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包涵體病
疾病代碼: DIS00231
建立日期: 2009/12/15
更新日期: 2009/12/15
作 者: 李安興
中文病名: 包涵體病
英文病名: inclusion body disease (IBD)
疾病描述: 病因: family Retroviridae。

症狀: IBD沒有特殊的臨床症狀,任何蚺科蛇類出現急性神經症狀或
慢性漸進性的衰弱就可懷疑是IBD的感染,特別在蟒科

物種: 蛇、蚺科及蟒科
IBD會出現變化或漸進性的症狀,因此很難與其他疾病作區別。大部分的病例也很難知道是何時接觸到病原。急性期的臨床症狀包括輕微的神經症狀(例如:頭部震顫、凝視呆然和肌肉無力癱瘓等)或活動力降低。疾病感染的後期,通常會有二次性的細菌感染,因而造成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口炎及皮膚炎,此外IBD感染的病例也有伴隨皮下腫瘤及白血病的報告。在疾病末期,感染的蚺蛇普遍出現厭食,脫水及嚴重的神經症狀,像是共濟失調和無法保持正常的軀體姿勢。在蟒科,最常出現急性神經症狀,包括失去正向反射及失去平衡。蟒科感染的病程一般來說比蚺科快。如果有感染發生時,臨床症狀可能在幾周內出現,IBD感染目前沒有復原良好的報告病例,感染的蛇類通常會死亡。
診斷方法:
治療方法: 目前並沒有IBD的治療方法,在疑似或確定為IBD感染的病例應以支持治療,包括給予脫水的病蛇輸液,營養補充以及使用抗生素治療二次性細菌感染,但無法改變疾病的進程,因此在確診的病例通常建議安樂死來防止感染的散佈.
雖然單一個體可以給予支持治療,但在群體方面重點應防止此疾病在蚺蛇族群的爆發。
預防控制方法: 在死前要確診IBD感染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因為目前並無血清學試驗來檢測被感染及被暴露病原的蛇類,常常只能於個體死亡後組織學發現各個主要的器官上皮細胞(包括部)出現典型的包涵體來證實。若出現懷疑為IBD的病例,首先必須排除任何可能造成食物逆流,呼吸性疾病,神經性疾病的病因,其中包括細菌寄生蟲的感染、創傷及中毒,診斷此疾病常需要詳細的既往例病史以及活體的診斷的樣本。然而因為在蚺科及蟒科變化的臨床症狀以及在蟒科常常沒有在主要臟器的上皮細胞出現包涵體,因此在一些病例很可能無法檢查出IBD感染,所以雖然發現包涵體可以作為IBD的診斷依據,但未發現包涵體不能排除感染或曾暴露於此病原,以下為活體及屍體解剖診斷IBD的重點:
生前診斷
1.詳細的既往必須包含蛇類的來源及可能暴露於其他蚺科蛇類的接觸史。任何新進的蛇類,包括蚺科及非然科的蛇類,必須於病歷資料中註明,若有檢疫過程的資料也需紀錄。
2.臨床狀出現的時間及過程和蛇類的種別都必須記錄。
3.完整的理學檢查,包括神經學檢查。
4.靜脈血液樣本並進行全血球計數,包含計數及血液生化檢驗,感染的蛇類可能出現白血球增多症(30,000 cells/ml)並出現淋巴球增多症,在疾病感染增強時期,可能出現白血球減少症(WBC<5000 cells/ml),血液生化可能出現器官功能受損(例如:肝、)。
5.靜脈血的血液抹片使用H&E、Diff-Quik或Wright’s Giemsa 染色,在白血球的細胞質,特別是淋巴球,可能出現包涵體
6.生體檢查為診斷IBD最有效的技術,可收集不同的器官,並置於10%的福馬林中,進行組織學檢查。最普遍的生體檢驗器官為肝、食道、扁桃腺、皮膚及遠端食道可使用內視鏡採樣,肝臟可使用超音波或是手術來作為採樣定位。有報告指出廣泛性的肝臟生體採樣為診斷IBD的最佳方式。
假使上述的檢驗無法確診,則建議作更多的診斷測試及繼續的隔離病蛇,特別是蟒科的蛇類,因為一般無法在內臟發現包涵體

死後診斷
到目前為止,IBD只能以組織病理學、電子顯微鏡,病毒分離來發現典型的包涵體,或是發現分離的病毒來確診。
1.在任何懷疑是IBD感染的蛇類,應該要進行完整的屍體解剖及收集各個主要臟器的樣本,包括和脊髓。樣本需置於10%的中性福馬林,進行組織病理學評估。此外需收集部分各個主要臟器(肺、肝、、胰、脾)並貯存於-70℃,以進行病毒分離。
2.、肝、、胰可進行電子顯微鏡檢查,觀察是否有包涵體病毒顆粒。
3.目前病毒分離為檢查IBD感染最正確的技術,然而少數的實驗室具有此技術及設備來進行爬蟲類細胞培養,在收集樣本前需先與具有此能力的實驗室聯絡。
一旦病原進入族群後,傳染發生會非常快速,特別是在蟒科,一旦爆發感染後,不要任意移入或移出族群中的蛇,所有新進的蛇,包括非蚺科蛇類,應該最少要有六個月的隔離檢疫期。由於蚺科常常無法辨認是否有IBD感染,因此需和蟒科分開隔離,接著再依據嚴格的衛生操作來管理。
在新進的蛇類個體或是輸出蛇類,必須要有來源和與是否其他蛇類接觸的詳細資料,如果沒有相關資料,必須考慮其具有攜帶病原的潛藏危險。
在隔離檢疫期必須有持續的理學檢查、糞便檢驗,以及開始隔離和隔離結束時進行血液學檢查和血清生化學檢查。理想的檢疫隔離區必須和原有蛇類群體存在不同的建築物,人員進出必須進行腳部消毒,若是在同一建築內,必須確定無共通的空氣流通。
若有難以治療的個體(如:慢性消瘦,昏迷,持續或再發的細菌感染),絕對不可將其輸入原有蛇類群體中。所有在檢疫期的蛇類若死亡或是有進行安樂死都必須進行屍體解剖,並採取主要臟器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或是貯存作為未來的研究調查。在檢疫期,所有的籠舍和設備都必須持續的消毒。
在原有群體中,生病或有非特異性臨床症狀的蛇應該被移出群體並進行隔離,診斷,和治療。確定帶原IBD的個體應該進行安樂死並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所有接觸到被感染蛇類的籠舍都必須丟棄或是進行消毒。有效的消毒劑包括漂白水(2~10%,接觸消毒時間十分鐘)和chlorhexidine.(每加侖90ml濃度,接觸消毒時間十分鐘)。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1.Mader D, ed. Reptile medicine and surgery. 2nd ed. Saunders. 2006.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