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504
|
線蟲感染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可參考Anderson’s system (Anderson RC, 2000)
病名(及俗名):主要依感染種類及部位命名
最早發現者:歐洲淡水魚線蟲參考(Avdeev et al, 1987; Moravec 1994);北美參考( Hoffman, 1999);新熱帶區 (Moravec, 199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雌雄異體,大多數為卵生,少數為胎生。仔蟲須先被中間宿主(甲殼類)吞食,中間宿主再被魚類#(B01)#吞食才能完成寄生。若魚類為終宿主則在此完成生活史。若魚類僅為中間宿主,則僅被包被在魚體,必須再被其終宿主(鳥類、人類或另一種魚類)吞食才能完成生活史。所有魚種均會感染;宿主主要依線蟲的終宿主及中間宿主而定。具有特定宿主的線蟲(例如 Skrjabillanid genera)通常僅能感染某棲息地的魚種;具有廣泛宿主的線蟲(例如 Capillaria sp.)則可感染世界上許多地區的魚種。
人畜共通:有些寄生蟲,例如海獸胃線蟲( Anisakis)及Pseudo -terranova仔蟲會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2
|
13325
|
鰻魚凹凸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淡鹹水及鹹水
學名: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Beko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Hoshina(1951).在日本鰻發現本症。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本孢子為長卵圓形,後部有個佔全長2/3長度的空泡。孢子大小為2.4 um x 7.8 um。
病原分類:
微孢子門 (Microspora)、微孢子目(Microsporida)、Pansporoblastina亞目、Pleistophora屬、anguillarum種。
別名:Plistophora anguillarum ,Heterosporis anguillarum
命名沿革:最早命名為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1959),後來Lom等(2000)依據超顯微結構建議改歸類於另一屬Heterosporis。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宿主)
目前證實水平感染,主要感染日本鰻。人工感染,其感受性依次為鱸鰻(Anguilla mormorata)、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本症主要感染橫紋肌。體液免疫方面,感染凹凸病原蟲後之日本鰻線在第 6週才有較明顯的抗體陽性
...more
|
3
|
12429
|
鯉魚春季毒血症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病名(及俗名):SVC, Rhabdovirus carpio
最早發現者:Fijan et al. (1971)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暫時分類於棒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疱病毒屬(Vesiculovirus)。由單鏈、負股核醣核酸組成。基因組包含11019個核苷酸,可轉譯出5個結構蛋白質:核蛋白(nucleoprotein, N)、磷蛋白(phosphoprotein, P)、基質蛋白(matrix protein, M)、醣蛋白(glycoprotein, G)及核醣核酸相關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L)。 五個結構蛋白質在基因組上排列順序為3’-N-P-M-G-L- 5’。
P及N蛋白與病毒的基因組相接合,與病毒的轉錄及複製有關
G蛋白在病毒表面形成三聚體包膜突起,與細胞上的接受體結合可引起胞吞作用。G蛋白同時具有可引起魚類中和抗體的抗原決定位 。L蛋白為核醣核酸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與複製有關 。
魚類棒狀病毒(piscine rhabdovirus)分為四個基因型。第一基因型(SVCV)、第二基因型(grass carp rhabdovirus)、第三基因型(pike fry rhabdovirus) 及第四基因型(tench rhabdovirus)。 第一基因型 (SVCV) 又細分為四個基因亞型:Ia基因型病毒(亞洲)、Ib及Ic基因型病毒(摩爾達維亞Moldova,烏克蘭及蘇俄),Id基因型病毒(英國,前蘇聯) 。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4
|
13482
|
梨形四膜蟲症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Tetrahymena corlissi、Tet. pyriformis、Tet. faurei、Tet. rostrata
病名(及俗名):Tetrahymena infection、TET disease、Gupp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橢圓梨形小纖毛蟲(30-60 x 50-100 μm),放射狀、對稱的體形,表面佈滿20-30排的纖毛縱列(Kinety)。 口腔內具有特殊的纖毛口器(oral ciliary apparatus), 口腔右側具有側口膜(paraoral membrane),三個連續排列的膜則位於左側。 口腔的底部為進食開口處(cytostome)。 口腔的後緣有一至三排纖毛縱列。繁殖採用二分裂法;但有些會產生生殖囊泡,內含二至八個幼蟲(tomite)。大部分對魚而言是機緣性寄生;少部分則為絕對寄生,引起魚類致死的寄生蟲。
...more
|
5
|
18327
|
車輪蟲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及 海水
學名: Trichodina spp., Trichodinella spp.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車輪蟲科(Trichodinidae)內分七屬:Trichodina,Hemitrichodina,Vachomia,Paratrichodina,Tripartiella,Trichodinella,Dipartiella。型態大致相似,引起的病都叫做「車輪蟲症」。外表像一車輪,中央具有車軸。以週緣的纖毛運動。一般而言,大於90 um,寄生 皮膚者,有較多的寄生宿主;小於30 um寄生 鰓者,寄生較少的魚種。病原若離開魚體約可存活1到2天。
...more
|
6
|
7100
|
錐蟲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及 海水
學名: Trypanosoma. carassii (又名Try. danliewski),Try. murmanense
病名(及俗名):Trypanosomes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具一條鞭毛的魚類住血原蟲。常見的有2種,Try. carassii (Try. danliewski)感染淡水魚,包括 金魚、 鯉魚、丁鱖tench、 鰻魚、大眼鱖 ( Saccobranchus fossilis)。 Trp. Murmanense感染 海水魚,包括鱈魚、比目魚、 鰻魚等13種。
...more
|
7
|
9687
|
渦蟲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Ichthyophaga sp., Paravortex sp.
