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324
|
對蝦桿狀病毒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 Baculovirus penaei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Couch(1974)、Summer(1977)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目前暫定於 Nucleopolyherdovirus屬。至少存在來至三個不同地域的 病毒株,(1) 美國大西洋東南海域及墨西哥沿岸及加勒比海(2)南、中及北美洲(3)夏威夷。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2
|
12357
|
草蝦桿狀病毒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
病名(及俗名):Spherical baculovirosis (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Lightner & Redman (1981)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一般稱為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 (MBV),國際病毒分類學會暫時命名為singly envelope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from Penaeus monodon( PmSNPV) ,位於Nucleopolyherdovirus屬。由於本病毒感染的宿主及地理分佈極廣,存在不同病毒株可能性極高。此點可由最近的發現印證,以東南亞MBV分離株所設計的PCR無法檢驗出由於非洲的MBV的分離株。
人畜共通:否
...more
|
3
|
6705
|
櫻鱒病毒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病名(及俗名): 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disease, OMVD, OMV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Kimura 等(1981)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一般稱為 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OMV),目前暫定於 Herpesviridae科。本病毒為具有封套、20面體、大小120-200 nm、 dsDNA病毒。本病毒抗原性與出現在美國西岸的herpesvirus of Salmonidae type 1(SalHV-1)不同。暫定為 Salmonid herpesvirus 2; SalHV-2。
人畜共通:否
...more
|
4
|
24283
|
嘉魶虹彩病毒病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學名:Red sea bream iridovirus (RSIV)
病名(及俗名):RSIV
最早發現者: Inouye 等(1992)發現RSIV。 He等(2001)發現ISKNV。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Red sea bream iridoviral disease)由兩個病原引起:嘉魶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virus及傳染性脾臟與腎臟壞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 ISKNV)。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5
|
4315
|
種蝦分離之致死病毒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Spawner-isolated mortality virus
病名(及俗名):Spawner-isolated mortality virus disease, SMVD, SM
最早發現者:澳洲Fraser & Owen (1996) 在草蝦發現。Albaladejo 等(1998)在菲律賓草蝦亦有相同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6
|
13646
|
鯉魚春季毒血症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病名(及俗名):SVC, Rhabdovirus carpio
最早發現者:Fijan et al. (1971)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暫時分類於棒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疱病毒屬(Vesiculovirus)。由單鏈、負股核醣核酸組成。基因組包含11019個核苷酸,可轉譯出5個結構蛋白質:核蛋白(nucleoprotein, N)、磷蛋白(phosphoprotein, P)、基質蛋白(matrix protein, M)、醣蛋白(glycoprotein, G)及核醣核酸相關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L)。 五個結構蛋白質在基因組上排列順序為3’-N-P-M-G-L- 5’。
P及N蛋白與病毒的基因組相接合,與病毒的轉錄及複製有關
G蛋白在病毒表面形成三聚體包膜突起,與細胞上的接受體結合可引起胞吞作用。G蛋白同時具有可引起魚類中和抗體的抗原決定位 。L蛋白為核醣核酸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與複製有關 。
魚類棒狀病毒(piscine rhabdovirus)分為四個基因型。第一基因型(SVCV)、第二基因型(grass carp rhabdovirus)、第三基因型(pike fry rhabdovirus) 及第四基因型(tench rhabdovirus)。 第一基因型 (SVCV) 又細分為四個基因亞型:Ia基因型病毒(亞洲)、Ib及Ic基因型病毒(摩爾達維亞Moldova,烏克蘭及蘇俄),Id基因型病毒(英國,前蘇聯) 。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7
|
12805
|
套拉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Taura syndrome virus
病名(及俗名):套拉症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Bonami(1997)、Mari (2002)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 病毒目前暫定在Dicistroviridae科。 病毒顆粒為 32 nm,不含封套、二十面體、、浮力密度為1.338 g/ml。基因組為線狀、正端單股RNA 病毒,由10205個核苷酸組成。不具有3’ poly-A 尾巴。基因組包含兩個大的開放讀取區(ORF);ORF 1 包括非結構蛋白,ORF 2包括結構蛋白,三個主要核衣蛋白為 VP1, VP2, VP3 (55, 40及24 kDa)。 病毒在細胞質內複製。
...more
|
8
|
11111
|
白尾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及 淡鹹水
學名:Baculovirus penaei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 (MrNV).
