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透明度 分類目錄有
清澈 (2)
混濁 (3)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臨床症狀 展開

病灶部位 展開

病灶分佈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程度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水質
>
透明度
共有:9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39344
氨中毒
1.病因:Ammonia污染水路、池水及湖泊,可能經由有機及無機二種來源,有機的途徑包括:公眾的污水系統、局部及大規模的農業污染,水中 硝酸鹽及 亞硝酸鹽等的生物化學還原作用;而無機的途徑則包含:氣體工廠及植物煉碳廠及發電廠等之工業廢水。 在水中ammonia是以未解離氨(NH3)及解離氨(NH4+)兩種形式存在,其比例與水溫PH值有很大的關聯,其毒性的作用因NH3非常容易通過組織的障壁,所以對魚的毒性很高,又氨對有特別的親和性 ...more
2 38226
亞硝酸中毒
亞硝酸通常伴隨著硝酸及氨氮存在於水的表面,不過他們的濃度一般都很低,因為他們極不穩定,很容易氧化還原,最後分解為有機氮化合物,所以在水面及土壤中幾乎没有亞硝酸,會造成污染,大多由於農場使用含氮的肥料或糞肥,沖刷到水體所致。(Svobodová, 1991) 另外在淡水養殖場,亞硝酸中毒很容易發生在新建立的養殖系統,稱為新池症候群(New Tank Symdrome),因為新的養殖池中硝化細菌(Nitrobacter)尚未建立,養殖密度過高或過飼 ...more
3 19347
硫化氫中毒
硫化氫為具臭味的強毒性氣體,在自然的情況下,底泥的有機物質或被有機污染的水體中之蛋白質,經過厭氧性細菌分解產生硫化氫(H2S),硫化氫在水中會解離成HS-及S2-,其毒性依序為H2S> HS->S2-,當水中的PH值增加時,硫化氫的毒性會降低,因為未解離的強毒性的H2S變成毒性較低的HS-離子,在PH9時幾乎99%之硫化物以HS-的形式存在,PH7時HS-與H2S以1:1的比例存在,但在PH5則幾乎99%為H2S。(謝介士,1994) 硫化氫對魚類有很強的毒性,不同的魚種,其致死濃度範圍從0.4 mg/L(鮭鱒類)到4mg/L(歐洲鯽魚、丁鱖及鰻魚)不等(Svobodová, 1991)。已有許多文獻報告,研究硫化氫對不同魚種的毒性作用。當藍鰓太陽魚曝露在0.04 mg/L 的H2S下,其游泳的耐受力降低;即使H2S的濃度在非常低的情況下,亦會傷害魚卵 ...more
4 13694
二氧化碳中毒
水中二氧化碳的來源包括:於大氣自行擴散入水中、地下水的湧溶、有機物分解及微生物呼吸所排出的廢氣;而有機物的分解,可能是大多數池塘獲得CO2的主要來源。而CO2的散逸,在於植物行光合作用,產生碳酸鹽沉積,或再擴散進入大氣中及加入其他化學反應。(黃旭田,1994) 二氧化碳比氧氣更容易溶於水,它是以分子的狀態溶在水裏,只有10 %會形成碳酸H2CO3,這兩種形式稱為游離的CO2(free CO2),另外以離子形態存在的稱為固定的CO2(fixed CO2),即碳酸氫根離子及碳酸根離子(HCO3- and CO32-),他們是水之中和能力很重要的因子。CO2在流水表面的量很少超過20-30 mg/L,但在靜止不動的水面,CO2的量會形成分層,因為浮游生物行光合作用的吸收,使上層游離的CO2比下層少,表層的CO2全部被光合作用消秏掉,如此一來水中的PH值會增加到8.3以上,通常地面下層的水每公升含有數十毫克游離CO2。 CO2對魚的作用不是直接的就是間接的,間接的作用是影響水的PH值,而當游離的CO2過多或缺乏時,直接有害的影響就發生了 ...more
5 12853
毒藻;紅潮
