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相關疾病資料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臨床症狀 展開

病灶分佈 展開

病灶大小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程度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餵飼 展開

生理狀態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病灶部位
>
共有:35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31431
線蟲感染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淡鹹水 海水 學名:可參考Anderson’s system (Anderson RC, 2000) 病名(及俗名):主要依感染種類及部位命名 最早發現者:歐洲淡水魚線蟲參考(Avdeev et al, 1987; Moravec 1994);北美參考( Hoffman, 1999);新熱帶區 (Moravec, 199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雌雄異體,大多數為卵生,少數為胎生。仔蟲須先被中間宿主(甲殼類)吞食,中間宿主再被魚類#(B01)#吞食才能完成寄生。若魚類為終宿主則在此完成生活史。若魚類僅為中間宿主,則僅被包被在魚體,必須再被其終宿主(鳥類、人類或另一種魚類)吞食才能完成生活史。所有魚種均會感染;宿主主要依線蟲的終宿主及中間宿主而定。具有特定宿主的線蟲(例如Skrjabillanid genera)通常僅能感染某棲息地的魚種;具有廣泛宿主的線蟲(例如Capillaria sp.)則可感染世界上許多地區的魚種。 人畜共通:有些寄生蟲,例如海獸胃線蟲(Anisakis)及Pseudo -terranova仔蟲會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2 12189
魚類立克次體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及海水 學名: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病名(及俗名):Salmonid rickettsial septicemia (SRS), Coho salmon syndrome 最早發現者: Bravo等(1989).在智利發現本症,Fryer 等(1990, 1992)分離及正式命名。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革蘭氏陰性、營養需求高、絕對魚類細胞質內生長的細菌。親緣關係上,它與Coxiella 及 Francisella 有些微親緣關係。. 命名沿革:最早由Fryer 等(1992) 命名 。 ...more
3 18961
車輪蟲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海水 學名:Trichodina spp., Trichodinella spp.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車輪蟲科(Trichodinidae)內分七屬:Trichodina,Hemitrichodina,Vachomia,Paratrichodina,Tripartiella,Trichodinella,Dipartiella。型態大致相似,引起的病都叫做「車輪蟲症」。外表像一車輪,中央具有車軸。以週緣的纖毛運動。一般而言,大於90 um,寄生皮膚者,有較多的寄生宿主;小於30 um寄生者,寄生較少的魚種。病原若離開魚體約可存活1到2天。 ...more
4 5001
牡蠣波納米亞蟲病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marine) 學名:Bonamia ostreae 病名(及俗名):微小細胞病(Microcell disease),牡蠣血淋巴球病(Haemocyte disease of flat oyster) 最早發現者:Pichot et al. (1979) (R)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本病原寄生於血淋球(haemocyte)內,蟲體直徑平均2至3μm;蟲體細胞質可區分成兩種不同型態,細肫質高嗜鹼性之蟲體呈圓形,直徑2至3μm,細胞核周圍有一圈蒼白暈,而細胞質低嗜鹼性之蟲體,形體較大,直徑達3至5μm。蟲體對過醋酸(peracetic acid)0.001~0.005%有感受性。 人畜共通:No ...more
5 5228
波納米亞蟲病
病原型別:原蟲(protogzoa) 病原環境:海水(marine) 學名:Bonamia exitiosa 病名(及俗名):微小細胞病(Microcell disease),撈捕牡蠣血淋球病(Haemocytic disease of dredge oysters) 最早發現者:Dinamani et al.(1986)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原蟲、本病原能生存於海水溫度18℃、48小時,蟲體大小2至3μm,目前文獻記載牡蠣波納米亞蟲(B.ostreae)及波納米亞蟲(B.exitiosa)外,尚有11種類似波納米亞蟲感染雙貝枚類軟體動物。 人畜共通:No ...more
6 5459
