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廻旋病
疾病代碼: DIS00162
建立日期: 2009/02/26
更新日期: 2009/09/08
作 者: 吳靜芷
中文病名: 廻旋病
英文病名: Whirling disease
疾病描述: 1.病原:廻旋病是由腦碘泡蟲Myxobolus cerebralis)所引起的,為僅感染鮭鱒魚類的疾病,尤其是虹鱒及殺手鱒(rainbow trout & cutthroat trout)特別敏感。
a.分類:腦碘泡蟲屬粘液孢子蟲門(Myxozoa),粘液孢子蟲綱
(Myxosporea),雙殼目(Bivalvulida),碘泡蟲科(Myxobolidae),碘泡蟲屬
(Myxobolus)(黃旭田,1994)。碘泡蟲之孢子呈卵形或橢圓形,扁平,前端有2個極囊(polar capsule),每個極囊內含有纏繞成螺旋狀的極絲(polar filaments,直徑50 nm),極囊的開口有一個蓋子蓋住,當受到外界的刺激時,極絲自極囊射出,孢質(sporoplasm)中含有一個嗜碘泡(iodinophil)及二個胚核(amoebula nucleus)。(Grabda, 1991)(參下圖)
b.繁殖:可分為三期:
(a)芽胞性生殖(sporogony):在有性生殖期之後立即發生,由無性生殖所組成,產生大量的生殖芽胞(sporozoites)。
(b)裂體生殖(schizogony):生殖芽胞發展成另一個無性生殖,為無卵核發育(merogony)又稱為裂體生殖。
(c)有性生殖(gametogamy or gametogony):裂殖體可變成配子,進行有性生殖,為有性生殖期。
c.生活史:腦碘泡蟲的生活史非常複雜,需要有二個宿主,一是貧毛類蠕蟲tubifex(Tubifex tubifex),另一個宿主是鮭鱒類魚類:
(a)tubifex蟲:它是蚯蚓的近親,非常小,長度大約只有1/2英吋,居住在湖泊或溪流的底泥中,很廣泛地分佈在全世界。在寄生蟲的生活史當中,其發育成各種型態,其中二個感染的孢子型態稱為粘液孢子(myxospore)及放線孢子(actinospore),即triactinomyxon(TAM),myxospore很小,呈圓形,當感染的魚隻死亡腐敗,myxospore釋出被tubifex蟲攝入,在tubifex蟲的腸內很快地複製,變成另一形式的孢子TAM,TAM從tubifex蟲釋出進入水體,當接觸到具感受性的魚類時,侵入魚體內。
(b)鮭鱒魚類:TAM接觸到魚的皮膚,首先接觸魚的鰭及 口腔,孢子彈出極絲穿過皮膚固定在表皮,數分鐘後內含64個細胞的胞質,可能藉由寄生蟲蛋白酶作用的協助,從TAM移行到表皮的更深處,開始有絲分裂複製增殖,然後遷移到附近的神經組織,沿著神經系統旅行到頭部,尋找到食物的來源-軟骨,開始寄生,消化軟骨及增殖,並再改變為myxospore;蟲體的寄生,導致發生炎症反應,壓迫脊索、腦幹及尾部神經,結果發生不正常的泳姿及黑尾的病症,另外軟骨的破壞,造成永久性的畸形(Baerwald et al., 2008);病魚死亡,骨骼被分解後,myxospore釋回進入環境中,再開始另一個生活史。一般相信myxospore有能力於土壤中呈休眠狀態,保存30年。
2.分佈:廻旋病最早於1903年在德國發現,美國則因由德國引進魚類食品而使本病傳入,於1956年於北部的賓西法尼亞州發現的,而後速迅造成各地鮭鱒類之繁殖場經濟上之衝擊,已有25個州確認有本病存在,且繼續在擴展中,而腦碘泡蟲幾乎分佈在各大洲,目前全球各地有超過30個國家有發生記錄。本病只感染鮭鱒魚類,本科的魚種包括鱒魚、鮭魚及白鮭(trout, salmon & whitefish),以虹鱒及殺手鱒的感受性最高,棕鱒則較具有抗性,可成為帶原者,另有學者發現初次感染的年齡亦相當重要,愈小的魚感受性愈高,但在魚達到4個月大之後,對於廻旋病則具有相當的抗性。
3.症狀:腦碘泡蟲穿過線鱒(fingerling trout)的脊椎軟骨後繁殖及擴散,造成神經及軟骨的損壞,導致幼鱒出現怪異的泳姿,不正常地廻旋及追逐尾巴,尾部變黑、脊椎扭曲頭部畸形(變短,下顎扭曲),使魚隻無法有效覓食及躲避掠食者的攻擊:廻旋病嚴重感染時可造成鱒魚死亡。
診斷方法: 1.根據症狀及流行狀況作初步診斷。
2.用顯微鏡進行檢查作出診斷。
治療方法: 1.目前無任何治療廻旋病的方法。
2.野外一旦發生本病即無法根除。
預防控制方法: 預防本病須從飼養管理著手:
1.孵化場:以良好清淨的水養殖幼魚,避免曝露於病源,直到魚隻較大及較有抵抗力。
2.改善養殖池的設計以減少tubifex蟲的棲息。
3.新的研究建議,養殖的水以紫外線照射可以使TAM不活化,用量為1300 mWs/cm2可100%使TAM不活化。
4.引進新魚時,最好自無本病(free)之養殖場或孵化場購入,並請供應者提出本病free的證明文件。
5.減少傳播本病的各項因子:廻旋病可經由魚隻或魚體的運輸,鳥類及垂釣者的攜帶等方式傳播。
a.未經許可不可任意運輸魚隻或部份魚體。
b.小心處理廢棄的魚及魚體,不可任意丟棄,處理魚隻時不要將魚骨骼及內臟丟入水裏或當垃圾處理,必需確實掩埋或全部焚化。
c.若發現魚隻有廻旋病的症狀時,儘快通知相關單位。
d.垂釣者離開釣魚區時,小心清理釣魚的設備及器具,如船、拖車、涉水的靴子、浮標及鰭板等,在離開釣魚的區域前,沖掉設備上的泥土及碎片,倒掉船內及涉水用的靴子內的水,因為廻旋病的孢子可附在這些設備上,造成機械性的傳播。
6.目前科學家不斷地在研究對廻旋病具有抗性的基因,基因的根據是為強化虹鱒的免疫反應及對廻旋病的抗性,經過定量RT-PCR微陣列(qRT-PCR Microarray)的研究及分析,結果不論具抗性(Hofer strain)或敏感的(Trout Lodge strain)鱒魚兩者曝露在廻旋病病原之TAM下,對感染的反應是連接免疫反應的干擾素系統,在16組基因當中以Metallothionein B基因有與眾不同的表現,可做為將來進一步研究廻旋病抗性基因的候選人。(Baerwald et al., 2008)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Baerwald MR, Welsh AB, Hedrick RP, May B. Discovery of Genes Implicated in Whirling Disease Infection and Resistance in Rainbow Trout Using Genome-wide Expression Prefiling. BMC Genomics. 2008. 9: 37.
Grabda J. Protozoa. Marine Fish Parasitology. PWN-Polish Scientific Publishers, Warszawa. 1991. pp. 50-81.
黃旭田。魚類原蟲性疾病簡介。八十三年度水產動物疾病防治人員培育訓練班(初級班)。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1994。pp. 239-315。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