病名(及俗名): WTD, White muscle disease (WMD)
最早發現者:最早Arcier等 (1999)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MrNV為二十面體、無封套 RNA 病毒,大小為26–27 nm 。 病毒在組織中的結締組織細胞核內增殖。基因組由兩段RNA組成,capsid protein為43 KDa。XSV是一個衛星病毒,大小為14–16 nm, 常伴隨 MrNV出現;基因組由一段RNA組成,capsid protein為17 KDa。發病蝦常可同時發現這兩種病毒,暗示與本病有關,但真正角色尚未明瞭。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9
|
13527
|
黃頭症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及 海水學名:Okavirus,Yellowhead virus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黃頭病毒(yellowhead virus)是一個 corona-like RNA 病毒,目前歸類在Nidovirales目,桿狀套病毒科(Roniviridae),淋巴病毒屬(Okavirus) 下。 黃頭病毒(基因一型)是黃頭症候群(yellowhead complex)六個基因型中的一個基因型,也是目前已知會引起黃頭病的唯一病原。鰓相關病毒 (Gill- associated virus)為基因二型,與其他三至六型是在東非、亞洲及澳洲健康草蝦體內常發現的病毒,基因二至六型極少或根本不會引起疾病。黃頭症候群中六個基因型目前都歸類在Nidovirales目,桿狀套病毒科(family Roniviridae),淋巴病毒屬(Okavirus) 下。目前有資料顯示六個基因型彼此間會互相基因重組。 本病毒離開蝦體後尚可在海水中存活72小時。60oC下15分;30 ppm chlorine均可不活化 本病毒。 本病毒可在 草蝦初代淋巴器官細胞上生長。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0
|
8315
|
流行性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因: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EHNV)、European sheatfish virus (ESV)或European catfish virus (ECV)。 症狀:體色變暗、無活力、共濟失調、 魚種:紅鰭 鱸魚 (redfin perch, Perca fluviatilis)、虹鱒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鯰魚 (Silurus glanis, Ictalurus melas)、澳洲麥氏鱸 (Macquarie perch , Macquaria australasica)、食蚊魚 (mosquito fish, Gambusia affinis)、 澳洲銀鱸 (silver perch, Bidyanus bidyanus)、山南乳魚 (mountain galaxias, Galaxias olidus)。
...more
|
11
|
4746
|
中腸腺壞死性桿狀病毒症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淡、 海水
學 名: Baculoviral midgut hepatopancreas gland necrosis virus
病名(及俗名):Baculoviral midgut gland necrosis,、Midgut gland cloudy disease、White turbid liver disease and White turbidit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Lightner, 1996
OIE狀況:未表列
病原摘要:
中腸腺 壞死性桿狀 病毒為一呈桿狀,且具封套之非閉合型 病毒,含有約85.1 x 10 6 Da的DNA。其核殼蛋白大小為36 x 250 nm,具封套 病毒顆粒大小約72 x 310 nm,其核殼蛋白則是有兩種主蛋白(35 and 14 kDa)及三種副蛋白(72, 65, and 12 kDa)所構成。
人畜共通:否
...more
|
12
|
6653
|
河鯰病毒病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學 名: Ictalurid herpesvirus 1
病名(及俗名):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
最早發現者:發現於1968年 病毒確認於1971年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河鯰 病毒病為一病程迅速且具高度傳染性的 病毒性疾病,發生於養殖的幼年河鯰。
本病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3
|
9523
|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原型別:virus(病毒)
