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873
|
梨形四膜蟲症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Tetrahymena corlissi、Tet. pyriformis、Tet. faurei、Tet. rostrata
病名(及俗名):Tetrahymena infection、TET disease、Gupp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橢圓梨形小纖毛蟲(30-60 x 50-100 μm),放射狀、對稱的體形,表面佈滿20-30排的纖毛縱列(Kinety)。 口腔內具有特殊的纖毛口器(oral ciliary apparatus), 口腔右側具有側口膜(paraoral membrane),三個連續排列的膜則位於左側。 口腔的底部為進食開口處(cytostome)。 口腔的後緣有一至三排纖毛縱列。繁殖採用二分裂法;但有些會產生生殖囊泡,內含二至八個幼蟲(tomite)。大部分對魚而言是機緣性寄生;少部分則為絕對寄生,引起魚類致死的寄生蟲。
...more
|
2
|
6419
|
廻旋病
1.病原:廻旋病是由 腦碘泡蟲( Myxobolus cerebralis)所引起的,為僅感染鮭鱒魚類的疾病,尤其是虹鱒及殺手鱒(rainbow trout & cutthroat trout)特別敏感。
a.分類: 腦碘泡蟲屬粘液孢子蟲門(Myxozoa),粘液孢子蟲綱
(Myxosporea),雙殼目(Bivalvulida),碘泡蟲科(Myxobolidae),碘泡蟲屬
(Myxobolus)(黃旭田,1994)。碘泡蟲之孢子呈卵形或橢圓形,扁平,前端有2個極囊(polar capsule),每個極囊內含有纏繞成螺旋狀的極絲(polar filaments,直徑50 nm),極囊的開口有一個蓋子蓋住,當受到外界的刺激時,極絲自極囊射出,孢質(sporoplasm)中含有一個嗜碘泡(iodinophil)及二個胚核(amoebula nucleus)。(Grabda, 1991)(參下圖)
b.繁殖:可分為三期:
(a)芽胞性生殖(sporogony):在有性生殖期之後立即發生,由無性生殖所組成,產生大量的生殖芽胞(sporozoites)。
(b)裂體生殖(schizogony):生殖芽胞發展成另一個無性生殖,為無卵核發育merogony)又稱為裂體生殖。
(c)有性生殖(gametogamy or gametogony):裂殖體可變成配子,進行有性生殖,為有性生殖期。
c.生活史: 腦碘泡蟲的生活史非常複雜,需要有二個宿主,一是貧毛類蠕蟲tubifex( Tubifex tubifex),另一個宿主是鮭鱒類魚類:
(a)tubifex蟲:它是蚯蚓的近親,非常小,長度大約只有1/2英吋,居住在湖泊或溪流的底泥中,很廣泛地分佈在全世界。在寄生蟲的生活史當中,其發育成各種型態,其中二個感染的孢子型態稱為粘液孢子(myxospore)及放線孢子(actinospore),即triactinomyxon(TAM),myxospore很小,呈圓形,當感染的魚隻死亡腐敗,myxospore釋出被tubifex蟲攝入,在tubifex蟲的腸內很快地複製,變成另一形式的孢子TAM,TAM從tubifex蟲釋出進入水體,當接觸到具感受性的魚類時,侵入魚體內。
...more
|
3
|
17494
|
橈腳類感染症
病原型別:節肢動物, 甲殼類之橈腳 寄生蟲(Copepods)
病原環境: 海水、半淡鹼水及 淡水(marine, brackish & fresh water)在台灣至少有四種以上病原
學名:(1) 淡水魚虱(freshwater fish lice, Argulus spp.)
(2) 海水魚虱(sea lice, Caligus spp.)
(3)錨頭蟲(針蟲)(Anchorpin worrn, Lernea spp.)
(4) 鰓魚蛆蟲(gill maggots, Ergasilus spp.)
