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504
|
線蟲感染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可參考Anderson’s system (Anderson RC, 2000)
病名(及俗名):主要依感染種類及部位命名
最早發現者:歐洲淡水魚線蟲參考(Avdeev et al, 1987; Moravec 1994);北美參考( Hoffman, 1999);新熱帶區 (Moravec, 199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雌雄異體,大多數為卵生,少數為胎生。仔蟲須先被中間宿主(甲殼類)吞食,中間宿主再被魚類#(B01)#吞食才能完成寄生。若魚類為終宿主則在此完成生活史。若魚類僅為中間宿主,則僅被包被在魚體,必須再被其終宿主(鳥類、人類或另一種魚類)吞食才能完成生活史。所有魚種均會感染;宿主主要依線蟲的終宿主及中間宿主而定。具有特定宿主的線蟲(例如 Skrjabillanid genera)通常僅能感染某棲息地的魚種;具有廣泛宿主的線蟲(例如 Capillaria sp.)則可感染世界上許多地區的魚種。
人畜共通:有些寄生蟲,例如海獸胃線蟲( Anisakis)及Pseudo -terranova仔蟲會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2
|
34032
|
水黴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黴菌
病原環境:淡水及淡鹹水
學名: Achlya屬 及 Saprolegnia屬
病名(及俗名):Typical water mold infection,Saprolegniosis,Oomycete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Tiffeney (1939) 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水黴菌是目前淡水及淡鹹水魚最常見的黴菌病原。主要病原來自卵菌綱(Class Oomycetes)、水黴菌目 ( Saprolegniales)、水黴菌科( Saprolegniaceae)下的綿黴菌屬( Achlya)及水黴菌屬( Saprolegnia)兩屬。水黴主要是一種利用腐敗有機質為食物的機緣性腐生病原。最常分離到的水黴菌為: Saprolegnia parasitica及 S. diclina。
...more
|
3
|
13325
|
鰻魚凹凸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淡鹹水及鹹水
學名: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Beko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Hoshina(1951).在日本鰻發現本症。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本孢子為長卵圓形,後部有個佔全長2/3長度的空泡。孢子大小為2.4 um x 7.8 um。
病原分類:
微孢子門 (Microspora)、微孢子目(Microsporida)、Pansporoblastina亞目、Pleistophora屬、anguillarum種。
別名:Plistophora anguillarum ,Heterosporis anguillarum
命名沿革:最早命名為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1959),後來Lom等(2000)依據超顯微結構建議改歸類於另一屬Heterosporis。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宿主)
目前證實水平感染,主要感染日本鰻。人工感染,其感受性依次為鱸鰻(Anguilla mormorata)、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本症主要感染橫紋肌。體液免疫方面,感染凹凸病原蟲後之日本鰻線在第 6週才有較明顯的抗體陽性
...more
|
4
|
34720
|
氨中毒
1.病因:Ammonia污染水路、池水及湖泊,可能經由有機及無機二種來源,有機的途徑包括:公眾的污水系統、局部及大規模的農業污染,水中 硝酸鹽及 亞硝酸鹽等的生物化學還原作用;而無機的途徑則包含:氣體工廠及植物煉碳廠及發電廠等之工業廢水。
在水中ammonia是以未解離氨(NH3)及解離氨(NH4+)兩種形式存在,其比例與 水溫及 PH值有很大的關聯,其毒性的作用因NH3非常容易通過組織的障壁,所以對魚的毒性很高,又氨對 腦有特別的親和性
...more
|
5
|
34497
|
亞硝酸中毒
亞硝酸通常伴隨著 硝酸及氨氮存在於水的表面,不過他們的濃度一般都很低,因為他們極不穩定,很容易氧化還原,最後分解為有機氮化合物,所以在水面及土壤中幾乎没有 亞硝酸,會造成污染,大多由於農場使用含氮的肥料或糞肥,沖刷到水體所致。(Svobodová, 1991)
另外在 淡水養殖場,亞硝酸中毒很容易發生在新建立的養殖系統,稱為新池症候群(New Tank Symdrome),因為新的養殖池中硝化細菌(Nitrobacter)尚未建立,養殖密度過高或過飼
...more
|
6
|
16381
|
魚類大量死亡
魚類大量死亡的定義為:「在野生魚類或養殖魚類,突然及非預警地發生大量死亡」稱之。通常這些事件會引起民眾的關心及媒體的注意,是由於大眾就認知上,認為是水污染所造成的,但事實上有許多不同的原因會引起魚類大量死亡,而且有極大的比例屬於自然事件。
常發生魚類大量死亡的魚種將近60種,包括軟體動物及甲殼類動物,其中最常發生的種類有鯡魚、鰻魚、 鯉魚及鱒魚,在 淡水及入海口的區域都會發生,好發於夏天,主要是因為夏天的 水溫高、 溶氧低的緣故。在澳洲新南威爾斯,過去
...more
|
7
|
6220
|
櫻鱒病毒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病名(及俗名): 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disease, OMVD, OMV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Kimura 等(1981)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一般稱為 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OMV),目前暫定於 Herpesviridae科。本病毒為具有封套、20面體、大小120-200 nm、 dsDNA病毒。本病毒抗原性與出現在美國西岸的herpesvirus of Salmonidae type 1(SalHV-1)不同。暫定為 Salmonid herpesvirus 2; SalHV-2。
人畜共通:否
...more
|
8
|
11608
|
魚類立克次體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及海水
學名: 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病名(及俗名):Salmonid rickettsial septicemia (SRS), Coho salmon syndrome
最早發現者: Bravo等(1989).在智利發現本症,Fryer 等(1990, 1992)分離及正式命名。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革蘭氏陰性、營養需求高、絕對魚類細胞質內生長的細菌。親緣關係上,它與Coxiella 及 Francisella 有些微親緣關係。.