病名(及俗名):Tubellarian infection、 黑點病Black Ich、Tang Turbellarian 、Black spot disease、Tang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由多個病原引起。蟲體呈 橢圓形、 皮膚有纖毛、具有兩個眼點。常見的病原Tang tubellarium(又名 Paravortex sp.),其生活史類似海水性白點蟲,寄生魚體6天後(大小由77 μM 變成450 μM),會離開宿主落入池底,進行3-4天增殖,大小變為750 μM;同時仔蟲也在體內孵育,最後成蟲裂開釋出聚感染性的幼蟲。在24.5oC時,完成一次生活史約需10天。另一種扁蟲 Ichthyophaga sp. 也被報導引起本病有關。
...more
|
8
|
6168
|
隱鞭毛蟲症
病因: Cryptobia spp.
症狀:眼球 突出、 脾臟腫大、 全身性水腫、 腹部膨大、 腹水、厭食、
游泳能力降低、小球性低色性貧血、免疫力低下、庫姆氏 (Coomb’s) 試驗陽性。
魚種:所有品種的太平洋鮭魚 (Pacific salmon, Oncorhynchus spp.) 及溪鮭 (brook charr, Salvelinus fontinalis)
...more
|
9
|
24198
|
|
10
|
20317
|
指環蟲症
病因: Gyrodactylus spp. 及 Dactylogyrus spp. 兩者最為常見。
症狀: 活動亢進,泳態怪異,常會跳起水面或摩擦身體。魚體褪色,呼吸加快, 鰓蓋擴張,露出 腫脹、蒼白的鰓部。 皮膚會有散佈的 出血及 潰瘍灶。死亡率高。
...more
|
11
|
4477
|
|
12
|
4875
|
牡蠣波納米亞蟲病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marine)
學名: Bonamia ostreae
病名(及俗名):微小細胞病(Microcell disease),牡蠣血淋巴球病(Haemocyte disease of flat oyster)
最早發現者:Pichot et al. (1979) (R)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本病原寄生於血淋球(haemocyte)內,蟲體直徑平均2至3μm;蟲體細胞質可區分成兩種不同型態,細肫質高嗜鹼性之蟲體呈圓形,直徑2至3μm,細胞核周圍有一圈蒼白暈,而細胞質低嗜鹼性之蟲體,形體較大,直徑達3至5μm。蟲體對過醋酸(peracetic acid)0.001~0.005%有感受性。
人畜共通:No
...more
|
13
|
5079
|
波納米亞蟲病
病原型別:原蟲(protogzoa)
病原環境:海水(marine)
學名: Bonamia exitiosa
病名(及俗名):微小細胞病(Microcell disease),撈捕牡蠣血淋球病(Haemocytic disease of dredge oysters)
最早發現者:Dinamani et al.(1986)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原蟲、本病原能生存於海水溫度18℃、48小時,蟲體大小2至3μm,目前文獻記載牡蠣波納米亞蟲( B.ostreae)及波納米亞蟲( B.exitiosa)外,尚有11種類似波納米亞蟲感染雙貝枚類軟體動物。
人畜共通:No
...more
|
14
|
4532
|
馬爾太蟲病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seawater)
學名: Marteilia refringens
病名(及俗名):馬爾太蟲病(Marteiliosis)、Aber病(Aber disease),由另一馬爾太蟲稱為雪梨馬爾太蟲( Marteilia sydneyi)引發商品化囊形牡蠣( Saccostrea glomerata)所產生的疾病稱為QX病(QX disease);另外尚有 M. lenghei感染牡礪(Crassostrea cucullata), M. christenseni感染(Scrobicularia piperata P)(R)等蟲體侵害養殖雙枚貝觳類之報導。
最早發現者:Grize et al.(1974)(R)
OIE現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主要感染歐洲牡蠣(European flat oyster, Ostrea edulis),引起牡蠣致死之原蟲,在感染宿主腸道及鰓上皮細胞形成(直徑5至8μm)之初級細胞或幹細胞(primary cell或stem cell),然後在宿主上皮細胞質之空泡內由初級單核細胞(primary uninucleate cell)分裂成二級單核子細胞(Secondary uninucleate darghter cell)經過一系列的增裂分裂形成直徑3.5至4.5μm,具感染性之孢子。(R)
人畜共通:No
...more
|
15
|
4631
|
單倍體孢子蟲症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marine)
學名:Haplosporidium nelsoni
病名(及俗名):單孢子蟲症(Haplosporidiosis)、X多核球形症(multinucleate sphere X, MSX)、Delaware灣症(Delaware Bay disease)、太平洋牡蠣單孢子蟲症(Haplosporidiosis of Pacific oysters)