馬爾太蟲病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seawater) 學名:Marteilia refringens 病名(及俗名):馬爾太蟲病(Marteiliosis)、Aber病(Aber disease),由另一馬爾太蟲稱為雪梨馬爾太蟲(Marteilia sydneyi)引發商品化囊形牡蠣(Saccostrea glomerata)所產生的疾病稱為QX病(QX disease);另外尚有M. lenghei感染牡礪(Crassostrea cucullata),M. christenseni感染(Scrobicularia piperata P)(R)等蟲體侵害養殖雙枚貝觳類之報導。 最早發現者:Grize et al.(1974)(R) OIE現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主要感染歐洲牡蠣(European flat oyster, Ostrea edulis),引起牡蠣致死之原蟲,在感染宿主腸道及鰓上皮細胞形成(直徑5至8μm)之初級細胞或幹細胞(primary cell或stem cell),然後在宿主上皮細胞質之空泡內由初級單核細胞(primary uninucleate cell)分裂成二級單核子細胞(Secondary uninucleate darghter cell)經過一系列的增裂分裂形成直徑3.5至4.5μm,具感染性之孢子。(R) 人畜共通:No ...more
7 4768
單倍體孢子蟲症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marine) 學名:Haplosporidium nelsoni 病名(及俗名):單孢子蟲症(Haplosporidiosis)、X多核球形症(multinucleate sphere X, MSX)、Delaware灣症(Delaware Bay disease)、太平洋牡蠣單孢子蟲症(Haplosporidiosis of Pacific oysters) 最早發現者:Hasskin et al.(1966)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原在寄生牡蠣生活史中,具有二種型態,一為多核原生質團(multinucleate plasmodia),大小直徑5至20μm,但有時可達50μm或超過100核;第二型態為具有抵抗性之孢子,由孢壁物質衍生之外蓋或孢壁衍生物之內緣掩蔽孢孔,孢子大小隨虫體品種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從4至12μm,且孢子外飾物(spore ornamentation)由孢壁衍生物緊緻包紮或孢子尾部組成,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可當分類之依據。 人畜共通:No ...more
8 7803
鮭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Vibrio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冷水弧菌病(coldwater vibriosis)或Hitra disease 最早發現者:Egidius et al.1981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大小1.2~2.6×0.5μm,具運動性、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oxidase及catalase反應陽性,但不具產生citrate、H2S、urease、indole、arginine dihydrolase、gelatin、lysine decarboxylase、ornithine decarboxylase、β-galactosidase和voges-proskauer的能力。本菌具嗜鹽性及嗜冷性,在含0~4%(w/v)氯化鈉的條件下可生長,而於含7%(w/v)氯化鈉的條件下無法生長,另可在低於1℃的溫度下生長,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5℃左右,而無法在37℃生長。對vibriostatic agent O/129敏感,但對 novobiocin 不敏感,可在海水中存活超過14個月[3,6]。 人畜共通:否 ...more
9 55196
白點病
1.病原概述 2.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半鹹水淡水  學名:白點病病毒(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病名(及俗名):白斑症候群、白點病  最早發現者:Bonami et al.,1995  OIE狀況:表列( listed)  病原摘要: 白點病是由白點病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所引起,根據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axonomy of viruses;ICTV ) WSSV 屬於 nimaviridae 病毒科、Whispovirus 病毒屬[10],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病毒顆粒具有封套呈長桿狀,最寬部分為 70~150 nm,長度則為 250~380 nm,部分病毒顆粒的一端劇具有尾狀突起。病毒的核蛋白鞘直徑為 58~67 nm,長度則為 330~350 nm,其表面可見核蛋白鞘組成之次單位形成的特殊橫紋構造,與病毒之縱軸成垂直 [12,14]。  