲ、Ⅳ級分別包含有3、3、3、2個片段; 病毒耐酸(pH3)、耐鹼(ph10)、耐熱(56℃);對氯仿、乙醚等溶劑不敏感。能在宿主細胞質中複製,最適溫度為25~28℃。
人畜共通:No
...more
|
14
|
35715
|
淡水性白點虫病
病原型別:原虫(protozoa)
病原環境: 淡水(freshwater)
學名: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病名(及俗名):Ichthyophthiriasis, white spot disease
最早發現者:Kabate et al.(1985)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成虫為球形或卵 圓形,大小為0.3~0.8×0.35~0.5cm,虫體表有分佈均勻的纖毛,胞口近於前端腹面,呈約6字形,虫體內具有1馬蹄形狀大核及1個球狀小核,胞質外層具有許多小伸縮泡和食物泡。幼虫呈卵形或橢 圓形,前端尖、後端圓,前端具有1個乳突狀鑽孔器,全身被有等長之纖毛、後端有1根粗而長的尾毛,大核呈卵形或橢 圓形、小核呈球形狀,一般在虫體前半部。
人畜共通:No
...more
|
15
|
20775
|
柱狀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海水
學 名: Flexibacter columnaris
病名(及俗名):爛鰓病
最早發現者:Davis (1922)
OIE狀況: 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桿菌,無鞭毛但具運動能行滑走運動,菌體大小約0.3~0.5x3.5~12μm於半固體性培養基(Cytophaga media)上培養可產生 黃色或淡黃色且邊緣 不規則樹枝樣菌落。
人畜共通:否
...more
|
16
|
3563
|
尼氏單孢子蟲症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 海水(marine)
學名: Haplosporidium nelsoni
病名(及俗名):單孢子蟲症(Haplosporidiosis)、X多核球形症(multinucleate sphere X, MSX)、Delaware灣症(Delaware Bay disease)、太平洋牡蠣單孢子蟲症(Haplosporidiosis of Pacific oysters)
最早發現者:Hasskin et al.(1966)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原在寄生牡蠣生活史中,具有二種型態,一為多核原生質團(multinucleate plasmodia),大小直徑5至20μm,但有時可達50μm或超過100核;第二型態為具有抵抗性之孢子,由孢壁物質衍生之外蓋或孢壁衍生物之內緣掩蔽孢孔,孢子大小隨虫體品種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從4至12μm,且孢子外飾物(spore ornamentation)由孢壁衍生物緊緻包紮或孢子尾部組成,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可當分類之依據。
人畜共通:No
...more
|
17
|
4580
|
微囊蟲病
1.病原: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 海水(marine)
學名:Mikrocytos mackini
病名(及俗名):微囊蟲病(Mikrocytosis)、丹名島病(Denman Islamd disease )、太平洋牡犡微細胞病(Microcell disease of Pacific oyster);另由魯夫來微囊虫(Mikrocytos roughleyi)所引發的疾病,稱為雪梨牡犡微細胞病(Microcell disease of Sydney rock oyster)、奧大利亞冬季病(Australian winter disease)。
最早發現者:Wolf & Elston(1988)
OL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原在電子顯微鏡觀察下缺乏粒線體及單孢子體(haplosporosomes),微小細胞(2~4μm),非類球形外觀,在病原形態學上可分三種型態。
(1)靜止細胞(Quiescent cell, QC):卵 圓形細胞核位於中央,含有少於7個嵴(seven cisternae)非活動性細胞核膜圍緣於高爾基體,具有少許泡狀及溶素樣體構造。
(2)泡狀細胞(Vesicular cell, VC):含有許多具外膜或不具外膜之泡狀細胞構造,缺乏細胞核膜圍緣於類輻射狀排列之高爾基體,細胞核膜具有擴張型之嵴管室(cisternal chamber)。
(3)內體細胞(Endosomal cell, EC):具有擴張性細胞核膜及生長良好吻合性內質網連結細胞核膜與漿膜,並具內體(endosomes)於細胞質中。
人畜共通:No
...more
|
18
|
4785
|
畸形
Malformation( 畸形)之造成有先天性及後天性,於自然界中先天畸型之魚往往出生不久後,常因活力較弱容易死亡,之後魚隻會造成畸型因素仍多,如 營養素不均、外在環境、 溫度、病原感染,基因遺傳等諸多因素,但有許多畸型仍不知為何引起。
...more
|
19
|
9258
|
魚類球蟲症
病原型別:原虫(Protozoa)
病原環境: 海水、半 淡水鹼水及 淡水(marine, brackish & fresh water)
學名:有多種球虫種類,目前文獻記載計有Cryptosporidium spp., Isospora spp., Octosporella spp., Calyptospora spp., Goussia spp., Crystallospora spp., Epieimeria spp., Eimeria spp., 計8種虫體,其中以艾美球虫( Eimeria spp.)感染種類最多,依Duszynski et al., 2000報告,超過1300種艾美球虫,被感染約有500種變溫動物(包括 魚類、爬虫類及 兩棲類)。
病名(及俗名): 魚類球虫症(Coccidiosis of fish、piscine coccidiosis)
最早發現者:Eimeria Schneider,(1875);Goussia Labbe,(1896);Octosporella Ray & Raghavachari,(1942);Calyptospora Overstreet et al.,(1984);Epieimeria Dykova & Lom,(1981);Isospora, Schneider,(1881);Crystallospora Labbe,(1899);Cryptosporidium Tyzzen,(1907)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
20
|
15175
|
縧蟲感染症
病原:縧蟲(Cestoda)
病原環境: 海水、半淡鹼水及 海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例︰
(1)廣節裂頭縧蟲( Diphyllobothrium latum)
(2)腸舌狀縧蟲( Ligula intestinalis)
(3)鱊頭槽縧蟲( 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
(4)九江頭槽縧蟲(B. gowkongensis),同義於(3)之命名
(5) 其他縧蟲(Other cestodes)
病名(及俗名):(1)鱊頭槽縧蟲稱為亞洲魚縧蟲(Asian fish tapeworm)或錦鯉縧蟲(Koi tapeworm)
(2)腸舌狀縧蟲稱為舌狀縧蟲病(Ligulosis)
最早發現者:例︰
(1)腸舌狀縧蟲 ( L. intestinalis );Linnaeus 1758, Gmelin, 1790.
(2)鱊頭槽縧蟲 ( B. acheilog nathi ), Yamaguti, 1934.
(3)廣節裂頭縧蟲 ( D. latum ), Linnaeus, 175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