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969
|
壞死性肝胰腺炎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NHP bacterium (NHPB)
病名(及俗名):壞死性肝胰腺炎、德州蝦池死亡症候群 Texas Pond Mortality Syndrome (TPMS)、 祕魯壞死性肝胰腺炎 Peru necrotizing hepatopancreatitis( PNHP)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Frelier等 (1992)在美國德州太平洋白蝦養殖場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為葛蘭氏陰性染色、多形性、胞內寄生的立克次體樣細菌,分散在於感染的肝胰腺細胞胞質內。本菌主要的型態為桿狀立克次體樣細菌 (0.25 x 0.9 um),偶而以基底端含有八條鞭毛,頂端有一至二條鞭毛的螺旋體(0.25 x 2-3.5 um)出現。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2
|
12034
|
偽單胞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 Pseudomonas fluorescens及 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病名(及俗名): 偽單胞菌敗血症Pseudomonad septicaemia ( P. fluorescens),紅點病(赤點病)red spot disease 或 red pest ( P. anguilliseptica)。
最早發現者:Plehn (1924) 在鯉魚發現P. fluorescens。Wakabayashi (1972)在日本鰻發現P. anguilliseptica。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
3
|
4305
|
種蝦分離之致死病毒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Spawner-isolated mortality virus
病名(及俗名):Spawner-isolated mortality virus disease, SMVD, SM
最早發現者:澳洲Fraser & Owen (1996) 在草蝦發現。Albaladejo 等(1998)在菲律賓草蝦亦有相同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4
|
10395
|
渦蟲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Ichthyophaga sp., Paravortex sp.
病名(及俗名):Tubellarian infection、 黑點病Black Ich、Tang Turbellarian 、Black spot disease、Tang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由多個病原引起。蟲體呈 橢圓形、 皮膚有纖毛、具有兩個眼點。常見的病原Tang tubellarium(又名 Paravortex sp.),其生活史類似海水性白點蟲,寄生魚體6天後(大小由77 μM 變成450 μM),會離開宿主落入池底,進行3-4天增殖,大小變為750 μM;同時仔蟲也在體內孵育,最後成蟲裂開釋出聚感染性的幼蟲。在24.5oC時,完成一次生活史約需10天。另一種扁蟲 Ichthyophaga sp. 也被報導引起本病有關。
...more
|
5
|
29837
|
親水性產氣單胞菌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淡 海水皆會發生
學名: Aeromonas hydrohlila
病名(及俗名):motile Aeromonas spp., red fin disease
最早發現者:Schaperclaus (1930)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Aeromonas hydrophila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因具有極性的單鞭毛,使其具有移動性。此種 細菌的直徑大小為0.3-1.0μm,長度為1.0-3.5μm,不具芽孢及莢膜。理想生長溫度為28℃,但於37℃下亦可生長。於培養基上的生長菌落顏色介於 白色至淡 粉紅色,圓型凸面且邊緣明顯。
人畜共通: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6
|
13202
|
癤瘡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
學名: Aeromonas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Furunculosis, septicemia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Griffin et al. (195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 oxidase 陽性, catalasa陽性, 發酵葡萄糖, 兼性厭氧,
非運動性桿菌, 大小為1.3- 2.0 by 0.8- 1.3 μm (Inglish et al. 1993)。
非人畜共通。
...more
|
7
|
8643
|
細菌性鰓病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Flavobacterium branchiophilum
病名(及俗名):Bacterial gill disease (BGD)
最早發現者:Davis (1926)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桿菌,型態彎曲,長度1μm ~5μm,菌落通常呈橘 黃色,其生化特性oxidase試驗為陰性, phosphatase試驗為陰性而ribonuclease試驗則為陽性。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8
|
7029
|
兩棲類壺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 黴菌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病名(及俗名):Infection with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Chytridiomycosis or cutaneous chytridiomycosis. Amphibian chytrid fungus, frog chytrid fungus, frog chytrid.