最早發現者:Hasskin et al.(1966)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原在寄生牡蠣生活史中,具有二種型態,一為多核原生質團(multinucleate plasmodia),大小直徑5至20μm,但有時可達50μm或超過100核;第二型態為具有抵抗性之孢子,由孢壁物質衍生之外蓋或孢壁衍生物之內緣掩蔽孢孔,孢子大小隨虫體品種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從4至12μm,且孢子外飾物(spore ornamentation)由孢壁衍生物緊緻包紮或孢子尾部組成,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可當分類之依據。
人畜共通:No
...more
|
16
|
3487
|
馬特里病
病原型別:原生生物(protistan)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Mikrocytos mackini
病名(及俗名):Denman Island disease 或稱 Microcell disease of Pacific oyster.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Mikrocytos mackini 為一原生動物大小約2-4Mm,目前所知尚無其它strains (Farley 1988),對於此病原於離開宿主後存活情形不祥,病原可經水而水平傳染。
人畜共通:No
...more
|
17
|
4571
|
柏金絲病
病原型別:原生動物(protistozoa)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Perkinsus marinus
病名(及俗名):Dermo" Disease, Proliferative disease, Perkinsosis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Perkinsus marinus因具有一厚的細胞壁因此於外界相當穩定,但乾燥(dessication )、加氯處理(chlorination)及 UV 可使 Perkinsus marinus 不活化(Bushek et al 1997)。病原生活史中之任一階段皆可感染。
人畜共通:目前無法証實可感染人
...more
|
18
|
6034
|
碘泡蟲症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Myxobolus koi
病名(及俗名):碘泡蟲症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為魚之 寄生蟲,屬於粘液胞子蟲(myxosporea),其中之 Myxobolus 中所知之品種最少已有超過 500種以上可感染魚隻(Lom& Dykova 1992) 蟲體
人畜共通:No
...more
|
19
|
5667
|
廻旋病
1.病原:廻旋病是由 腦碘泡蟲( Myxobolus cerebralis)所引起的,為僅感染鮭鱒魚類的疾病,尤其是虹鱒及殺手鱒(rainbow trout & cutthroat trout)特別敏感。
a.分類: 腦碘泡蟲屬粘液孢子蟲門(Myxozoa),粘液孢子蟲綱
(Myxosporea),雙殼目(Bivalvulida),碘泡蟲科(Myxobolidae),碘泡蟲屬
(Myxobolus)(黃旭田,1994)。碘泡蟲之孢子呈卵形或橢圓形,扁平,前端有2個極囊(polar capsule),每個極囊內含有纏繞成螺旋狀的極絲(polar filaments,直徑50 nm),極囊的開口有一個蓋子蓋住,當受到外界的刺激時,極絲自極囊射出,孢質(sporoplasm)中含有一個嗜碘泡(iodinophil)及二個胚核(amoebula nucleus)。(Grabda, 1991)(參下圖)
b.繁殖:可分為三期:
(a)芽胞性生殖(sporogony):在有性生殖期之後立即發生,由無性生殖所組成,產生大量的生殖芽胞(sporozoites)。
(b)裂體生殖(schizogony):生殖芽胞發展成另一個無性生殖,為無卵核發育merogony)又稱為裂體生殖。
(c)有性生殖(gametogamy or gametogony):裂殖體可變成配子,進行有性生殖,為有性生殖期。
c.生活史: 腦碘泡蟲的生活史非常複雜,需要有二個宿主,一是貧毛類蠕蟲tubifex( Tubifex tubifex),另一個宿主是鮭鱒類魚類:
(a)tubifex蟲:它是蚯蚓的近親,非常小,長度大約只有1/2英吋,居住在湖泊或溪流的底泥中,很廣泛地分佈在全世界。在寄生蟲的生活史當中,其發育成各種型態,其中二個感染的孢子型態稱為粘液孢子(myxospore)及放線孢子(actinospore),即triactinomyxon(TAM),myxospore很小,呈圓形,當感染的魚隻死亡腐敗,myxospore釋出被tubifex蟲攝入,在tubifex蟲的腸內很快地複製,變成另一形式的孢子TAM,TAM從tubifex蟲釋出進入水體,當接觸到具感受性的魚類時,侵入魚體內。
...more
|
20
|
7295
|
海水性四膜纖毛蟲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Uronema marinum
病名(及俗名):海水性四膜纖毛蟲症,又名海洋尾絲蟲症
最早發現者:Thompson and Moewus(1964)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此纖毛蟲呈橢圓形或梨形,尾部有纖毛,故有文獻譯名為海洋尾絲蟲,大小約30-50μm。
人畜共通:No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