病原環境:fresh water or sea water(淡水或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於1940-1950年間於北美太平洋岸區於幼鮭魚發生嚴重疫情,之後認定是感染IHNV(wolf 1988)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IHNV 病毒為 Novirhabdovirus 病毒外觀形狀為子彈樣(bullet shaped),一般大小為長度約150-190nm間直徑約65-75nm(Roberts 2001),為一negative-sense 單股RNA病毒,分子大小約11,000 個nucleotides 轉譯後具有6個病毒蛋白分別為 nucleoprotein (N), phosphoprotein (之前稱為 M1), a matrix protein (之前稱為 M2), glycoprotein (G), non-virion protein (NV), and 及 polymerase (L)。
病毒對熱(heat)、酸(acid)及 乙醚(ether)不穩定。但於淡水中至少可存活1個月,特別於水中富有有機物質(organic material)時會更穩定,一般之消毒劑或乾燥可不活化病毒(wolf 1988)。
...more
|
14
|
14787
|
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侏儒畸形症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IHHNV為二十面體大小約20-22nm之病毒,於超高速離心下,於CsCl 之等密度為1.40 g/ml,核酸為單股DNA 病毒其大小約4.1Kb (Nunan et al 2000)。具有4個genotype (OIE 2006),但目前所知僅其中兩個genotype 可感染白蝦( Litopenaeus vannamei ) 及/或草蝦 ( Penaeus monodon )
人畜共通:無(No)
...more
|
15
|
28253
|
傳染性肌肉壞死病
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主要於海水及半淡鹹水 (brackish and marine water)
病名(俗名)
最早發現者:2002年時於巴西第一次發生傳染性肌肉壞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 IMNV) 主要危害白蝦(南美白對蝦, L. vannamei), IMNV 為一個全新的病毒(Lightner et al 2004; Poulos et al 2006) 之後於亞洲之印尼亦發生同樣疾病 (Senapin et al 2007)
OIE 狀況:listed under article 1.2.3. of the aquatic code
病原摘要:IMNV病毒顆粒為二十體直徑約40nm (fig. 1),於離心下在cesium chloride之buoyant sensity密度為1.366g/mL,為雙股之RNA病毒其基因體為7,560bp。
人畜共通:無
...more
|
16
|
13712
|
淋巴囊腫病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半淡鹹水及 海水魚皆有感染紀錄(fresh-water, brackish and sea- water)。
學名:
病名:淋巴囊腫病
最早發現者:Lowe 1874
病原摘要: 病毒顆粒為正20 面體大小於130-380nm 之間。 病毒顆粒於外膜具有明顯之fuzzy filaments之結構。
人畜共通:不會
...more
|
17
|
29894
|
病毒性神經壞死病
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病毒性神經壞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病毒性腦病及視網膜病(Viral encephalopathy and retinopathy;VER)
最早發現者:Bellance及Gellet de Saint Aurin(198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無封套,直徑約20nm-35nm,呈二十面體結構,內含有兩條正向單股RNA分子,分子量分別為Mr1.17和0.48。於酸性環境中穩定,而60℃下1小時即失去活性。(莊蕙菁,2005)
人畜共通:No
病原分類
2.病原分類
Nodaviridae科, betanodavirus屬,海水魚神經壞死病毒分離株比對外鞘蛋白質基因序列 ( T4 ),可分成 ( SJ ) NNV、( TP ) NNV、( BF ) NNV、( RG ) NNV四種基因型,用交叉中和反應檢測四種NNV基因型之間的血清類源關係,分成三種血清型:SJNNV為一型,TPNNV為一型,BFNNV和RGNNV 則歸在一型,然而BFNNV的宿主皆為冷水魚,而RGNNV的宿主皆為溫水魚。台灣目前所有的分離株皆屬於RGNNV基因型。(中華民國水產種苗協會,2006)
別名:
命名沿革:1992年日本條紋鰺中發現類VNN病例,命名為條紋鰺神經壞死病毒(striped jack nervous necrosis virus,SJNNV),魚類因病毒感染不同魚種而有不同的疾病名稱,如歐洲養殖鮃魚的腦炎(encephalo-myelitis)、法國海鱸和挪威大西洋比目魚的病毒性腦病及視網膜病變(Viral encephalopathy and retinopathy;VER)及法國海鱸的魚類腦炎(fish encephalotis)。
疾病特性
感染路徑:本病除可藉由種魚垂直感染及病魚水平傳染外,亦可藉由食入帶原病毒之生物餌料及養殖池所使用的網具和桶子而相互感染。(Skliris GP,1998)
...more
|
18