病名(及俗名):(1) 淡水魚虱症(freshwater fish lice disease, Argulosis)
(2) 海水魚虱症(sea lice disease; Caligosis)
(3)錨蟲症(Anchor worm disease, Lernaeosis)
(4) 鰓魚蛆症、鰠感染症(Gill maggots disease; Ergasilosis)
最早發現者:(1)O.F. Muller, 1785
(2)O.F. Muller, 1785
(3)C. Linnaeus, 1758
(4)Von Nordmann, 1832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
4
|
16130
|
縧蟲感染症
病原:縧蟲(Cestoda)
病原環境: 海水、半淡鹼水及 海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例︰
(1)廣節裂頭縧蟲( Diphyllobothrium latum)
(2)腸舌狀縧蟲( Ligula intestinalis)
(3)鱊頭槽縧蟲( 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
(4)九江頭槽縧蟲(B. gowkongensis),同義於(3)之命名
(5) 其他縧蟲(Other cestodes)
病名(及俗名):(1)鱊頭槽縧蟲稱為亞洲魚縧蟲(Asian fish tapeworm)或錦鯉縧蟲(Koi tapeworm)
(2)腸舌狀縧蟲稱為舌狀縧蟲病(Ligulosis)
最早發現者:例︰
(1)腸舌狀縧蟲 ( L. intestinalis );Linnaeus 1758, Gmelin, 1790.
(2)鱊頭槽縧蟲 ( B. acheilog nathi ), Yamaguti, 1934.
(3)廣節裂頭縧蟲 ( D. latum ), Linnaeus, 175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
5
|
40787
|
單殖類吸虫感染症
病原:吸蟲(Trematoda)
病原環境: 海水、半淡鹼水及 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單殖類吸虫(monogeneans)有有數千種類主要感染養殖及野生 海水及 淡水魚體之 鰓部、 皮膚及各鰭部,有些品種可寄生兩棲龜類之 口腔與膀胱,有極少數種屬則寄生於 魚類胃腸及 體腔,如寄生於慈鯛 魚類Etroplus suratensis 胃中的腸環虫( Enterogyrus spp.)或寄生於義大利菱 鯛科Caproidae 魚類胃中的副雙絞穴虫( Paradiplectanotrema spp.)。另有一種單殖類感染頭足類(cephalopods, 軟體動物),另有一品種( Oculotrema hippopotami)感染河馬(hippopotamus) 眼睛;同樣有少數屬種寄生於 淡水魚虱上的後環指虫( Metagrodactylus spp.);故其學名無法統一描述,以下將重要常見 海水及 淡水單殖類吸虫陳述於後。
病名(及俗名):單殖類吸虫感染症(momgeneans infestation)
最早發現者:人類所發現第一種單殖吸虫是Muller在1770於丹麥 Hippoglossus vulgaris魚體上發現,當時以為是一種水蛭,並命名為 Hirudo hippoglossi ;直到1818年,才由Blainville訂正,命名為內吸虫( Entobdella hippogossi)。
OIE狀況:有一種單殖類 大西洋鮭魚<三代虫( Gyrodactylus salaris.)
...more
|
6
|
32510
|
複殖類感染症
病原型別:吸蟲綱複殖吸蟲(digenean)
病原環境: 海水、半淡鹼水及 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複殖吸虫種類繁多,約有140餘科1,400多屬,萬種以上,佔吸蟲綱的大部份。本章元只能擇其重要性,並造成人畜共通的病原,作為介紹。
...more
|
7
|
8515
|
耳膿腫
耳 膿瘍發生的原因是因為長期處於比平常適應 溫度低的環境中、飼養環境不良以及 營養不足而造成免疫功能的降低,繼而引起二次性感染。造成耳道 膿腫確切的病原還無法真正確定,但是維他命A缺乏的 爬蟲類據稱較容易得到耳 膿腫。
...more
|
8
|
7418
|
包涵體病
病因: family Retroviridae。
症狀: IBD沒有特殊的臨床症狀,任何蚺科蛇類出現 急性的 神經症狀或
是 慢性漸進性的衰弱就可懷疑是IBD的感染,特別在 蟒科。
...more
|
9
|
4160
|
蛇副黏液病毒
病因:Ophidian paramyxovirus (OPMV)
family paramyxoviridae.