人畜共通:不會 3.病原分類   白點病毒 (white spot baculovirus ; WSBV) 屬於動物病毒中的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 之桿狀病毒屬 (Baculovirus) 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3]。  命名沿革:由於發病之病蝦,甲殼明顯佈滿白色的斑點,因此台灣學者將此病症命名為白點症病毒 [5,12]。白點症病毒早期又稱為:白點症桿狀病毒 ( baculovirus associated with white spot syndrome / white spot ( associated ) baculovirus;WSBV ) [6,9,12]、白斑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13] 或第三非包容體性草蝦桿狀病毒 ( the third non-occluded baculovirus reported for Penaeus monodon;PmNOBIII )[12]。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   白點病病毒是一種系統性病原,其標的細胞遍佈蝦體全身器官,主要攻擊源自中胚層及外胚層的組織細胞,侵害之組織器官包括表皮、皮下組織、造血組織、類淋巴器官、、中腸之結締組織、心臟肌肉、神經膠原細胞、肝胰腺、綠腺及複眼等組織或器官皆有細胞核肥大,且核內構造消失,以及染色呈均質化之嗜鹼性包涵體出現,此外雌蝦之卵泡細胞及卵原細胞亦會遭受此病毒感染,因此親代所攜帶之病毒可能會經由垂直感染給子代 [5,12]。 白點症病毒具有水平及垂直兩種傳播途徑,垂直傳播途徑主要由病毒以附卵或經卵方式而傳染至子代;水平傳染途徑主要由養殖蝦與池水、水中其它多種帶原生物、病蝦等接觸而傳染 [8]。水平傳播甚至可藉由水流、帶原的池中生物、鳥類攜帶患病的病蝦或沾染發病池池水、發病池的水車所揚起的池水飛沫而藉著風力散佈至鄰近的養殖池 [5]。 ...more
10 4960
梭黴菌毒素中毒
1.Fusarium屬黴菌產生之毒素所造成之中毒,稱為梭黴菌毒素中毒,梭黴菌的毒性代謝產物受其所寄生的物質之成分及所在環境的狀況影響。其對飼料的污染,經常是在飼料穀物生長的季節侵襲作物,也在飼料貯存及製成粒狀的過程寄生,當梭黴菌寄生在這些物質時,製造梭黴菌毒素,主要為T-2毒素(12,13-epoxytrichothecen)。鯉魚是對此毒素最敏感的魚種,其曝露72小時的致死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46mg,虹鱒為6.1mg/kg。 2.症狀:鯉魚口服T-2毒素致死劑量,表現出沈鬱、對刺激缺乏反應、呼吸加速、體色變黑停止攝食,排泄出未消化的食物,後來被長條狀的白色粘液取代,魚隻貼近水面喘氣,隨後運動失調、動作不協調,最後停止移動及死亡。 3.解剖病變:體色變黑及鰓水腫及大理石樣,體腔內的血管嚴重地充血實質器官的顏色及大小改變,消化道的粘膜發炎,可見點狀出血。若長期持續性地施予次致死濃度的T-2毒素加其他梭黴菌毒素,會造成鯉魚沈鬱、排泄出半消化的食物、減少攝食,增重大幅度降低。(Svobodová & Ruprich, 1991) ...more
11 3399
尼氏單孢子蟲症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marine) 學名:Haplosporidium nelsoni 病名(及俗名):單孢子蟲症(Haplosporidiosis)、X多核球形症(multinucleate sphere X, MSX)、Delaware灣症(Delaware Bay disease)、太平洋牡蠣單孢子蟲症(Haplosporidiosis of Pacific oysters) 最早發現者:Hasskin et al.(1966)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原在寄生牡蠣生活史中,具有二種型態,一為多核原生質團(multinucleate plasmodia),大小直徑5至20μm,但有時可達50μm或超過100核;第二型態為具有抵抗性之孢子,由孢壁物質衍生之外蓋或孢壁衍生物之內緣掩蔽孢孔,孢子大小隨虫體品種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從4至12μm,且孢子外飾物(spore ornamentation)由孢壁衍生物緊緻包紮或孢子尾部組成,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可當分類之依據。 人畜共通:No ...more
12 9054
魚類球蟲症
病原型別:原虫(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水鹼水及淡水(marine, brackish & fresh water) 學名:有多種球虫種類,目前文獻記載計有Cryptosporidium spp., Isospora spp., Octosporella spp., Calyptospora spp., Goussia spp., Crystallospora spp., Epieimeria spp., Eimeria spp., 計8種虫體,其中以艾美球虫(Eimeria spp.)感染種類最多,依Duszynski et al., 2000報告,超過1300種艾美球虫,被感染約有500種變溫動物(包括魚類、爬虫類及兩棲類)。 病名(及俗名):魚類球虫症(Coccidiosis of fish、piscine coccidiosis) 最早發現者:Eimeria Schneider,(1875);Goussia Labbe,(1896);Octosporella Ray & Raghavachari,(1942);Calyptospora Overstreet et al.,(1984);Epieimeria Dykova & Lom,(1981);Isospora, Schneider,(1881);Crystallospora Labbe,(1899);Cryptosporidium Tyzzen,(1907)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13 14885
