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887
|
線蟲感染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可參考Anderson’s system (Anderson RC, 2000)
病名(及俗名):主要依感染種類及部位命名
最早發現者:歐洲淡水魚線蟲參考(Avdeev et al, 1987; Moravec 1994);北美參考( Hoffman, 1999);新熱帶區 (Moravec, 199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雌雄異體,大多數為卵生,少數為胎生。仔蟲須先被中間宿主(甲殼類)吞食,中間宿主再被魚類#(B01)#吞食才能完成寄生。若魚類為終宿主則在此完成生活史。若魚類僅為中間宿主,則僅被包被在魚體,必須再被其終宿主(鳥類、人類或另一種魚類)吞食才能完成生活史。所有魚種均會感染;宿主主要依線蟲的終宿主及中間宿主而定。具有特定宿主的線蟲(例如 Skrjabillanid genera)通常僅能感染某棲息地的魚種;具有廣泛宿主的線蟲(例如 Capillaria sp.)則可感染世界上許多地區的魚種。
人畜共通:有些寄生蟲,例如海獸胃線蟲( Anisakis)及Pseudo -terranova仔蟲會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2
|
37192
|
氨中毒
1.病因:Ammonia污染水路、池水及湖泊,可能經由有機及無機二種來源,有機的途徑包括:公眾的污水系統、局部及大規模的農業污染,水中 硝酸鹽及 亞硝酸鹽等的生物化學還原作用;而無機的途徑則包含:氣體工廠及植物煉碳廠及發電廠等之工業廢水。
在水中ammonia是以未解離氨(NH3)及解離氨(NH4+)兩種形式存在,其比例與 水溫及 PH值有很大的關聯,其毒性的作用因NH3非常容易通過組織的障壁,所以對魚的毒性很高,又氨對 腦有特別的親和性
...more
|
3
|
6629
|
櫻鱒病毒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病名(及俗名): 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disease, OMVD, OMV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Kimura 等(1981)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一般稱為 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OMV),目前暫定於 Herpesviridae科。本病毒為具有封套、20面體、大小120-200 nm、 dsDNA病毒。本病毒抗原性與出現在美國西岸的herpesvirus of Salmonidae type 1(SalHV-1)不同。暫定為 Salmonid herpesvirus 2; SalHV-2。
人畜共通:否
...more
|
4
|
12447
|
魚類立克次體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及海水
學名: 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病名(及俗名):Salmonid rickettsial septicemia (SRS), Coho salmon syndrome
最早發現者: Bravo等(1989).在智利發現本症,Fryer 等(1990, 1992)分離及正式命名。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革蘭氏陰性、營養需求高、絕對魚類細胞質內生長的細菌。親緣關係上,它與Coxiella 及 Francisella 有些微親緣關係。.
命名沿革:最早由Fryer 等(1992) 命名 。
...more
|
5
|
11964
|
偽單胞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 Pseudomonas fluorescens及 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病名(及俗名): 偽單胞菌敗血症Pseudomonad septicaemia ( P. fluorescens),紅點病(赤點病)red spot disease 或 red pest ( P. anguilliseptica)。
最早發現者:Plehn (1924) 在鯉魚發現P. fluorescens。Wakabayashi (1972)在日本鰻發現P. anguilliseptica。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
6
|
13404
|
鯉魚春季毒血症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病名(及俗名):SVC, Rhabdovirus carpio
最早發現者:Fijan et al. (1971)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暫時分類於棒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疱病毒屬(Vesiculovirus)。由單鏈、負股核醣核酸組成。基因組包含11019個核苷酸,可轉譯出5個結構蛋白質:核蛋白(nucleoprotein, N)、磷蛋白(phosphoprotein, P)、基質蛋白(matrix protein, M)、醣蛋白(glycoprotein, G)及核醣核酸相關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L)。 五個結構蛋白質在基因組上排列順序為3’-N-P-M-G-L- 5’。
P及N蛋白與病毒的基因組相接合,與病毒的轉錄及複製有關
G蛋白在病毒表面形成三聚體包膜突起,與細胞上的接受體結合可引起胞吞作用。G蛋白同時具有可引起魚類中和抗體的抗原決定位 。L蛋白為核醣核酸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與複製有關 。
魚類棒狀病毒(piscine rhabdovirus)分為四個基因型。第一基因型(SVCV)、第二基因型(grass carp rhabdovirus)、第三基因型(pike fry rhabdovirus) 及第四基因型(tench rhabdovirus)。 第一基因型 (SVCV) 又細分為四個基因亞型:Ia基因型病毒(亞洲)、Ib及Ic基因型病毒(摩爾達維亞Moldova,烏克蘭及蘇俄),Id基因型病毒(英國,前蘇聯) 。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7
|
19403
|
車輪蟲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及 海水
學名: Trichodina spp., Trichodinella spp.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車輪蟲科(Trichodinidae)內分七屬:Trichodina,Hemitrichodina,Vachomia,Paratrichodina,Tripartiella,Trichodinella,Dipartiella。型態大致相似,引起的病都叫做「車輪蟲症」。外表像一車輪,中央具有車軸。以週緣的纖毛運動。一般而言,大於90 um,寄生 皮膚者,有較多的寄生宿主;小於30 um寄生 鰓者,寄生較少的魚種。病原若離開魚體約可存活1到2天。
...more
|
8
|
10315
|
渦蟲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Ichthyophaga sp., Paravortex sp.
