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病灶大小 分類目錄有
點狀 (21)
粒狀 (14)
斑狀 (12)
塊狀 (5)
帶狀 (2)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臨床症狀 展開

病灶部位 展開

病灶分佈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程度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餵飼 展開

生理狀態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病灶大小
共有:46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10969
壞死性肝胰腺炎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淡鹹水 海水 學名: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NHP bacterium (NHPB) 病名(及俗名):壞死性肝胰腺炎、德州蝦池死亡症候群 Texas Pond Mortality Syndrome (TPMS)、 祕魯壞死性肝胰腺炎 Peru necrotizing hepatopancreatitis( PNHP)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Frelier等 (1992)在美國德州太平洋白蝦養殖場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為葛蘭氏陰性染色、多形性、胞內寄生的立克次體樣細菌,分散在於感染的肝胰腺細胞胞質內。本菌主要的型態為桿狀立克次體樣細菌 (0.25 x 0.9 um),偶而以基底端含有八條鞭毛,頂端有一至二條鞭毛的螺旋體(0.25 x 2-3.5 um)出現。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2 6054
牡蠣奴卡氏菌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Nocardia crassostreae 病名(及俗名): Nocardiosis, Fatal inflammatory bacteraemia (FIB), Focal necrosis, Multiple abscesses, Summer mortality, Pacific oyster nocardiosis (PON).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Friedman等 (1987)分離本菌。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菌Nocardia crassostreae會引起太平洋牡蠣 Pacific oysters, Crassostrea gigas局部或全身疾病。本菌為好氣性生長、弱抗酸染色,、產生會分枝的不規則菌絲體; 肽聚醣 (peptidoglycan)含有meso-diaminopimelic acid ,利用arabinose 及 galactose 為主要醣源,46-58個碳原子組成的分枝菌酸、及G+C-rich 的核酸。依據部分165 rRNA gene序列分析,發現應該歸屬在 Nocardia otitidiscaviarum rRNA sub-group 下。本菌的標準株為NB4H (= ATCC 700418)。 ...more
3 6662
櫻鱒病毒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淡鹹水 海水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病名(及俗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disease, OMVD, OMV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Kimura 等(1981)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一般稱為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OMV),目前暫定於Herpesviridae科。本病毒為具有封套、20面體、大小120-200 nm、 dsDNA病毒。本病毒抗原性與出現在美國西岸的herpesvirus of Salmonidae type 1(SalHV-1)不同。暫定為 Salmonid herpesvirus 2; SalHV-2。 人畜共通:否 ...more
4 12526
魚類立克次體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及海水 學名: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病名(及俗名):Salmonid rickettsial septicemia (SRS), Coho salmon syndrome 最早發現者: Bravo等(1989).在智利發現本症,Fryer 等(1990, 1992)分離及正式命名。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革蘭氏陰性、營養需求高、絕對魚類細胞質內生長的細菌。親緣關係上,它與Coxiella 及 Francisella 有些微親緣關係。. 命名沿革:最早由Fryer 等(1992) 命名 。 ...more
5 12034
偽單胞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 淡鹹水 海水 學名:Pseudomonas fluorescens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病名(及俗名): 偽單胞菌敗血症Pseudomonad septicaemia (P. fluorescens),紅點病(赤點病)red spot disease 或 red pest (P. anguilliseptica)。 最早發現者:Plehn (1924) 在鯉魚發現P. fluorescens。Wakabayashi (1972)在日本鰻發現P. anguilliseptica。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6 10756
殼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Chitinolytic bacterial disease, Epizootic shell disease. 最早發現者:Malloy等(1978) 在龍蝦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基丁質溶解革蘭氏陰性細菌及偽單孢菌(Pseudomonas), 弧菌(Vibrio) 及產黃桿菌科 (Flavobacteriaceae)的細菌均被分離過。 人畜共通:否 2.病原分類 Pseudomonadaceae, Vibrionaceae, Flavobacteriaceae科, Cytophaga-, FlavobacterAlpha proteobacteria groups;Oceanobacillus,Staphylococcus屬.。 ...more
7 15747