水中有毒藻類過度繁殖造成其他的水中生物危害,一般稱為「紅潮」係泛指由單細胞浮游藻類過度生長引起一種水生現象,是一個通常用辭,可發生在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海洋、近海沿岸、海灣、淡水及湖泊,其造成因素之一與人類活動,氮磷營養原之升高的污染有關,故河川滙入處之河口湖岸等也皆可發生,地球氣候變化水溫升高之聖嬰現象也會影響。科學家較喜歡用的名詞是藻華Algal bloom。 藻華形成時顏色並不都是紅色,依藻相和生長的密度,顏色從無大變化到綠色 、棕色,也可能粉紅色到紫色,有時呈暗濁。魚場之魚群不特定的會報告死亡疫情,藻類生長密度甚高時,對岸邊活動人類也會經由空氣吹散而致身體不適,游泳是安全的但可能會有皮膚、黏膜的刺激。對水生動物之危害報告較一般性,1994在南非發生的赤潮導致數仟噸所有魚種及甲殼類的死亡,1987有研究學者報告座頭鯨等海洋哺乳動物因赤潮而大量死亡,日本瀨戶內海也曾有相似的漁業災情。因此研究人員較常用稱「Harmful algal bloom, HAB.」。 ...more
6 40788
單殖類吸虫感染症
病原:吸蟲(Trematoda)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單殖類吸虫(monogeneans)有有數千種類主要感染養殖及野生海水淡水魚體之部、皮膚及各鰭部,有些品種可寄生兩棲龜類之口腔與膀胱,有極少數種屬則寄生於魚類腸及體腔,如寄生於慈鯛魚類Etroplus suratensis 中的腸環虫(Enterogyrus spp.)或寄生於義大利菱鯛科Caproidae魚類中的副雙絞穴虫(Paradiplectanotrema spp.)。另有一種單殖類感染頭足類(cephalopods,體動物),另有一品種(Oculotrema hippopotami)感染河馬(hippopotamus)眼睛;同樣有少數屬種寄生於淡水魚虱上的後環指虫(Metagrodactylus spp.);故其學名無法統一描述,以下將重要常見海水淡水單殖類吸虫陳述於後。 病名(及俗名):單殖類吸虫感染症(momgeneans infestation) 最早發現者:人類所發現第一種單殖吸虫是Muller在1770於丹麥Hippoglossus vulgaris魚體上發現,當時以為是一種水蛭,並命名為Hirudo hippoglossi ;直到1818年,才由Blainville訂正,命名為內吸虫(Entobdella hippogossi)。 OIE狀況:有一種單殖類大西洋鮭魚<三代虫(Gyrodactylus salaris....more
7 32511
複殖類感染症
病原型別:吸蟲綱複殖吸蟲(digenean)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複殖吸虫種類繁多,約有140餘科1,400多屬,萬種以上,佔吸蟲綱的大部份。本章元只能擇其重要性,並造成人畜共通的病原,作為介紹。 ...more
8 4161
蛇副黏液病毒
病因:Ophidian paramyxovirus (OPMV) family paramyxoviridae. 症狀:副黏液病毒感染沒有病源特有的臨床症狀,此疾病主要影響呼吸系統,但出現的症狀變化相當大,因此在臨床上診斷相當困難。 ...more
9 5250
蛇的眼科疾病
蛇的角膜有一層由上下眼瞼融合而成的透明保護膜,其視網膜雖具有錐狀細胞(cone)與桿狀細胞(rod),但缺乏中央小窩(fovea)的構造。 蛇具有相當發達的哈氏腺(Harderian gland),其分泌物除可提供潤滑的功能外,也會流入費洛蒙鼻嗅器(Vomeronasal organ)。 眼睛後房的檢查相當困難,主要是因為虹膜的肌肉為橫紋肌且部分可受隨意自主控制,因此副交感神經阻斷劑(parasympatholytics)如:atropine與擬交感神經藥(sympathomimetics)如:phenylephrine皆無效果;也由於其角膜有一層由上下眼瞼融合而成的透明保護膜,此保護膜也會阻礙非副交感神經阻斷性散瞳劑(non-parasympatholytic mydriatics)如:vecuronium吸收。詳細的眼科檢查建議在暗室中或全身麻醉下進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