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黑色 相關疾病資料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臨床症狀 展開

病灶部位 展開

病灶分佈 展開

病灶大小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程度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餵飼 展開

生理狀態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病灶顏色
>
黑色
共有:14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10225
壞死性肝胰腺炎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淡鹹水 海水 學名: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NHP bacterium (NHPB) 病名(及俗名):壞死性肝胰腺炎、德州蝦池死亡症候群 Texas Pond Mortality Syndrome (TPMS)、 祕魯壞死性肝胰腺炎 Peru necrotizing hepatopancreatitis( PNHP)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Frelier等 (1992)在美國德州太平洋白蝦養殖場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為葛蘭氏陰性染色、多形性、胞內寄生的立克次體樣細菌,分散在於感染的肝胰腺細胞胞質內。本菌主要的型態為桿狀立克次體樣細菌 (0.25 x 0.9 um),偶而以基底端含有八條鞭毛,頂端有一至二條鞭毛的螺旋體(0.25 x 2-3.5 um)出現。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2 9687
渦蟲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Ichthyophaga sp., Paravortex sp. 病名(及俗名):Tubellarian infection、病Black Ich、Tang Turbellarian 、Black spot disease、Tang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由多個病原引起。蟲體呈橢圓形皮膚有纖毛、具有兩個眼點。常見的病原Tang tubellarium(又名Paravortex sp.),其生活史類似海水性白點蟲,寄生魚體6天後(大小由77 μM 變成450 μM),會離開宿主落入池底,進行3-4天增殖,大小變為750 μM;同時仔蟲也在體內孵育,最後成蟲裂開釋出聚感染性的幼蟲。在24.5oC時,完成一次生活史約需10天。另一種扁蟲Ichthyophaga sp. 也被報導引起本病有關。 ...more
3 11637
套拉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海水 學名:Taura syndrome virus 病名(及俗名):套拉症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Bonami(1997)、Mari (2002)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 病毒目前暫定在Dicistroviridae科。 病毒顆粒為 32 nm,不含封套、二十面體、、浮力密度為1.338 g/ml。基因組為線狀、正端單股RNA 病毒,由10205個核苷酸組成。不具有3’ poly-A 尾巴。基因組包含兩個大的開放讀取區(ORF);ORF 1 包括非結構蛋白,ORF 2包括結構蛋白,三個主要核衣蛋白為 VP1, VP2, VP3 (55, 40及24 kDa)。 病毒在細胞質內複製。 ...more
4 12289
淋巴囊腫病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半淡鹹水及海水魚皆有感染紀錄(fresh-water, brackish and sea- water)。 學名: 病名:淋巴囊腫病 最早發現者:Lowe 1874 病原摘要:病毒顆粒為正20 面體大小於130-380nm 之間。病毒顆粒於外膜具有明顯之fuzzy filaments之結構。 人畜共通:不會 ...more
5 7489
鮭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Vibrio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冷水弧菌病(coldwater vibriosis)或Hitra disease 最早發現者:Egidius et al.1981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大小1.2~2.6×0.5μm,具運動性、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oxidase及catalase反應陽性,但不具產生citrate、H2S、urease、indole、arginine dihydrolase、gelatin、lysine decarboxylase、ornithine decarboxylase、β-galactosidase和voges-proskauer的能力。本菌具嗜鹽性及嗜冷性,在含0~4%(w/v)氯化鈉的條件下可生長,而於含7%(w/v)氯化鈉的條件下無法生長,另可在低於1℃的溫度下生長,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5℃左右,而無法在37℃生長。對vibriostatic agent O/129敏感,但對 novobiocin 不敏感,可在海水中存活超過14個月[3,6]。 人畜共通:否 ...more