病名(及俗名):Tubellarian infection、 黑點病Black Ich、Tang Turbellarian 、Black spot disease、Tang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由多個病原引起。蟲體呈 橢圓形、 皮膚有纖毛、具有兩個眼點。常見的病原Tang tubellarium(又名 Paravortex sp.),其生活史類似海水性白點蟲,寄生魚體6天後(大小由77 μM 變成450 μM),會離開宿主落入池底,進行3-4天增殖,大小變為750 μM;同時仔蟲也在體內孵育,最後成蟲裂開釋出聚感染性的幼蟲。在24.5oC時,完成一次生活史約需10天。另一種扁蟲 Ichthyophaga sp. 也被報導引起本病有關。
...more
|
9
|
25540
|
|
10
|
21843
|
指環蟲症
病因: Gyrodactylus spp. 及 Dactylogyrus spp. 兩者最為常見。
症狀: 活動亢進,泳態怪異,常會跳起水面或摩擦身體。魚體褪色,呼吸加快, 鰓蓋擴張,露出 腫脹、蒼白的鰓部。 皮膚會有散佈的 出血及 潰瘍灶。死亡率高。
...more
|
11
|
10256
|
流行性潰瘍症候群 (真菌性肉芽腫病)
病因: Aphanomyces invadans
症狀:是由 黴菌Aphanomyces invadans引起体表 潰瘍的疾病併發機會性病原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A. sobria混合感染導致大量死亡.通常是季節性疾病感染 淡水魚和半鹼水魚
魚種:鯡魚 (menhaden) 等。
...more
|
12
|
13029
|
癤瘡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
學名: Aeromonas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Furunculosis, septicemia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Griffin et al. (195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 oxidase 陽性, catalasa陽性, 發酵葡萄糖, 兼性厭氧,
非運動性桿菌, 大小為1.3- 2.0 by 0.8- 1.3 μm (Inglish et al. 1993)。
非人畜共通。
...more
|
13
|
6959
|
兩棲類壺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 黴菌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病名(及俗名):Infection with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Chytridiomycosis or cutaneous chytridiomycosis. Amphibian chytrid fungus, frog chytrid fungus, frog chytrid.
最早發現者:Longcore et al. (1999)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該 黴菌菌體外觀為球狀且表面 粗糙之游動孢子囊 (直徑為5-40 μm)並具有1個或數個排出管而排出管開口朝向 皮膚表面,排出具有感染力的孢子。游動孢子囊於生長期會行成”根狀樣”結構(假根)。游動孢子外觀亦為球形且表面 粗糙(直徑為3-5 μm),其前端具一鞭毛,於 淡水中具運動性。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4
|
6426
|
冷水病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
病名(及俗名):Cold water disease;fin rot;peduncle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Borg(194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桿菌, oxidase陽性,catalas陽性,phosohatase陽性,ribonuclease陽性,好氧,直徑大小為1- 5 μm (Leadbetter, 1974;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Bernardet et al., 1996)
...more
|
15
|
26020
|
魚蝨感染症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title="海水">海水
學名:Argulus foliaceus ; Argulus japonicus ; Argulus coregoni
病名(及俗名):魚蝨感染症
最早發現者:
Argulus japonicus Thiele, 1900
Argulus foliaceus (Linnaeus), 1758
Argulus coregoni Thorell, 1865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魚蝨曾在17世紀時歐洲養殖的鱒魚及中國的 鯉魚發生過(Wilson,1902; Kabata,1985)。魚蝨在湖、河口及 海水鮭魚箱網都曾發生過且會造成死亡。在 鯉魚及金魚感染此病症後易繼發 黴菌及 細菌二次性感染,造成經濟上的損失(Shimura,1982a)。另外在1985年Ahne報告魚蝨亦為傳染SVC的媒介。Branchiurans亞綱裡,其蟲體型態為卵圓型,外層為 甲殼覆蓋。有一對 突出複眼,口器及觸角特化成勾型,有多刺的突起的吸盤,其構造是為了適應 寄生蟲生活。為了配偶及產卵,他們會離開宿主長達三個星期,然後在次附著魚的 鰓蓋內側,靠著黏液為生,然後蛻皮,或者是靠穿透 皮膚吸收內在養份為生。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16
|
40352
|
奴卡氏菌症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海水
