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54
|
牡蠣奴卡氏菌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Nocardia crassostreae
病名(及俗名):
Nocardiosis, Fatal inflammatory bacteraemia (FIB), Focal necrosis, Multiple abscesses, Summer mortality, Pacific oyster nocardiosis (PON).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Friedman等 (1987)分離本菌。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菌 Nocardia crassostreae會引起太平洋牡蠣 Pacific oysters, Crassostrea gigas局部或全身疾病。本菌為好氣性生長、弱抗酸染色,、產生會分枝的不規則菌絲體; 肽聚醣 (peptidoglycan)含有meso-diaminopimelic acid ,利用arabinose 及 galactose 為主要醣源,46-58個碳原子組成的分枝菌酸、及G+C-rich 的核酸。依據部分165 rRNA gene序列分析,發現應該歸屬在 Nocardia otitidiscaviarum rRNA sub-group 下。本菌的標準株為NB4H (= ATCC 700418)。
...more
|
2
|
40758
|
奴卡氏菌症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海水
學名: Nocardia seriolae
病名(及俗名):奴卡氏菌感染症
最早發現者:Kudo et al. 1988, sp. nov.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陽性、細長 絲狀菌、Catalase陽性,因細胞壁含有分枝酸(mycolic acid),所以染色具部份抗酸性。有些 魚類的奴卡氏菌感染病例常被誤認為是分枝桿菌感染,因為這兩者都會產生相似的臨床症狀及病理學變化。世界上首例 魚類的奴卡氏菌感染症是在霓虹燈魚上發現到的(Valdez and Conroy, 1962)。 Nocardia seriolae在人工養殖的黃尾魚(青魽鯵)及日本比目魚上被分離出來(Kudo et al., 1988)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3
|
13572
|
淋巴囊腫病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半淡鹹水及 海水魚皆有感染紀錄(fresh-water, brackish and sea- water)。
學名:
病名:淋巴囊腫病
最早發現者:Lowe 1874
病原摘要: 病毒顆粒為正20 面體大小於130-380nm 之間。 病毒顆粒於外膜具有明顯之fuzzy filaments之結構。
人畜共通:不會
...more
|
4
|
6561
|
碘泡蟲症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Myxobolus koi
病名(及俗名):碘泡蟲症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為魚之 寄生蟲,屬於粘液胞子蟲(myxosporea),其中之 Myxobolus 中所知之品種最少已有超過 500種以上可感染魚隻(Lom& Dykova 1992) 蟲體
人畜共通:No
...more
|
5
|
10466
|
魚孢黴菌症
1.病原型別: 黴菌(Fungus)
病原環境: 海水及 淡水(marine, freshwater)
學名: Ichthyophonus hoferi
病名(及俗名):魚孢 黴菌症(Ichthyophoniasis)
最早發現者:Hofer et al.(189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在病魚組織中可同時存在本病原生活史中的幾個不同型態之菌體變化,但以多核球狀體(multinucleate spherical body)或稱為合孢體最易觀察與存在;是由菌體細胞核直接分裂增加核數,細胞壁一面肥 厚與增長,而發育成數十到一百個左右之多核球狀體,如果是侵害稚魚,其多核球狀體直徑大小約20-125µm,感染一年魚之病魚,直徑約40-140µm。
人畜共通:No
...more
|
6
|
3531
|
肝類臘質變性
本病多發生在集約式養殖型態,尤其在鮭鱒類,虹鱒特別容易發生。
1.病因:飼料中含過量的不飽和脂肪酸。
a.餵飼品質不良之飼料(例如腐敗含臭油味的魚粉及肉骨粉),飼料中含大量過氧化的不飽和脂肪酸,破壞魚體的Vit.A及E(尤其Vit. E為天然的強抗氧化劑,
在正常的情況下可保護細胞膜的脂肪酸)。
b.集約養殖的魚類,因過多的脂肪堆積於肝細胞,當不飽和脂肪酸大量增加時,由於缺乏生物的抗氧化劑,引發自體氧化作用(self-cxidation)而形成類臘質
(ceroid),類臘質為黃棕色的色素,堆積在肝細胞造成肝類臘質變性。
Ceroid最早在1941年於肝硬化的小白鼠發現,在H&E切片下,它是黃色顆粒
狀色素,其特性為:在石腊切片下為嗜蘇丹紅(sudanphilic)、抗酸性(acid-fast)、
嗜鹼性(basophilic)、等向性(isotropic)、鐵為陰性(iron negtive),為脂溶性,