縧蟲感染症
病原:縧蟲(Cestoda)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海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例︰ (1)廣節裂頭縧蟲(Diphyllobothrium latum) (2)腸舌狀縧蟲(Ligula intestinalis) (3)鱊頭槽縧蟲(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 (4)九江頭槽縧蟲(B. gowkongensis),同義於(3)之命名 (5)其他縧蟲(Other cestodes) 病名(及俗名):(1)鱊頭槽縧蟲稱為亞洲魚縧蟲(Asian fish tapeworm)或錦鯉縧蟲(Koi tapeworm) (2)腸舌狀縧蟲稱為舌狀縧蟲病(Ligulosis) 最早發現者:例︰ (1)腸舌狀縧蟲 ( L. intestinalis );Linnaeus 1758, Gmelin, 1790. (2)鱊頭槽縧蟲 ( B. acheilog nathi ), Yamaguti, 1934. (3)廣節裂頭縧蟲 ( D. latum ), Linnaeus, 175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14 37497
單殖類吸虫感染症
病原:吸蟲(Trematoda)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單殖類吸虫(monogeneans)有有數千種類主要感染養殖及野生海水淡水魚體之部、皮膚及各鰭部,有些品種可寄生兩棲龜類之口腔與膀胱,有極少數種屬則寄生於魚類腸及體腔,如寄生於慈鯛魚類Etroplus suratensis 中的腸環虫(Enterogyrus spp.)或寄生於義大利菱鯛科Caproidae魚類中的副雙絞穴虫(Paradiplectanotrema spp.)。另有一種單殖類感染頭足類(cephalopods,體動物),另有一品種(Oculotrema hippopotami)感染河馬(hippopotamus)眼睛;同樣有少數屬種寄生於淡水魚虱上的後環指虫(Metagrodactylus spp.);故其學名無法統一描述,以下將重要常見海水淡水單殖類吸虫陳述於後。 病名(及俗名):單殖類吸虫感染症(momgeneans infestation) 最早發現者:人類所發現第一種單殖吸虫是Muller在1770於丹麥Hippoglossus vulgaris魚體上發現,當時以為是一種水蛭,並命名為Hirudo hippoglossi ;直到1818年,才由Blainville訂正,命名為內吸虫(Entobdella hippogossi)。 OIE狀況:有一種單殖類大西洋鮭魚<三代虫(Gyrodactylus salaris....more
15 30417
複殖類感染症
病原型別:吸蟲綱複殖吸蟲(digenean)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複殖吸虫種類繁多,約有140餘科1,400多屬,萬種以上,佔吸蟲綱的大部份。本章元只能擇其重要性,並造成人畜共通的病原,作為介紹。 ...more
16 7880
隱孢子蟲症
病因: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spp)感染,確認可感染的爬蟲的為Cryptosporidium.serpentis 症狀:食慾精神低下及厭食,蛇類在進食後持續或週期性的發生嘔吐或反逆症狀,可能嘔出未消化的食物。 ...more
17 6527
包涵體病
病因: family Retroviridae。 症狀: IBD沒有特殊的臨床症狀,任何蚺科蛇類出現急性神經症狀或 是慢性漸進性的衰弱就可懷疑是IBD的感染,特別在蟒科...more
18 3631
蛇副黏液病毒
病因:Ophidian paramyxovirus (OPMV) family paramyxoviridae. 症狀:副黏液病毒感染沒有病源特有的臨床症狀,此疾病主要影響呼吸系統,但出現的症狀變化相當大,因此在臨床上診斷相當困難。 ...more
19 10859
陰莖脫垂
病因: 外傷(如同籠動物的咬傷)、交配時的拉扯、感染、發炎、營養失衡、異物及結石等。 症狀: 病患呈現衰弱,精神、食慾不佳及偶有便秘症狀,陰莖有水腫、感染、甚至壞死的情形。 ...more
20 13275
肺炎及下呼吸道感染
病因: 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 症狀: 陸龜的呼吸道感染症狀包括沉鬱呼吸困難、伸長頸部張口呼吸、鼻分泌物(通常出現在上呼道疾病,較少出現於肺炎)、脫水和發紺。在水龜可能在水中具肺炎的體側較重,會導致泳姿傾斜並減少待在水中的時間,蛇類頭部可能貼著飼養箱的缸壁頂端幫助呼吸。 ...mor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