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873
|
梨形四膜蟲症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Tetrahymena corlissi、Tet. pyriformis、Tet. faurei、Tet. rostrata
病名(及俗名):Tetrahymena infection、TET disease、Gupp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橢圓梨形小纖毛蟲(30-60 x 50-100 μm),放射狀、對稱的體形,表面佈滿20-30排的纖毛縱列(Kinety)。 口腔內具有特殊的纖毛口器(oral ciliary apparatus), 口腔右側具有側口膜(paraoral membrane),三個連續排列的膜則位於左側。 口腔的底部為進食開口處(cytostome)。 口腔的後緣有一至三排纖毛縱列。繁殖採用二分裂法;但有些會產生生殖囊泡,內含二至八個幼蟲(tomite)。大部分對魚而言是機緣性寄生;少部分則為絕對寄生,引起魚類致死的寄生蟲。
...more
|
2
|
39881
|
愛德華氏病 (鰻魚肝腎病)
病因: Edwardsiella tarda
症狀:迴旋態游動而死亡,並可見魚隻張口, 鰓蓋怒開、貧血。 皮膚病灶、鰓部蒼白、 眼睛腫大、黏液過度分泌, 鱗片糜爛及 潰瘍。肛門 腫脹及 出血。在甚 急性病例,常見魚體腹側 皮膚充血Meyer and Bullock 1973; Padros et al 2006)。輕微的病例中,僅見魚體後側部 皮膚有小病灶,約3–5 mm寬。隨這病程進展, 軀幹肌肉開始有膿瘍灶的發生,之後 膿瘍灶會快速變大,產生大型空腔並充滿氣體。病灶處常有色素的流失(Sahoo et al 1998)。切開這些 膿瘍灶,會有腐臭味。隨後魚體的後半身會失去控之能力。
魚種:幾乎所有 淡水及 海水魚均會感染。
...more
|
3
|
37718
|
淡水性白點虫病
病原型別:原虫(protozoa)
病原環境: 淡水(freshwater)
學名: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病名(及俗名):Ichthyophthiriasis, white spot disease
最早發現者:Kabate et al.(1985)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成虫為球形或卵 圓形,大小為0.3~0.8×0.35~0.5cm,虫體表有分佈均勻的纖毛,胞口近於前端腹面,呈約6字形,虫體內具有1馬蹄形狀大核及1個球狀小核,胞質外層具有許多小伸縮泡和食物泡。幼虫呈卵形或橢 圓形,前端尖、後端圓,前端具有1個乳突狀鑽孔器,全身被有等長之纖毛、後端有1根粗而長的尾毛,大核呈卵形或橢 圓形、小核呈球形狀,一般在虫體前半部。
人畜共通:No
...more
|
4
|
40787
|
單殖類吸虫感染症
病原:吸蟲(Trematoda)
病原環境: 海水、半淡鹼水及 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單殖類吸虫(monogeneans)有有數千種類主要感染養殖及野生 海水及 淡水魚體之 鰓部、 皮膚及各鰭部,有些品種可寄生兩棲龜類之 口腔與膀胱,有極少數種屬則寄生於 魚類胃腸及 體腔,如寄生於慈鯛 魚類Etroplus suratensis 胃中的腸環虫( Enterogyrus spp.)或寄生於義大利菱 鯛科Caproidae 魚類胃中的副雙絞穴虫( Paradiplectanotrema spp.)。另有一種單殖類感染頭足類(cephalopods, 軟體動物),另有一品種( Oculotrema hippopotami)感染河馬(hippopotamus) 眼睛;同樣有少數屬種寄生於 淡水魚虱上的後環指虫( Metagrodactylus spp.);故其學名無法統一描述,以下將重要常見 海水及 淡水單殖類吸虫陳述於後。
病名(及俗名):單殖類吸虫感染症(momgeneans infestation)
最早發現者:人類所發現第一種單殖吸虫是Muller在1770於丹麥 Hippoglossus vulgaris魚體上發現,當時以為是一種水蛭,並命名為 Hirudo hippoglossi ;直到1818年,才由Blainville訂正,命名為內吸虫( Entobdella hippogossi)。
OIE狀況:有一種單殖類 大西洋鮭魚<三代虫( Gyrodactylus salaris.)
...more
|
5
|
32510
|
複殖類感染症
病原型別:吸蟲綱複殖吸蟲(digenean)
病原環境: 海水、半淡鹼水及 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複殖吸虫種類繁多,約有140餘科1,400多屬,萬種以上,佔吸蟲綱的大部份。本章元只能擇其重要性,並造成人畜共通的病原,作為介紹。
...more
|
6
|
15245
|
疥癬症/外寄生蟲感染
蟎及壁虱等吸血節肢動物。蛇蟎或稱蛇虱(Snake mite; Ophionyssus natricis)為 爬蟲類最常見之蟎類。還有另外250種 蟎類可寄生於爬蟲動物。恙蟎(Trombiculid mite)之幼體期可感染爬蟲。另外總共有7個屬的壁虱可以感染爬蟲動物,硬蜱和 軟蜱皆可在蛇、蜥蜴和龜身上發現。其中 Ixodes, Hyalomma, Haemaphysallis, Amblyomma和 Aponomma屬的硬蜱曾在多種 爬蟲類被報告過。 Argasidae和Ornithodoros屬之 軟蜱可感染蛇、蜥蜴和龜。
...more
|
7
|
7840
|
沙門氏菌症
病因: S . enterica與S. bongori的許多亞種型都可以在兩爬類分離到, 近年來S. enterica 的亞種被定義, 其中S. arizonae及S. diarizonae亞種型各分別有94及321種血清型與兩爬類最為相關。
症狀: 沙門氏菌在許多 爬蟲類屬於常在菌,從沒有臨床症狀到突然死亡都可能,包括 輸卵管炎、 皮膚炎、骨隨炎、敗血症、 肉芽腫病變等。沙門氏菌在兩爬類造成的腸道疾病並不明確,但沙門氏菌似乎不能侵入健康個體的腸道障壁。在蜥蜴及蛇的沙門氏菌感染性 皮膚炎可見滲出液、痂皮及 水泡等臨床症狀。在烏龜的臨床症狀可能包括 消瘦,腹甲的麟甲 增生剝落, 甲殼退色等。
...more
|
8
|
7580
|
燙傷
病因:與飼養環境中熱源如燈泡或加熱石的距離太近、接觸過久,或因熱源 溫度過高而造成 燙傷。
症狀:會導致 皮膚淺層至深層的傷害。
...more
|
9
|
422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