最早發現者:Longcore et al. (1999)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該 黴菌菌體外觀為球狀且表面 粗糙之游動孢子囊 (直徑為5-40 μm)並具有1個或數個排出管而排出管開口朝向 皮膚表面,排出具有感染力的孢子。游動孢子囊於生長期會行成”根狀樣”結構(假根)。游動孢子外觀亦為球形且表面 粗糙(直徑為3-5 μm),其前端具一鞭毛,於 淡水中具運動性。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9
|
6506
|
冷水病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
病名(及俗名):Cold water disease;fin rot;peduncle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Borg(194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桿菌, oxidase陽性,catalas陽性,phosohatase陽性,ribonuclease陽性,好氧,直徑大小為1- 5 μm (Leadbetter, 1974;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Bernardet et al., 1996)
...more
|
10
|
26310
|
魚蝨感染症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title="海水">海水
學名:Argulus foliaceus ; Argulus japonicus ; Argulus coregoni
病名(及俗名):魚蝨感染症
最早發現者:
Argulus japonicus Thiele, 1900
Argulus foliaceus (Linnaeus), 1758
Argulus coregoni Thorell, 1865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魚蝨曾在17世紀時歐洲養殖的鱒魚及中國的 鯉魚發生過(Wilson,1902; Kabata,1985)。魚蝨在湖、河口及 海水鮭魚箱網都曾發生過且會造成死亡。在 鯉魚及金魚感染此病症後易繼發 黴菌及 細菌二次性感染,造成經濟上的損失(Shimura,1982a)。另外在1985年Ahne報告魚蝨亦為傳染SVC的媒介。Branchiurans亞綱裡,其蟲體型態為卵圓型,外層為 甲殼覆蓋。有一對 突出複眼,口器及觸角特化成勾型,有多刺的突起的吸盤,其構造是為了適應 寄生蟲生活。為了配偶及產卵,他們會離開宿主長達三個星期,然後在次附著魚的 鰓蓋內側,靠著黏液為生,然後蛻皮,或者是靠穿透 皮膚吸收內在養份為生。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11
|
5638
|
鮑魚凋萎綜合症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立克次氏體
病原環境:海水
學 名:Candidatus Xenohaliotis californiensis
病名(及俗名):鮑魚立克次氏體病(abalone rickettsiosis)
最早發現者:Gardner(1995)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原屬立克次氏體科(Rickettsiaceae),革蘭式陰性、不具運動性、細胞內寄生菌,菌體呈多型態,由桿狀(332x1550nm)或橢圓狀(1405nm,78-1290nm)。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2
|
6617
|
河鯰病毒病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學 名: Ictalurid herpesvirus 1
病名(及俗名):Channel catfish virus disease
最早發現者:發現於1968年 病毒確認於1971年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河鯰 病毒病為一病程迅速且具高度傳染性的 病毒性疾病,發生於養殖的幼年河鯰。
本病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3
|
32025
|
卵圓鞭毛蟲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半鹹水、 海水
學名: Amyloodinium ocellatum
病名(及俗名):卵圓鞭毛蟲感染症(Amyloodiniasis)、絲絨病(Velvet disease)、銹病(Rust disease)、金粉症(Gold rust disease)
最早發現者:Brown, (1931)
OIE狀況:非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卵圓鞭毛蟲 營養體以碟狀構造吸附於宿主,此碟狀構造具有一非常短的柄,且於吸盤的周圍有一圈 絲狀的假根可深入宿主的上皮細胞,ㄧ觸手狀的構造自細胞基底部延伸出,其功能尚未明瞭,細胞質缺乏葉綠粒但具有消化食泡及澱粉顆粒和多種特殊胞器, 營養體呈梨狀或卵圓狀,體長約150~350 um。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14