梨形四膜蟲症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 Tetrahymena corlissi、Tet. pyriformis、Tet. faurei、Tet. rostrata 病名(及俗名):Tetrahymena infection、TET disease、Gupp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橢圓梨形小纖毛蟲(30-60 x 50-100 μm),放射狀、對稱的體形,表面佈滿20-30排的纖毛縱列(Kinety)。 口腔內具有特殊的纖毛口器(oral ciliary apparatus), 口腔右側具有側口膜(paraoral membrane),三個連續排列的膜則位於左側。 口腔的底部為進食開口處(cytostome)。 口腔的後緣有一至三排纖毛縱列。繁殖採用二分裂法;但有些會產生生殖囊泡,內含二至八個幼蟲(tomite)。大部分對魚而言是機緣性寄生;少部分則為絕對寄生,引起魚類致死的寄生蟲。 ...more
8 10395
渦蟲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Ichthyophaga sp., Paravortex sp. 病名(及俗名):Tubellarian infection、病Black Ich、Tang Turbellarian 、Black spot disease、Tang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由多個病原引起。蟲體呈橢圓形皮膚有纖毛、具有兩個眼點。常見的病原Tang tubellarium(又名Paravortex sp.),其生活史類似海水性白點蟲,寄生魚體6天後(大小由77 μM 變成450 μM),會離開宿主落入池底,進行3-4天增殖,大小變為750 μM;同時仔蟲也在體內孵育,最後成蟲裂開釋出聚感染性的幼蟲。在24.5oC時,完成一次生活史約需10天。另一種扁蟲Ichthyophaga sp. 也被報導引起本病有關。 ...more
9 12740
套拉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海水 學名:Taura syndrome virus 病名(及俗名):套拉症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Bonami(1997)、Mari (2002)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 病毒目前暫定在Dicistroviridae科。 病毒顆粒為 32 nm,不含封套、二十面體、、浮力密度為1.338 g/ml。基因組為線狀、正端單股RNA 病毒,由10205個核苷酸組成。不具有3’ poly-A 尾巴。基因組包含兩個大的開放讀取區(ORF);ORF 1 包括非結構蛋白,ORF 2包括結構蛋白,三個主要核衣蛋白為 VP1, VP2, VP3 (55, 40及24 kDa)。 病毒在細胞質內複製。 ...more
10 25760
海水白點蟲症
病因:Cryptocaryon irritans 症狀:不安、突然急游、呼吸窘迫、摩擦池壁或池底、魚體顏色的喪失、無食慾,體表有過多的黏液分泌。魚體及鰓部的病灶可能會到至繼發性的細菌感染。有時可見鰓部組織的增生糜爛。如侵犯至眼睛,常會造成眼盲。 魚種:除了魚類外,其他魚種均具有感受性。 其他:本病原常藉由直接接觸來傳播 ...more
11 8262
流行性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因: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EHNV)、European sheatfish virus (ESV)或European catfish virus (ECV)。 症狀:體色變暗、無活力、共濟失調、 魚種:紅鰭鱸魚 (redfin perch, Perca fluviatilis)、虹鱒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鯰魚 (Silurus glanis, Ictalurus melas)、澳洲麥氏鱸 (Macquarie perch ,Macquaria australasica)、食蚊魚 (mosquito fish, Gambusia affinis)、澳洲銀鱸 (silver perch, Bidyanus bidyanus)、山南乳魚 (mountain galaxias, Galaxias olidus)。 ...more
12 8643
細菌性鰓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 Flavobacterium branchiophilum 病名(及俗名):Bacterial gill disease (BGD) 最早發現者:Davis (1926)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桿菌,型態彎曲,長度1μm ~5μm,菌落通常呈橘黃色,其生化特性oxidase試驗為陰性, phosphatase試驗為陰性而ribonuclease試驗則為陽性。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13 40759
奴卡氏菌症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海水 學名: Nocardia seriolae 病名(及俗名):奴卡氏菌感染症 最早發現者:Kudo et al. 1988, sp. nov.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陽性、細長絲狀菌、Catalase陽性,因細胞壁含有分枝酸(mycolic acid),所以染色具部份抗酸性。有些魚類的奴卡氏菌感染病例常被誤認為是分枝桿菌感染,因為這兩者都會產生相似的臨床症狀及病理學變化。世界上首例魚類的奴卡氏菌感染症是在霓虹燈魚上發現到的(Valdez and Conroy, 1962)。 Nocardia seriolae在人工養殖的黃尾魚(青魽鯵)及日本比目魚上被分離出來(Kudo et al., 1988)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14 3718
馬特里病
病原型別:原生生物(protistan)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Mikrocytos mackini 病名(及俗名):Denman Island disease 或稱 Microcell disease of Pacific oyster.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Mikrocytos mackini 為一原生動物大小約2-4Mm,目前所知尚無其它strains (Farley 1988),對於此病原於離開宿主後存活情形不祥,病原可經水而水平傳染。 人畜共通:No ...more
15 14676
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侏儒畸形症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IHHNV為二十面體大小約20-22nm之病毒,於超高速離心下,於CsCl 之等密度為1.40 g/ml,核酸為單股DNA 病毒其大小約4.1Kb (Nunan et al 2000)。具有4個genotype (OIE 2006),但目前所知僅其中兩個genotype 可感染白蝦(Litopenaeus vannamei ) 及/或草蝦 ( Penaeus monodon ) 人畜共通:無(No) ...more