症狀:副黏液 病毒感染沒有病源特有的臨床症狀,此疾病主要影響呼吸系統,但出現的症狀變化相當大,因此在臨床上診斷相當困難。
...more
|
10
|
16045
|
肺炎及下呼吸道感染
病因: 細菌, 病毒, 黴菌, 寄生蟲。
症狀:
陸龜的呼吸道感染症狀包括 沉鬱、 呼吸困難、伸長頸部張口呼吸、鼻分泌物(通常出現在上呼道疾病,較少出現於肺炎)、 脫水和發紺。在水龜可能在水中具肺炎的體側較重,會導致泳姿傾斜並減少待在水中的時間,蛇類 頭部可能貼著飼養箱的缸壁頂端幫助呼吸。
...more
|
11
|
17078
|
維生素A缺乏症以及維生素A過多症
維生素A缺乏症:
病因:
飲食中缺少維生素A。
症狀:
在龜類最主要的就是眼瞼 水腫,伴隨有黃 白色細胞殘餘物在眼瞼底下,可能一眼或是兩眼。
其他可能會出現厭食、昏睡、體重下降和鼻或眼有分泌物。
箱龜會有耳朵、呼吸道的感染以及卵滯留。年幼海龜眼瞼會過度角化。腹股溝和腋窩 水腫顯示出伴隨有 腎衰竭及預後不佳。
...more
|
12
|
4775
|
蛇的神經系統疾病
病毒性
包涵體病(Inclusion body disease(IBD),C型反轉錄 病毒(C-type retrovirus)所造成)
里奧 病毒(Reovirus)
副黏液 病毒(Paramyxovirus)
Lentivirus
...more
|
13
|
5250
|
蛇的眼科疾病
蛇的角膜有一層由上下眼瞼 融合而成的 透明保護膜,其視網膜雖具有錐狀細胞(cone)與桿狀細胞(rod),但缺乏中央小窩(fovea)的構造。
蛇具有相當發達的哈氏腺(Harderian gland),其分泌物除可提供潤滑的功能外,也會流入費洛蒙鼻嗅器(Vomeronasal organ)。
眼睛後房的檢查相當困難,主要是因為虹膜的 肌肉為橫紋肌且部分可受隨意自主控制,因此副交感 神經阻斷劑(parasympatholytics)如:atropine與擬交感 神經藥(sympathomimetics)如:phenylephrine皆無效果;也由於其角膜有一層由上下眼瞼 融合而成的 透明保護膜,此保護膜也會阻礙非副交感 神經阻斷性散瞳劑(non-parasympatholytic mydriatics)如:vecuronium吸收。詳細的眼科檢查建議在暗室中或全身麻醉下進行。
...more
|
14
|
42260
|
|
15
|
13656
|
蜥蜴的骨骼肌肉系統疾病
病因:
細菌性
敗血性關節炎
骨髓炎
蜂窩性組織炎
肌肉炎
黴菌性
寄生蟲性
嚴重 寄生蟲感染,特別是 血液寄生蟲( 貧血)或是 胃腸道 寄生蟲(原蟲類或是蠕蟲類)
營養性
代謝性骨病(MBD)
營養性繼發性副 甲狀腺亢進(飲食中鈣質缺乏、飲食中鈣磷比不均衡、維生素D3不足[缺乏紫外線照射或飲食中維生素D3攝取不足])
...more
|
16
|
6065
|
蜥蜴的眼科疾病
病因:
細菌性
假單胞菌感染
Aeromonas感染
黴菌性
角膜炎
全眼球炎
原蟲性
滴蟲( Trichomonas spp)感染
營養性
維生素A缺乏(好發於 變色龍)
腫瘤性
各類型 腫瘤
其他和非感染性病因
創傷
異物
脫皮不全
鼻淚管阻塞
先天性鼻淚管 發育不全或缺失
鼻淚管狹窄( 炎症反應)
心 血管"> 血管疾病( 雙側性眼球 突出症)
先天性眼部構造 異常
小眼 畸形(micropthalmia)–多伴隨有 頭部畸形
某些Caribbean鬣蜥有紅色的鞏膜,不應被誤認為病理變化。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