命名沿革:最早由Fryer 等(1992) 命名 。
...more
|
9
|
11408
|
偽單胞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 Pseudomonas fluorescens及 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病名(及俗名): 偽單胞菌敗血症Pseudomonad septicaemia ( P. fluorescens),紅點病(赤點病)red spot disease 或 red pest ( P. anguilliseptica)。
最早發現者:Plehn (1924) 在鯉魚發現P. fluorescens。Wakabayashi (1972)在日本鰻發現P. anguilliseptica。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
10
|
22519
|
嘉魶虹彩病毒病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學名:Red sea bream iridovirus (RSIV)
病名(及俗名):RSIV
最早發現者: Inouye 等(1992)發現RSIV。 He等(2001)發現ISKNV。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Red sea bream iridoviral disease)由兩個病原引起:嘉魶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virus及傳染性脾臟與腎臟壞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 ISKNV)。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
11
|
4055
|
種蝦分離之致死病毒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Spawner-isolated mortality virus
病名(及俗名):Spawner-isolated mortality virus disease, SMVD, SM
最早發現者:澳洲Fraser & Owen (1996) 在草蝦發現。Albaladejo 等(1998)在菲律賓草蝦亦有相同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2
|
12429
|
鯉魚春季毒血症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病名(及俗名):SVC, Rhabdovirus carpio
最早發現者:Fijan et al. (1971)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暫時分類於棒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疱病毒屬(Vesiculovirus)。由單鏈、負股核醣核酸組成。基因組包含11019個核苷酸,可轉譯出5個結構蛋白質:核蛋白(nucleoprotein, N)、磷蛋白(phosphoprotein, P)、基質蛋白(matrix protein, M)、醣蛋白(glycoprotein, G)及核醣核酸相關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L)。 五個結構蛋白質在基因組上排列順序為3’-N-P-M-G-L- 5’。
P及N蛋白與病毒的基因組相接合,與病毒的轉錄及複製有關
G蛋白在病毒表面形成三聚體包膜突起,與細胞上的接受體結合可引起胞吞作用。G蛋白同時具有可引起魚類中和抗體的抗原決定位 。L蛋白為核醣核酸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與複製有關 。
魚類棒狀病毒(piscine rhabdovirus)分為四個基因型。第一基因型(SVCV)、第二基因型(grass carp rhabdovirus)、第三基因型(pike fry rhabdovirus) 及第四基因型(tench rhabdovirus)。 第一基因型 (SVCV) 又細分為四個基因亞型:Ia基因型病毒(亞洲)、Ib及Ic基因型病毒(摩爾達維亞Moldova,烏克蘭及蘇俄),Id基因型病毒(英國,前蘇聯) 。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3
|
13482
|
梨形四膜蟲症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Tetrahymena corlissi、Tet. pyriformis、Tet. faurei、Tet. rostrata
病名(及俗名):Tetrahymena infection、TET disease、Gupp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橢圓梨形小纖毛蟲(30-60 x 50-100 μm),放射狀、對稱的體形,表面佈滿20-30排的纖毛縱列(Kinety)。 口腔內具有特殊的纖毛口器(oral ciliary apparatus), 口腔右側具有側口膜(paraoral membrane),三個連續排列的膜則位於左側。 口腔的底部為進食開口處(cytostome)。 口腔的後緣有一至三排纖毛縱列。繁殖採用二分裂法;但有些會產生生殖囊泡,內含二至八個幼蟲(tomite)。大部分對魚而言是機緣性寄生;少部分則為絕對寄生,引起魚類致死的寄生蟲。
...more
|
14
|
18327
|
車輪蟲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及 海水
學名: Trichodina spp., Trichodinella spp.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車輪蟲科(Trichodinidae)內分七屬:Trichodina,Hemitrichodina,Vachomia,Paratrichodina,Tripartiella,Trichodinella,Dipartiella。型態大致相似,引起的病都叫做「車輪蟲症」。外表像一車輪,中央具有車軸。以週緣的纖毛運動。一般而言,大於90 um,寄生 皮膚者,有較多的寄生宿主;小於30 um寄生 鰓者,寄生較少的魚種。病原若離開魚體約可存活1到2天。
...more
|
15
|
7100
|
錐蟲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及 海水
學名: Trypanosoma. carassii (又名Try. danliewski),Try. murmanense
病名(及俗名):Trypanosomes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具一條鞭毛的魚類住血原蟲。常見的有2種,Try. carassii (Try. danliewski)感染淡水魚,包括 金魚、 鯉魚、丁鱖tench、 鰻魚、大眼鱖 ( Saccobranchus fossilis)。 Trp. Murmanense感染 海水魚,包括鱈魚、比目魚、 鰻魚等13種。
...more
|
16
|
10261
|
白尾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及 淡鹹水
學名:Baculovirus penaei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 (MrNV).
