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直腸/肛門 相關疾病資料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臨床症狀 展開

病灶分佈 展開

病灶大小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病灶部位
>
直腸/肛門
共有:13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14650
鰻魚凹凸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淡鹹水及鹹水 學名: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Beko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Hoshina(1951).在日本鰻發現本症。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本孢子為長卵圓形,後部有個佔全長2/3長度的空泡。孢子大小為2.4 um x 7.8 um。 病原分類: 微孢子門 (Microspora)、微孢子目(Microsporida)、Pansporoblastina亞目、Pleistophora屬、anguillarum種。 別名:Plistophora anguillarum ,Heterosporis anguillarum 命名沿革:最早命名為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1959),後來Lom等(2000)依據超顯微結構建議改歸類於另一屬Heterosporis。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宿主) 目前證實水平感染,主要感染日本鰻。人工感染,其感受性依次為鱸鰻(Anguilla mormorata)、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本症主要感染橫紋肌。體液免疫方面,感染凹凸病原蟲後之日本鰻線在第 6週才有較明顯的抗體陽性 ...more
2 12491
偽單胞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 淡鹹水 海水 學名:Pseudomonas fluorescens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病名(及俗名): 偽單胞菌敗血症Pseudomonad septicaemia (P. fluorescens),紅點病(赤點病)red spot disease 或 red pest (P. anguilliseptica)。 最早發現者:Plehn (1924) 在鯉魚發現P. fluorescens。Wakabayashi (1972)在日本鰻發現P. anguilliseptica。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3 14206
鯉魚春季毒血症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病名(及俗名):SVC, Rhabdovirus carpio 最早發現者:Fijan et al. (1971)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 本病毒暫時分類於棒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疱病毒屬(Vesiculovirus)。由單鏈、負股核醣核酸組成。基因組包含11019個核苷酸,可轉譯出5個結構蛋白質:核蛋白(nucleoprotein, N)、磷蛋白(phosphoprotein, P)、基質蛋白(matrix protein, M)、醣蛋白(glycoprotein, G)及核醣核酸相關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L)。 五個結構蛋白質在基因組上排列順序為3’-N-P-M-G-L- 5’。  P及N蛋白與病毒的基因組相接合,與病毒的轉錄及複製有關 G蛋白在病毒表面形成三聚體包膜突起,與細胞上的接受體結合可引起胞吞作用。G蛋白同時具有可引起魚類中和抗體的抗原決定位 。L蛋白為核醣核酸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與複製有關 。  魚類棒狀病毒(piscine rhabdovirus)分為四個基因型。第一基因型(SVCV)、第二基因型(grass carp rhabdovirus)、第三基因型(pike fry rhabdovirus) 及第四基因型(tench rhabdovirus)。 第一基因型 (SVCV) 又細分為四個基因亞型:Ia基因型病毒(亞洲)、Ib及Ic基因型病毒(摩爾達維亞Moldova,烏克蘭及蘇俄),Id基因型病毒(英國,前蘇聯) 。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4 5300
