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柱狀病
疾病代碼: DIS00184
建立日期: 2009/03/03
更新日期: 2009/12/14
作 者: 謝嘉裕
中文病名: 柱狀病
英文病名: Columnaris disease
疾病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海水
學 名:Flexibacter columnaris
病名(及俗名):爛鰓病
最早發現者:Davis (1922)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桿菌,無鞭毛但具運動能行滑走運動,菌體大小約0.3~0.5x3.5~12μm於半固體性培養基(Cytophaga media)上培養可產生黃色或淡黃色且邊緣不規則樹枝樣菌落。

人畜共通:否

2.病原分類
Bacteroidetes門,Sphingobacteria綱,亞綱,Sphingobacteriales目,亞目,Flexibacteraceae科,亞科,Flexibacter屬,Flexibacter columnaris
別名:Columnaris, Cotton-Wool, Cotton-Mouth, Flexibacter, Mouth Fungus
命名沿革:無
疾病特性:
柱狀病病原菌為一種伺機性病原,當高水溫期,水質不良,魚體受傷或健康狀況不佳時常會爆發感染。於10℃以下時感染情形較輕微而不明顯,於18℃以上時才會爆發大量的感染。大量菌體在鰓部或上皮組織上會集合呈一種特殊的柱狀構造,故稱之為柱狀病。

感染組織及器官: 鰓部、體表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淡水柱狀病多發生於夏天高水溫時期,而海水柱狀病則春夏交接之際發生。
肉眼病變:
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於魚體背部、吻部等受傷部位因黏液分泌過多,出現乳白色或灰白色的絨毛狀病變,病魚鰓部因鰓斯壞死出現黃褐色斑塊狀。 濕壓片下可觀察到大量菌體聚集呈現柱狀樣,且具滑走運動性。,
組織學病變:
鰓薄板上皮細胞肥大增生融合鰓薄板血管擴張,可見絲狀細菌團塊及單核球為主之炎症反應。
診斷方法: ㄧ級初步診斷: 罹病魚隻體表鰓部黏液增多成灰白色絨毛樣,鏡檢可見細長桿菌呈划走運動。
二級初步診斷: 使用Cytophaga agar半固體培養基進行初代分離,長成邊緣不規則樹枝樣黃色或黃白色菌落,以分離邊緣菌落以Cytophaga broth繼代增殖。
ㄧ級確定診斷:
二級確定診斷:
三級確定診斷:利用特異性引子對(primers),進行核酸聚合脢鏈鎖反應(PCR),或進行其16S Rdna序列鑑定。
治療方法: 以硫酸銅0.5ppm或過錳酸鉀0.5~2ppm進行藥浴。
預防控制方法: 以養殖管理為重,避免飼養密度過高,注意水中有機物質濃度維持水質,降低水溫增強水流循環與打氣以增加水中溶氧量。
相關圖片:
( 版權為謝嘉裕所有,本所已取得使用版權)
( 版權為謝嘉裕所有,本所已取得使用版權)
( 版權為謝嘉裕所有,本所已取得使用版權)
( 版權為謝嘉裕所有,本所已取得使用版權)
參考文獻: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