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中腸腺壞死性桿狀病毒症
疾病代碼: DIS00136
建立日期: 2008/12/29
更新日期: 2009/09/24
作 者: 謝嘉裕
中文病名: 中腸腺壞死性桿狀病毒症
英文病名: Baculoviral midgut gland necrosis
疾病描述: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海水
學 名:Baculoviral midgut gland necrosis virus
病名(及俗名):Baculoviral midgut gland necrosis,、Midgut gland cloudy disease、White turbid liver disease、White turbidit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Lightner, 1996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中腸腺壞死性桿狀病毒為一呈桿狀,且具封套之非閉合型病毒,含有約85.1 x 106 Da的DNA。其核殼蛋白大小為36 x 250 nm,具封套病毒顆粒大小則接近72 x 310 nm,其核殼蛋白則是有兩種主蛋白(35 and 14 kDa)及三種副蛋白(72, 65, and 12 kDa)所構成。
人畜共通:否

病原分類
Baculoviridae科
別名:PjNOB I
命名沿革: PjNOB 為一經腸感染非閉合型桿狀病毒,PjNOB為字首縮寫組成,Pj代表首先發現感染本病毒之宿主P. japonicus,NOB則為非閉合型桿狀病毒簡稱I代表non occluded baculovirus屬首次報告之病毒型
疾病特性:
高死亡率、發生於稚蝦、亞成蝦、肝胰腺混濁

感染組織及器官:
肝胰腺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罹病蝦隻在外觀上可見肝胰腺因管狀上皮及黏膜上皮壞死而呈現白色混濁

病原致病性意義:
在日本,中腸腺壞死性桿狀病毒症已被認為是孵化場中一個主要的問題,其對仔蝦及後期仔蝦的感染造成了相當高的死亡率

實際魚場及田間發病、抗藥性等情形方面:
經口感染已被證實是中腸腺壞死性桿狀病毒主要的感染路徑,在高密度養殖系統中,桿狀病毒經由糞便的排放而釋放於環境水中為本病傳播的重要途徑。
診斷方法: 初步肉眼診斷
在嚴重罹病的蝦隻,外觀上可見明顯的肝胰腺混濁

初步壓片診斷
在BMNV感染病例中,已被證實可從新鮮肝胰腺壓片(於暗視野顯微鏡下)及經染色之抹片(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腫脹的細胞核於肝胰腺細胞中。

組織病理學診斷
受感染的蝦隻組織經Davidsons固定液固定後,以H&E進行染色。 於鏡下在壞死肝胰腺上皮細胞中可見腫脹的細胞核,其核染色質出現著邊現象.並可見到嗜酸性至微嗜鹼性不規則型態之核成包涵體.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檢查
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桿狀封套病毒體,來做本病的確診。
治療方法: 本病無有效治療方法。
預防控制方法: 1.大部分消毒劑達到可殺死BMNV之濃度亦會對稚蝦造成毒性,因此完全或部分的根除病毒或許可藉由乾淨的海水清洗受精卵或無節幼蟲上附著的排泄物的方式來達成,總而言之養殖設備的定期消毒及避免引進病毒為控制本病的主要關鍵。
2.建議根除BMN感染的處理方式包括將從種蝦場蒐集來的受精卵先以孔隙大小800mm的紗布過濾,以除去來自種蝦的消化物殘渣或糞便後在鹽度28-30%歐的流動海水清洗3-5分鐘,以確保糞便等殘餘物均已除去,接著再以孔隙大小100mm的紗布將卵以懸浮方式搜集起來再放入鹽度28-30%的流動海水清洗3-5分鐘除去卵上附著的病毒顆粒。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