|
5233
|
心形蟲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Chilodonella hexasticha
病名(及俗名):Chilodonellosis, Chilodonelliasis, Warmwater Chilodonelliasis
最早發現者:(Kiernik, 1909) Kahl, 1931
OIE狀況:非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蟲體呈扁平狀,後緣具缺痕,背側成圓凸狀,腹側則為平坦狀,腹側的纖毛呈兩群,右側的纖毛群成拱狀且較左側長,由5-7個動基體(kineties)所構成,而左側的纖毛由7-9個動基體組成且較筆直。 具可伸縮口器,其構造明顯且位於腹側,具有ㄧ個大核位於背側接近蟲體的末端,小核成卵圓狀位於大核旁,具有許多消化食泡及2~3個伸縮液泡,其大小約為長33.6-47.6 um (平均40.3 u)寬23.0-44.2 um(平均33.0 um)具大型的核約7.8-13.3 um x 7.8-12.3 um,許多文獻提到其大小變化甚巨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5
|
13572
|
淋巴囊腫病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半淡鹹水及 海水魚皆有感染紀錄(fresh-water, brackish and sea- water)。
學名:
病名:淋巴囊腫病
最早發現者:Lowe 1874
病原摘要: 病毒顆粒為正20 面體大小於130-380nm 之間。 病毒顆粒於外膜具有明顯之fuzzy filaments之結構。
人畜共通:不會
...more
|
16
|
29758
|
病毒性神經壞死病
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病毒性神經壞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病毒性腦病及視網膜病(Viral encephalopathy and retinopathy;VER)
最早發現者:Bellance及Gellet de Saint Aurin(198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無封套,直徑約20nm-35nm,呈二十面體結構,內含有兩條正向單股RNA分子,分子量分別為Mr1.17和0.48。於酸性環境中穩定,而60℃下1小時即失去活性。(莊蕙菁,2005)
人畜共通:No
病原分類
2.病原分類
Nodaviridae科, betanodavirus屬,海水魚神經壞死病毒分離株比對外鞘蛋白質基因序列 ( T4 ),可分成 ( SJ ) NNV、( TP ) NNV、( BF ) NNV、( RG ) NNV四種基因型,用交叉中和反應檢測四種NNV基因型之間的血清類源關係,分成三種血清型:SJNNV為一型,TPNNV為一型,BFNNV和RGNNV 則歸在一型,然而BFNNV的宿主皆為冷水魚,而RGNNV的宿主皆為溫水魚。台灣目前所有的分離株皆屬於RGNNV基因型。(中華民國水產種苗協會,2006)
別名:
命名沿革:1992年日本條紋鰺中發現類VNN病例,命名為條紋鰺神經壞死病毒(striped jack nervous necrosis virus,SJNNV),魚類因病毒感染不同魚種而有不同的疾病名稱,如歐洲養殖鮃魚的腦炎(encephalo-myelitis)、法國海鱸和挪威大西洋比目魚的病毒性腦病及視網膜病變(Viral encephalopathy and retinopathy;VER)及法國海鱸的魚類腦炎(fish encephalotis)。
疾病特性
感染路徑:本病除可藉由種魚垂直感染及病魚水平傳染外,亦可藉由食入帶原病毒之生物餌料及養殖池所使用的網具和桶子而相互感染。(Skliris GP,1998)
...more
|
17
|
15073
|
|
18
|
56760
|
白點病
1.病原概述
2.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半鹹水、 淡水
學名:白點病病毒(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病名(及俗名):白斑症候群、白點病
最早發現者:Bonami et al.,1995
OIE狀況:表列( listed)
病原摘要:
白點病是由白點病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所引起,根據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axonomy of viruses;ICTV ) WSSV 屬於 nimaviridae 病毒科、 Whispovirus 病毒屬[10],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病毒顆粒具有封套呈長桿狀,最寬部分為 70~150 nm,長度則為 250~380 nm,部分病毒顆粒的一端劇具有尾狀突起。病毒的核蛋白鞘直徑為 58~67 nm,長度則為 330~350 nm,其表面可見核蛋白鞘組成之次單位形成的特殊橫紋構造,與病毒之縱軸成垂直 [12,14]。