16 28183
傳染性肌肉壞死病
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主要於海水及半淡鹹水 (brackish and marine water) 病名(俗名) 最早發現者:2002年時於巴西第一次發生傳染性肌肉壞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 IMNV) 主要危害白蝦(南美白對蝦,L. vannamei), IMNV 為一個全新的病毒(Lightner et al 2004; Poulos et al 2006) 之後於亞洲之印尼亦發生同樣疾病 (Senapin et al 2007) OIE 狀況:listed under article 1.2.3. of the aquatic code 病原摘要:IMNV病毒顆粒為二十體直徑約40nm (fig. 1),於離心下在cesium chloride之buoyant sensity密度為1.366g/mL,為雙股之RNA病毒其基因體為7,560bp。 人畜共通:無 ...more
17 30367
鏈球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細菌( bacteria) 病原環境:主要於淡水或半淡鹹水(brackish water and freshwater), 但偶於海水環境。 學名:主要病原有 Streptococcus iniae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and Lactococcus garvieae 等 鏈球菌感染症最早發生於1957年地點在日本養rainbow trout (Hoshina et al. 1958). 之後陸續多種魚種後其感染含 salmon, mullet, golden shiner,pinfish, eel, sea trout, tilapia, sturgeon, and striped bass 等 (Inglis et al. 1993)。 .於本省可感染多種養殖魚種如金目鱸giant seaperch (Lates calcarifer) 、吳郭魚tilipia(Tilapia nilotica x Tilapia aurea)、午仔striped thread fish (Polydactylus plebeius)、及海鱺cobia (Rachycetron canadum) 烏魚mullet及條紋鱸等魚種。 國外發生魚種鏈球菌感染症於報告中常發生於較高水溫 (Nguyen et al. 2001),此情行與本省南部養殖魚類鏈球菌感染症常發生於夏季高水溫之情形相似 病原摘要: OIE 現:未表列(Not listed) 人畜共通:人畜共通 (如Streptococcus iniaeStreptococcus agalactiaer 皆有感染人之病例) ...more
18 13572
淋巴囊腫病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半淡鹹水及海水魚皆有感染紀錄(fresh-water, brackish and sea- water)。 學名: 病名:淋巴囊腫病 最早發現者:Lowe 1874 病原摘要:病毒顆粒為正20 面體大小於130-380nm 之間。病毒顆粒於外膜具有明顯之fuzzy filaments之結構。 人畜共通:不會 ...more
19 6561
碘泡蟲症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 Myxobolus koi 病名(及俗名):碘泡蟲症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為魚之寄生蟲,屬於粘液胞子蟲(myxosporea),其中之Myxobolus 中所知之品種最少已有超過 500種以上可感染魚隻(Lom& Dykova 1992) 蟲體 人畜共通:No ...more
20 56760
白點病
1.病原概述 2.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半鹹水淡水  學名:白點病病毒(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病名(及俗名):白斑症候群、白點病  最早發現者:Bonami et al.,1995  OIE狀況:表列( listed)  病原摘要: 白點病是由白點病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所引起,根據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axonomy of viruses;ICTV ) WSSV 屬於 nimaviridae 病毒科、Whispovirus 病毒屬[10],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病毒顆粒具有封套呈長桿狀,最寬部分為 70~150 nm,長度則為 250~380 nm,部分病毒顆粒的一端劇具有尾狀突起。病毒的核蛋白鞘直徑為 58~67 nm,長度則為 330~350 nm,其表面可見核蛋白鞘組成之次單位形成的特殊橫紋構造,與病毒之縱軸成垂直 [12,14]。  人畜共通:不會 3.病原分類   白點病毒 (white spot baculovirus ; WSBV) 屬於動物病毒中的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 之桿狀病毒屬 (Baculovirus) 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3]。  命名沿革:由於發病之病蝦,甲殼明顯佈滿白色的斑點,因此台灣學者將此病症命名為白點症病毒 [5,12]。白點症病毒早期又稱為:白點症桿狀病毒 ( baculovirus associated with white spot syndrome / white spot ( associated ) baculovirus;WSBV ) [6,9,12]、白斑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13] 或第三非包容體性草蝦桿狀病毒 ( the third non-occluded baculovirus reported for Penaeus monodon;PmNOBIII )[12]。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   白點病病毒是一種系統性病原,其標的細胞遍佈蝦體全身器官,主要攻擊源自中胚層及外胚層的組織細胞,侵害之組織器官包括表皮、皮下組織、造血組織、類淋巴器官、、中腸之結締組織、心臟肌肉、神經膠原細胞、肝胰腺、綠腺及複眼等組織或器官皆有細胞核肥大,且核內構造消失,以及染色呈均質化之嗜鹼性包涵體出現,此外雌蝦之卵泡細胞及卵原細胞亦會遭受此病毒感染,因此親代所攜帶之病毒可能會經由垂直感染給子代 [5,12]。 白點症病毒具有水平及垂直兩種傳播途徑,垂直傳播途徑主要由病毒以附卵或經卵方式而傳染至子代;水平傳染途徑主要由養殖蝦與池水、水中其它多種帶原生物、病蝦等接觸而傳染 [8]。水平傳播甚至可藉由水流、帶原的池中生物、鳥類攜帶患病的病蝦或沾染發病池池水、發病池的水車所揚起的池水飛沫而藉著風力散佈至鄰近的養殖池 [5]。 ...more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