病名(及俗名): WTD, White muscle disease (WMD)
最早發現者:最早Arcier等 (1999)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MrNV為二十面體、無封套 RNA 病毒,大小為26–27 nm 。 病毒在組織中的結締組織細胞核內增殖。基因組由兩段RNA組成,capsid protein為43 KDa。XSV是一個衛星病毒,大小為14–16 nm, 常伴隨 MrNV出現;基因組由一段RNA組成,capsid protein為17 KDa。發病蝦常可同時發現這兩種病毒,暗示與本病有關,但真正角色尚未明瞭。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7
|
25747
|
親水性產氣單胞菌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淡 海水皆會發生
學名: Aeromonas hydrohlila
病名(及俗名):motile Aeromonas spp., red fin disease
最早發現者:Schaperclaus (1930)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Aeromonas hydrophila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因具有極性的單鞭毛,使其具有移動性。此種 細菌的直徑大小為0.3-1.0μm,長度為1.0-3.5μm,不具芽孢及莢膜。理想生長溫度為28℃,但於37℃下亦可生長。於培養基上的生長菌落顏色介於 白色至淡 粉紅色,圓型凸面且邊緣明顯。
人畜共通: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8
|
6611
|
兩棲類壺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 黴菌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病名(及俗名):Infection with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Chytridiomycosis or cutaneous chytridiomycosis. Amphibian chytrid fungus, frog chytrid fungus, frog chytrid.
最早發現者:Longcore et al. (1999)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該 黴菌菌體外觀為球狀且表面 粗糙之游動孢子囊 (直徑為5-40 μm)並具有1個或數個排出管而排出管開口朝向 皮膚表面,排出具有感染力的孢子。游動孢子囊於生長期會行成”根狀樣”結構(假根)。游動孢子外觀亦為球形且表面 粗糙(直徑為3-5 μm),其前端具一鞭毛,於 淡水中具運動性。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9
|
6076
|
冷水病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
病名(及俗名):Cold water disease;fin rot;peduncle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Borg(194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桿菌, oxidase陽性,catalas陽性,phosohatase陽性,ribonuclease陽性,好氧,直徑大小為1- 5 μm (Leadbetter, 1974;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Bernardet et al., 1996)
...more
|
20
|
24432
|
魚蝨感染症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title="海水">海水
學名:Argulus foliaceus ; Argulus japonicus ; Argulus coregoni
病名(及俗名):魚蝨感染症
最早發現者:
Argulus japonicus Thiele, 1900
Argulus foliaceus (Linnaeus), 1758
Argulus coregoni Thorell, 1865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魚蝨曾在17世紀時歐洲養殖的鱒魚及中國的 鯉魚發生過(Wilson,1902; Kabata,1985)。魚蝨在湖、河口及 海水鮭魚箱網都曾發生過且會造成死亡。在 鯉魚及金魚感染此病症後易繼發 黴菌及 細菌二次性感染,造成經濟上的損失(Shimura,1982a)。另外在1985年Ahne報告魚蝨亦為傳染SVC的媒介。Branchiurans亞綱裡,其蟲體型態為卵圓型,外層為 甲殼覆蓋。有一對 突出複眼,口器及觸角特化成勾型,有多刺的突起的吸盤,其構造是為了適應 寄生蟲生活。為了配偶及產卵,他們會離開宿主長達三個星期,然後在次附著魚的 鰓蓋內側,靠著黏液為生,然後蛻皮,或者是靠穿透 皮膚吸收內在養份為生。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