牡蠣波納米亞蟲病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marine) 學名:Bonamia ostreae 病名(及俗名):微小細胞病(Microcell disease),牡蠣血淋巴球病(Haemocyte disease of flat oyster) 最早發現者:Pichot et al. (1979) (R)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本病原寄生於血淋球(haemocyte)內,蟲體直徑平均2至3μm;蟲體細胞質可區分成兩種不同型態,細肫質高嗜鹼性之蟲體呈圓形,直徑2至3μm,細胞核周圍有一圈蒼白暈,而細胞質低嗜鹼性之蟲體,形體較大,直徑達3至5μm。蟲體對過醋酸(peracetic acid)0.001~0.005%有感受性。 人畜共通:No ...more
5 5470
波納米亞蟲病
病原型別:原蟲(protogzoa) 病原環境:海水(marine) 學名:Bonamia exitiosa 病名(及俗名):微小細胞病(Microcell disease),撈捕牡蠣血淋球病(Haemocytic disease of dredge oysters) 最早發現者:Dinamani et al.(1986)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原蟲、本病原能生存於海水溫度18℃、48小時,蟲體大小2至3μm,目前文獻記載牡蠣波納米亞蟲(B.ostreae)及波納米亞蟲(B.exitiosa)外,尚有11種類似波納米亞蟲感染雙貝枚類軟體動物。 人畜共通:No ...more
6 6286
馬爾太蟲病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seawater) 學名:Marteilia refringens 病名(及俗名):馬爾太蟲病(Marteiliosis)、Aber病(Aber disease),由另一馬爾太蟲稱為雪梨馬爾太蟲(Marteilia sydneyi)引發商品化囊形牡蠣(Saccostrea glomerata)所產生的疾病稱為QX病(QX disease);另外尚有M. lenghei感染牡礪(Crassostrea cucullata),M. christenseni感染(Scrobicularia piperata P)(R)等蟲體侵害養殖雙枚貝觳類之報導。 最早發現者:Grize et al.(1974)(R) OIE現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主要感染歐洲牡蠣(European flat oyster, Ostrea edulis),引起牡蠣致死之原蟲,在感染宿主腸道及鰓上皮細胞形成(直徑5至8μm)之初級細胞或幹細胞(primary cell或stem cell),然後在宿主上皮細胞質之空泡內由初級單核細胞(primary uninucleate cell)分裂成二級單核子細胞(Secondary uninucleate darghter cell)經過一系列的增裂分裂形成直徑3.5至4.5μm,具感染性之孢子。(R) 人畜共通:No ...more
7 8271
鮭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Vibrio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冷水弧菌病(coldwater vibriosis)或Hitra disease 最早發現者:Egidius et al.1981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大小1.2~2.6×0.5μm,具運動性、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oxidase及catalase反應陽性,但不具產生citrate、H2S、urease、indole、arginine dihydrolase、gelatin、lysine decarboxylase、ornithine decarboxylase、β-galactosidase和voges-proskauer的能力。本菌具嗜鹽性及嗜冷性,在含0~4%(w/v)氯化鈉的條件下可生長,而於含7%(w/v)氯化鈉的條件下無法生長,另可在低於1℃的溫度下生長,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5℃左右,而無法在37℃生長。對vibriostatic agent O/129敏感,但對 novobiocin 不敏感,可在海水中存活超過14個月[3,6]。 人畜共通:否 ...more
8 37425
頭洞症