不溶於水及酒精,以麥洛利氏血棕質染色(Mallory’s hemofuscin stain)及魏勾
德氏髓鞘染色(Weigert’s myelin stain)皆陽性,可還原鋨酸酐(Osmium tetroxide)
及碳酸二胺銀(diamine silver carbonate),但無法還原亞鐵氰化鐵(ferric
ferricyanide),格美林氏反應(Gmelin reaction)為陰性,於波長3650-3660Å可
見黃綠色螢光,在過甲酸或過碘酸(performic or periodic acid)氧化之後,不
論是否事先經澱粉糖化酵素消化,以席夫(Schiff)試驗測試醛類為陽性。(Wood
and Yasutake 1955)
2.症狀:發病魚隻呈深色的色素沈著、貧血及 停止攝食,結果導致病魚生長遲緩及高死亡率。
3.解剖病變: 肝臟腫大呈淺棕色, 膽囊充滿清澈的液體,腸管呈灰白色,腸壁變薄及鬆弛, 胃排空含少量透明白色液體,鰓呈明顯的貧血,此與血液相發生相當大的改變有關,因為紅血球數及血紅素減少所致。
4.組織病變:於肝細胞內可見ceroid,ceroid色素顆粒輪廓分明,分為兩種型態,
單一的小滴(single globules)或較為濔漫性的細小的顆粒狀(finely granular),
小滴型其抗酸性及各種染色性皆較強。(Wood and Yasutake 1955)
...more
|
7
|
10134
|
傳染性胰壞死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virus)
病原環境: 海水、 淡水、半淡鹹水 (Brackish Water, Marine 、freshwater)
學名:
病名(及俗名):acute catarrhal enteritis
最早發現者:Wolf, snieszko et al 1960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病毒顆粒為二十面體,其大小約60nm(fig1),具有兩段雙股RNA (bi-segmented double –stranded RNA),由分離之 病毒之中和試驗 (neutralization tests)顯示,可區分成兩組無交叉反應之serogroups。主要之 病毒 strains 是屬於serogroup A,serogroup A 中最少可區分到9個serotypes,且毒力有明顯之差異。
病毒其有2條nucleotides,其較小為2,784bp 其encodes 為VP1,此與 病毒之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有關 (Dobos 1995),
另一條其大小為3,097bp其 具有2個 overlapping open reading frames. 其一較短為一約17-kDa arginine-ric 之非結構性蛋白(VP5),另一較長為一約 106-kDa 蛋白,其順序為NH2-pVP2-VP4-VP3-COOH,其中VP2及VP3 皆為結構性蛋白(Villanueva 2004)。
人畜共通:無(No)
...more
|
8
|
8350
|
|
9
|
16778
|
發光桿菌病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Piscicida
病名(及俗名): Photobacteriosis
最早發現者:Gauthier et al., (1995)
OIE狀況:非表列(Not Listed)
...more
|
10
|
3077
|
增生性腎病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海水
病名(及俗名):Proliferative kidney disease (PKD)
最早發現者:Kent and Hedrick (1985)。
OIE狀況:非表列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11
|
9609
|
迴旋病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Whirling disease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Hofer (1903)。
OIE狀況:非表列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12
|
13968
|
痛風
病因:因疾病或 其他原因引起尿酸的代謝 異常, 血液中的尿酸濃度提升,形成高尿酸血症。尿酸鹽進一步在身體各部位臟器沉積,形成 痛風石。 痛風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
...more
|
13
|
13200
|
鯉痘
鯉痘是一種良性的表皮 增生的疾病。可能是最早被發現的魚的 病毒性疾病,大約在四百年前即被發現。其最典型的症狀即為體表表皮的良性 增生,而形成 白色或乳 白色或灰 白色略為光亮且堅硬的,體表凸出的乳凸瘤(papilloma)。乳頭瘤是從 皮膚表皮的 上皮細胞 增生而來,不會轉移也沒有侵入性,但是在嚴重乳頭瘤 增生的魚也會看到 生長遲緩及 消瘦的現象。組織切片下可以看到表皮(epidermis) 的 增生,形成皺褶狀。也可見到核內包含體,被感染的核中央的染色質 (chromatin) 消失,遷移至核邊緣,形成空泡樣的核病變 (Calle et al., 1999)。
...more
|
14
|
55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