人畜共通:不會
3.病原分類
白點病毒 (white spot baculovirus ; WSBV) 屬於動物病毒中的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 之桿狀病毒屬 (Baculovirus) 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3]。
命名沿革:由於發病之病蝦, 甲殼明顯佈滿白色的斑點,因此台灣學者將此病症命名為白點症病毒 [5,12]。白點症病毒早期又稱為:白點症桿狀病毒 ( baculovirus associated with white spot syndrome / white spot ( associated ) baculovirus;WSBV ) [6,9,12]、白斑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13] 或第三非包容體性草蝦桿狀病毒 ( the third non-occluded baculovirus reported for Penaeus monodon;PmNOBIII )[12]。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
白點病病毒是一種系統性病原,其標的細胞遍佈蝦體全身器官,主要攻擊源自中胚層及外胚層的組織細胞,侵害之組織器官包括表皮、皮下組織、造血組織、類淋巴器官、 鰓、 胃、中腸之結締組織、 心臟、 肌肉、神經膠原細胞、 肝胰腺、綠腺及複眼等組織或器官皆有細胞核肥大,且核內構造消失,以及染色呈均質化之嗜鹼性包涵體出現,此外雌蝦之卵泡細胞及卵原細胞亦會遭受此病毒感染,因此親代所攜帶之病毒可能會經由垂直感染給子代 [5,12]。
白點症病毒具有水平及垂直兩種傳播途徑,垂直傳播途徑主要由病毒以附卵或經卵方式而傳染至子代;水平傳染途徑主要由養殖蝦與池水、水中其它多種帶原生物、病蝦等接觸而傳染 [8]。水平傳播甚至可藉由水流、帶原的池中生物、鳥類攜帶患病的病蝦或沾染發病池池水、發病池的水車所揚起的池水飛沫而藉著風力散佈至鄰近的養殖池 [5]。
...more
|
19
|
9443
|
白鱘虹彩病毒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White sturgeon iridovirus
病名(及俗名):白鱘虹彩病毒症
最早發現者:Smail and Munro(1989)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虹彩病毒的感染,依照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 ICTV) 在2004年的分類下,可分成5個屬,分別是:1. 虹彩病毒屬 ( Iridovirus):主要感染無脊椎之昆蟲,代表株為Chilo iridescent virus。2. 綠虹彩病毒屬 ( Chloriridovirus):主要寄主為蚊蟲類,代表株為Mosquito iridescent virus。3. 蛙病毒屬 ( Ranavirus):主要寄主為兩棲類,代表株為frog virus 3。4. 淋巴囊腫病毒屬 ( Lymphocystisvirus):主要感染魚類,造成淋巴囊腫及皮膚結節,代表株為Lymphocystic disease virus flounder isolate。5. Megalocytivirus:主要感染魚類,代表株為 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ISKNV);Grouper iridovirus of Taiwan (TGIV);Red seabream iridovirus (RSIV)。WSIV暫時性的被分類於 Megalocytivirus中,缺乏更充分的證據進行更精確的分類。
本病毒呈對稱正二十面體,直徑262-290nm,內殼直徑為184nm,內外殼都具有封套,內含線型雙股DNA(linear dsDNA),病毒顆粒於細胞質內合成,基因大小為170-200kb。病毒只能於10-20℃下, 白鱘細胞株中生長。
WSIVD與淋巴囊腫病(LDV)皆為局限性組織疾病,但仍有不同特性,故須作區分。
人畜共通:No
...more
|
20
|
8172
|
腸紅嘴病
病因: Yersinia ruckeri。
症狀:遲鈍、厭食,嘴部、 口腔、峽部及鰭基部皮下、 鰓絲出血、 腹部擴張、 腹水。眼球 突出、眼窩及虹膜 出血、眼球破裂。體色變暗、獨游、活動力下降。
魚種:虹鱒 ( Oncorhynchus mykiss)、大西洋鮭魚 ( Atlantic salmon)、太平洋鮭魚 (Pacific salmon) 及非 鮭科魚類,如銀側美洲鱥 (Emerald shiner, Notropis atherinoides)、鰷魚 (fathead minnows, Pimephales promelas),金魚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白鱒 (whitefish, Coregonus spp.),比目魚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鱸魚鱸魚 (seabass, Dicentrarchus labrax) 及鯛魚 (seabream, Sparus auratus)。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