1.病原型別:原虫(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淡水(marine、freshwater) 學名:Hexamita spp.(旋核六鞭毛虫;Spironucleus vortens, Paull & Matthews,2001) 病名(及俗名):旋核六鞭毛症(Spironuclosis)或六鞭毛虫症(Hexamitosis)、頭洞症(Hole in the Head, HITH) 最早發現者:Spironucleus vortens(Amlacher 1970, Molanr 1974, Paull & Matthews, 2001, R)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原可感染淡水海水熱帶觀賞魚類,本虫體基本形態與六鞭毛虫類似,其滋養體(trophozoite)外形呈延長虫體而體後端形成緊貼狀,具有2個香腸型之旋核,位於虫體鄰近頂部而在虫體前端部位形成為馬靴形複合物,虫體最前端部有一馬靴形上核纖維輪廓,二個相對狹窄外形之胞口,從胞口處之尾部突出長鞭毛。在電子顯微鏡下,與六鞭毛虫主要區別為延長的虫體上具有明顯側複合物脊(lateral compound ridge)及週邊脊(peripheral ridge)、虫體後部區於週邊脊處具有精心渦捲(elaborate swirls)及每一鞭毛末端基部含有乳突狀構造(papilla),且第一鞭毛平展最末端含有一小球莖(small bulb)(R)。 人畜共通:No ...more
9 13144
鉤頭蟲感染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海水及土壤中營自由生活的種類外,寄生在多種宿主體內,包括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鳥類及哺乳類等。 學名:Acanthocephala 病名(及俗名):Acanthocephala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Francesco Redi (1684). OIE狀況:非OIE表列 病原摘要:此寄生蟲為鉤頭動物門,棘頭蟲綱,鉤頭蟲門,有長滿棘及突起的頭,極具有可外翻的吻部,可穿刺及固著在宿主的腸壁。其身長的範圍為100mm到650mm。鉤頭蟲的身體通常呈圓筒形或紡錘形,少數呈卵圓形,兩側對稱,不分節。有些種類體表有皺褶。身體分為吻部、頸部和軀體部。吻部位於身體前端,能伸縮,是這類蠕蟲特有的構造。吻部上有吻鉤,其排列方式和數目,是分類上的重要特徵之一頸是從最後一圈吻鉤基部起至軀幹開始處為止,通常很短,無刺。軀幹較粗大,體表光滑或具體刺。體表是由角質層、真皮層和肌肉層組成。體壁中間為假體腔,所有內部器官都在假體腔內\鉤頭蟲沒有消化道,藉體表的滲透作用吸收寄主的營養。多數種類缺乏排泄器官,只有少數種類在生殖器官附近有作為排泄器官的原腎。鉤頭蟲是雌雄異體,通常雌蟲大於雄蟲。雄性生殖系統由精巢、輸精管、粘液腺、生殖鞘和交配器官組成。雌性生殖系統由卵巢、子宮鐘、輸卵管、子宮和陰道組成。卵受精後開始分裂時是螺旋形,以後變為不規則形,最後形成外包三層卵膜,內含一胚胎幼蟲的成熟卵。胚胎幼蟲有無棘、半棘和全棘等三種類型棘頭蟲的發育週期,要通過中間寄主來完成。它的中間寄主通常是體動物、淡水蝦類或昆蟲之幼蟲。成熟的卵隨終寄主糞便排出,被中間寄主吞食後,卵中的胚胎幼蟲出來,繼續發育,經過棘頭吻、前棘頭體和棘頭體三個階段。感染了棘頭蟲的中間寄主,被終寄主吞食,又重新開始它的生活史。 ...more
10 11074
鰻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 學名:Vibrio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鰻魚紅斑病 最早發現者:Hofer. (1904)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可運動、具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為 oxidase 反應陽性、嗜鹽性,適合於30℃,1.5% NaCl 的環境中生長[5]。 人畜共通:是 ...more
11 31334
腸炎弧菌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 學名:Vibrio paraheamolyticus 病名(及俗名):腸炎弧菌 最早發現者:Sakazaki(196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可運動、具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在端鞭毛無法作用下會於體側產生許多無鞘之側鞭毛,兼性厭氧、為 oxidase 反應陽性、嗜鹽性,環境中 NaCl 之含量低於 0.5 % 或高於 10% 均不能生長,對酸敏感但有耐鹼性,因此可在alkaline peptone water中培養,最適合之鹽濃度為 2-3 %,最適生長溫度為 37℃[5]。 人畜共通:是 ...more
12 7489
泄殖腔脫垂
主要是由於刺激性的原因造成器官及肌肉過度用力,像是腸炎、膀胱結石便秘而發生;神經功能不足;陰莖或半陰莖會因感染、以探針判別性別時、以及在交配時強行分開而脫出;雌性輸卵管會因卵滯症及造成裡急後重的原因而脫出;膀胱會因為膀胱炎或結石而脫出;結腸主要是因為裡急後重的用力、便祕、細菌性及寄生蟲性的腸炎而造成。 ...more
13 4179
甲魚沙門氏桿菌
沙門氏菌是自由放養和圈養爬蟲類正常腸道菌叢的一個成份 (Hinshaw and McNeil, 1947; Jackson and]ackson, 1971; Kaura and Singh, 1968; McInnes, 1971; MacNeil and Dorward, 1986; Onderka and Finlayson, 1985)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