|
15146
|
|
19
|
57011
|
白點病
1.病原概述
2.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半鹹水、 淡水
學名:白點病病毒(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病名(及俗名):白斑症候群、白點病
最早發現者:Bonami et al.,1995
OIE狀況:表列( listed)
病原摘要:
白點病是由白點病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所引起,根據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axonomy of viruses;ICTV ) WSSV 屬於 nimaviridae 病毒科、 Whispovirus 病毒屬[10],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病毒顆粒具有封套呈長桿狀,最寬部分為 70~150 nm,長度則為 250~380 nm,部分病毒顆粒的一端劇具有尾狀突起。病毒的核蛋白鞘直徑為 58~67 nm,長度則為 330~350 nm,其表面可見核蛋白鞘組成之次單位形成的特殊橫紋構造,與病毒之縱軸成垂直 [12,14]。
人畜共通:不會
3.病原分類
白點病毒 (white spot baculovirus ; WSBV) 屬於動物病毒中的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 之桿狀病毒屬 (Baculovirus) 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3]。
命名沿革:由於發病之病蝦, 甲殼明顯佈滿白色的斑點,因此台灣學者將此病症命名為白點症病毒 [5,12]。白點症病毒早期又稱為:白點症桿狀病毒 ( baculovirus associated with white spot syndrome / white spot ( associated ) baculovirus;WSBV ) [6,9,12]、白斑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13] 或第三非包容體性草蝦桿狀病毒 ( the third non-occluded baculovirus reported for Penaeus monodon;PmNOBIII )[12]。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
白點病病毒是一種系統性病原,其標的細胞遍佈蝦體全身器官,主要攻擊源自中胚層及外胚層的組織細胞,侵害之組織器官包括表皮、皮下組織、造血組織、類淋巴器官、 鰓、 胃、中腸之結締組織、 心臟、 肌肉、神經膠原細胞、 肝胰腺、綠腺及複眼等組織或器官皆有細胞核肥大,且核內構造消失,以及染色呈均質化之嗜鹼性包涵體出現,此外雌蝦之卵泡細胞及卵原細胞亦會遭受此病毒感染,因此親代所攜帶之病毒可能會經由垂直感染給子代 [5,12]。
白點症病毒具有水平及垂直兩種傳播途徑,垂直傳播途徑主要由病毒以附卵或經卵方式而傳染至子代;水平傳染途徑主要由養殖蝦與池水、水中其它多種帶原生物、病蝦等接觸而傳染 [8]。水平傳播甚至可藉由水流、帶原的池中生物、鳥類攜帶患病的病蝦或沾染發病池池水、發病池的水車所揚起的池水飛沫而藉著風力散佈至鄰近的養殖池 [5]。
...more
|
20
|
9478
|
白鱘虹彩病毒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White sturgeon iridovirus
病名(及俗名):白鱘虹彩病毒症
最早發現者:Smail and Munro(1989)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虹彩病毒的感染,依照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 ICTV) 在2004年的分類下,可分成5個屬,分別是:1. 虹彩病毒屬 ( Iridovirus):主要感染無脊椎之昆蟲,代表株為Chilo iridescent virus。2. 綠虹彩病毒屬 ( Chloriridovirus):主要寄主為蚊蟲類,代表株為Mosquito iridescent virus。3. 蛙病毒屬 ( Ranavirus):主要寄主為兩棲類,代表株為frog virus 3。4. 淋巴囊腫病毒屬 ( Lymphocystisvirus):主要感染魚類,造成淋巴囊腫及皮膚結節,代表株為Lymphocystic disease virus flounder isolate。5. Megalocytivirus:主要感染魚類,代表株為 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ISKNV);Grouper iridovirus of Taiwan (TGIV);Red seabream iridovirus (RSIV)。WSIV暫時性的被分類於 Megalocytivirus中,缺乏更充分的證據進行更精確的分類。
本病毒呈對稱正二十面體,直徑262-290nm,內殼直徑為184nm,內外殼都具有封套,內含線型雙股DNA(linear dsDNA),病毒顆粒於細胞質內合成,基因大小為170-200kb。病毒只能於10-20℃下, 白鱘細胞株中生長。
WSIVD與淋巴囊腫病(LDV)皆為局限性組織疾病,但仍有不同特性,故須作區分。
人畜共通:No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