6 9402
螯蝦瘟/小龍蝦瘟疫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黴菌 病原環境:淡水 學 名:Aphanomyces astaci 病名(及俗名):Crayfish aphanomyciasis, La peste, Krebspest, Kraftpest. 最早發現者:Schikora 1906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小龍蝦瘟疫(Crayfish Plague)是所有非北美洲來源螯蝦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其病原為一種屬卵菌綱(Oomycetes)之黴菌Aphanomyces astaci ,其生殖菌絲不分隔(節),但具多分支,菌絲寬度約為7~9 µm,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7 36365
單殖類吸虫感染症
病原:吸蟲(Trematoda)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單殖類吸虫(monogeneans)有有數千種類主要感染養殖及野生海水淡水魚體之部、皮膚及各鰭部,有些品種可寄生兩棲龜類之口腔與膀胱,有極少數種屬則寄生於魚類腸及體腔,如寄生於慈鯛魚類Etroplus suratensis 中的腸環虫(Enterogyrus spp.)或寄生於義大利菱鯛科Caproidae魚類中的副雙絞穴虫(Paradiplectanotrema spp.)。另有一種單殖類感染頭足類(cephalopods,體動物),另有一品種(Oculotrema hippopotami)感染河馬(hippopotamus)眼睛;同樣有少數屬種寄生於淡水魚虱上的後環指虫(Metagrodactylus spp.);故其學名無法統一描述,以下將重要常見海水淡水單殖類吸虫陳述於後。 病名(及俗名):單殖類吸虫感染症(momgeneans infestation) 最早發現者:人類所發現第一種單殖吸虫是Muller在1770於丹麥Hippoglossus vulgaris魚體上發現,當時以為是一種水蛭,並命名為Hirudo hippoglossi ;直到1818年,才由Blainville訂正,命名為內吸虫(Entobdella hippogossi)。 OIE狀況:有一種單殖類大西洋鮭魚<三代虫(Gyrodactylus salaris....more
8 29452
複殖類感染症
病原型別:吸蟲綱複殖吸蟲(digenean)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複殖吸虫種類繁多,約有140餘科1,400多屬,萬種以上,佔吸蟲綱的大部份。本章元只能擇其重要性,並造成人畜共通的病原,作為介紹。 ...more
9 6270
泄殖腔脫垂
主要是由於刺激性的原因造成器官及肌肉過度用力,像是腸炎、膀胱結石便秘而發生;神經功能不足;陰莖或半陰莖會因感染、以探針判別性別時、以及在交配時強行分開而脫出;雌性輸卵管會因卵滯症及造成裡急後重的原因而脫出;膀胱會因為膀胱炎或結石而脫出;結腸主要是因為裡急後重的用力、便祕、細菌性及寄生蟲性的腸炎而造成。 ...more
10 11855
疥癬症/外寄生蟲感染
蟎及壁虱等吸血節肢動物。蛇蟎或稱蛇虱(Snake mite; Ophionyssus natricis)為爬蟲類最常見之蟎類。還有另外250種 蟎類可寄生於爬蟲動物。恙蟎(Trombiculid mite)之幼體期可感染爬蟲。另外總共有7個屬的壁虱可以感染爬蟲動物,硬蜱和蜱皆可在蛇、蜥蜴和龜身上發現。其中Ixodes, Hyalomma, Haemaphysallis, AmblyommaAponomma屬的硬蜱曾在多種爬蟲類被報告過。Argasidae和Ornithodoros屬之蜱可感染蛇、蜥蜴和龜。 ...more
11 6433
燙傷
病因:與飼養環境中熱源如燈泡或加熱石的距離太近、接觸過久,或因熱源溫度過高而造成燙傷。 症狀:會導致皮膚淺層至深層的傷害。 ...more
12 4069
蜥蜴肝臟疾病
患有肝病的蜥蜴臨床上可見嗜睡、精神和活動力低下、食慾不振、 嘔吐體腔腫大、咽喉水腫黃疸、排泄黃色尿酸鹽、出現神經症狀、出血點或出血斑(腺病毒感染)和凝血功能異常等症狀 ...more
13 33446
蜥蜴的皮膚疾病
病因: 脫皮不順(dysecdysis)  溼度太低  其他環境因子—不當的光週期、溫度還有營養狀況等  飼養環境不適當,沒有可協助脫皮的擺設物品  體外寄生蟲,如蛇蝨等 ...more
14 20571
早期死亡綜合症或急性肝胰臟壞死綜合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