學名: Nocardia seriolae
病名(及俗名):奴卡氏菌感染症
最早發現者:Kudo et al. 1988, sp. nov.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陽性、細長 絲狀菌、Catalase陽性,因細胞壁含有分枝酸(mycolic acid),所以染色具部份抗酸性。有些 魚類的奴卡氏菌感染病例常被誤認為是分枝桿菌感染,因為這兩者都會產生相似的臨床症狀及病理學變化。世界上首例 魚類的奴卡氏菌感染症是在霓虹燈魚上發現到的(Valdez and Conroy, 1962)。 Nocardia seriolae在人工養殖的黃尾魚(青魽鯵)及日本比目魚上被分離出來(Kudo et al., 1988)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17
|
5188
|
心形蟲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Chilodonella hexasticha
病名(及俗名):Chilodonellosis, Chilodonelliasis, Warmwater Chilodonelliasis
最早發現者:(Kiernik, 1909) Kahl, 1931
OIE狀況:非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蟲體呈扁平狀,後緣具缺痕,背側成圓凸狀,腹側則為平坦狀,腹側的纖毛呈兩群,右側的纖毛群成拱狀且較左側長,由5-7個動基體(kineties)所構成,而左側的纖毛由7-9個動基體組成且較筆直。 具可伸縮口器,其構造明顯且位於腹側,具有ㄧ個大核位於背側接近蟲體的末端,小核成卵圓狀位於大核旁,具有許多消化食泡及2~3個伸縮液泡,其大小約為長33.6-47.6 um (平均40.3 u)寬23.0-44.2 um(平均33.0 um)具大型的核約7.8-13.3 um x 7.8-12.3 um,許多文獻提到其大小變化甚巨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8
|
13387
|
淋巴囊腫病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半淡鹹水及 海水魚皆有感染紀錄(fresh-water, brackish and sea- water)。
學名:
病名:淋巴囊腫病
最早發現者:Lowe 1874
病原摘要: 病毒顆粒為正20 面體大小於130-380nm 之間。 病毒顆粒於外膜具有明顯之fuzzy filaments之結構。
人畜共通:不會
...more
|
19
|
6110
|
廻旋病
1.病原:廻旋病是由 腦碘泡蟲( Myxobolus cerebralis)所引起的,為僅感染鮭鱒魚類的疾病,尤其是虹鱒及殺手鱒(rainbow trout & cutthroat trout)特別敏感。
a.分類: 腦碘泡蟲屬粘液孢子蟲門(Myxozoa),粘液孢子蟲綱
(Myxosporea),雙殼目(Bivalvulida),碘泡蟲科(Myxobolidae),碘泡蟲屬
(Myxobolus)(黃旭田,1994)。碘泡蟲之孢子呈卵形或橢圓形,扁平,前端有2個極囊(polar capsule),每個極囊內含有纏繞成螺旋狀的極絲(polar filaments,直徑50 nm),極囊的開口有一個蓋子蓋住,當受到外界的刺激時,極絲自極囊射出,孢質(sporoplasm)中含有一個嗜碘泡(iodinophil)及二個胚核(amoebula nucleus)。(Grabda, 1991)(參下圖)
b.繁殖:可分為三期:
(a)芽胞性生殖(sporogony):在有性生殖期之後立即發生,由無性生殖所組成,產生大量的生殖芽胞(sporozoites)。
(b)裂體生殖(schizogony):生殖芽胞發展成另一個無性生殖,為無卵核發育merogony)又稱為裂體生殖。
(c)有性生殖(gametogamy or gametogony):裂殖體可變成配子,進行有性生殖,為有性生殖期。
c.生活史: 腦碘泡蟲的生活史非常複雜,需要有二個宿主,一是貧毛類蠕蟲tubifex( Tubifex tubifex),另一個宿主是鮭鱒類魚類:
(a)tubifex蟲:它是蚯蚓的近親,非常小,長度大約只有1/2英吋,居住在湖泊或溪流的底泥中,很廣泛地分佈在全世界。在寄生蟲的生活史當中,其發育成各種型態,其中二個感染的孢子型態稱為粘液孢子(myxospore)及放線孢子(actinospore),即triactinomyxon(TAM),myxospore很小,呈圓形,當感染的魚隻死亡腐敗,myxospore釋出被tubifex蟲攝入,在tubifex蟲的腸內很快地複製,變成另一形式的孢子TAM,TAM從tubifex蟲釋出進入水體,當接觸到具感受性的魚類時,侵入魚體內。
...more
|
20
|
7992
|
鮭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Vibrio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冷水弧菌病(coldwater vibriosis)或Hitra disease
最早發現者:Egidius et al.1981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大小1.2~2.6×0.5μm,具運動性、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oxidase及catalase反應陽性,但不具產生citrate、H 2S、urease、indole、arginine dihydrolase、gelatin、lysine decarboxylase、ornithine decarboxylase、β-galactosidase和voges-proskauer的能力。本菌具嗜鹽性及嗜冷性,在含0~4%(w/v)氯化鈉的條件下可生長,而於含7%(w/v)氯化鈉的條件下無法生長,另可在低於1℃的溫度下生長,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5℃左右,而無法在37℃生長。對vibriostatic agent O/129敏感,但對 novobiocin 不敏感,可在海水中存活超過14個月[3,6]。
人畜共通: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