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局部性 相關疾病資料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臨床症狀 展開

病灶部位 展開

病灶大小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程度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生理狀態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病灶分佈
>
局部性
共有:16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35000
水黴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黴菌 病原環境:淡水及淡鹹水 學名:Achlya屬 及Saprolegnia屬 病名(及俗名):Typical water mold infection,Saprolegniosis,Oomycete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Tiffeney (1939) 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水黴菌是目前淡水及淡鹹水魚最常見的黴菌病原。主要病原來自卵菌綱(Class Oomycetes)、水黴菌目 (Saprolegniales)、水黴菌科(Saprolegniaceae)下的綿黴菌屬(Achlya)及水黴菌屬(Saprolegnia)兩屬。水黴主要是一種利用腐敗有機質為食物的機緣性腐生病原。最常分離到的水黴菌為:Saprolegnia parasiticaS. diclina...more
2 14096
鰻魚凹凸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淡鹹水及鹹水 學名: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Beko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Hoshina(1951).在日本鰻發現本症。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本孢子為長卵圓形,後部有個佔全長2/3長度的空泡。孢子大小為2.4 um x 7.8 um。 病原分類: 微孢子門 (Microspora)、微孢子目(Microsporida)、Pansporoblastina亞目、Pleistophora屬、anguillarum種。 別名:Plistophora anguillarum ,Heterosporis anguillarum 命名沿革:最早命名為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1959),後來Lom等(2000)依據超顯微結構建議改歸類於另一屬Heterosporis。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宿主) 目前證實水平感染,主要感染日本鰻。人工感染,其感受性依次為鱸鰻(Anguilla mormorata)、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本症主要感染橫紋肌。體液免疫方面,感染凹凸病原蟲後之日本鰻線在第 6週才有較明顯的抗體陽性 ...more
3 12342
魚類立克次體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及海水 學名: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病名(及俗名):Salmonid rickettsial septicemia (SRS), Coho salmon syndrome 最早發現者: Bravo等(1989).在智利發現本症,Fryer 等(1990, 1992)分離及正式命名。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革蘭氏陰性、營養需求高、絕對魚類細胞質內生長的細菌。親緣關係上,它與Coxiella 及 Francisella 有些微親緣關係。. 命名沿革:最早由Fryer 等(1992) 命名 。 ...more
4 10586
殼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Chitinolytic bacterial disease, Epizootic shell disease. 最早發現者:Malloy等(1978) 在龍蝦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基丁質溶解革蘭氏陰性細菌及偽單孢菌(Pseudomonas), 弧菌(Vibrio) 及產黃桿菌科 (Flavobacteriaceae)的細菌均被分離過。 人畜共通:否 2.病原分類 Pseudomonadaceae, Vibrionaceae, Flavobacteriaceae科, Cytophaga-, FlavobacterAlpha proteobacteria groups;Oceanobacillus,Staphylococcus屬.。 ...more
5 15135
梨形四膜蟲症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 Tetrahymena corlissi、Tet. pyriformis、Tet. faurei、Tet. rostrata 病名(及俗名):Tetrahymena infection、TET disease、Gupp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橢圓梨形小纖毛蟲(30-60 x 50-100 μm),放射狀、對稱的體形,表面佈滿20-30排的纖毛縱列(Kinety)。 口腔內具有特殊的纖毛口器(oral ciliary apparatus), 口腔右側具有側口膜(paraoral membrane),三個連續排列的膜則位於左側。 口腔的底部為進食開口處(cytostome)。 口腔的後緣有一至三排纖毛縱列。繁殖採用二分裂法;但有些會產生生殖囊泡,內含二至八個幼蟲(tomite)。大部分對魚而言是機緣性寄生;少部分則為絕對寄生,引起魚類致死的寄生蟲。 ...more
6 19268
車輪蟲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海水 學名:Trichodina spp., Trichodinella spp.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車輪蟲科(Trichodinidae)內分七屬:Trichodina,Hemitrichodina,Vachomia,Paratrichodina,Tripartiella,Trichodinella,Dipartiella。型態大致相似,引起的病都叫做「車輪蟲症」。外表像一車輪,中央具有車軸。以週緣的纖毛運動。一般而言,大於90 um,寄生皮膚者,有較多的寄生宿主;小於30 um寄生者,寄生較少的魚種。病原若離開魚體約可存活1到2天。 ...more
7 10210
渦蟲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Ichthyophaga sp., Paravortex sp. 病名(及俗名):Tubellarian infection、病Black Ich、Tang Turbellarian 、Black spot disease、Tang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由多個病原引起。蟲體呈橢圓形皮膚有纖毛、具有兩個眼點。常見的病原Tang tubellarium(又名Paravortex sp.),其生活史類似海水性白點蟲,寄生魚體6天後(大小由77 μM 變成450 μM),會離開宿主落入池底,進行3-4天增殖,大小變為750 μM;同時仔蟲也在體內孵育,最後成蟲裂開釋出聚感染性的幼蟲。在24.5oC時,完成一次生活史約需10天。另一種扁蟲Ichthyophaga sp. 也被報導引起本病有關。 ...more
8 8088
流行性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因: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EHNV)、European sheatfish virus (ESV)或European catfish virus (ECV)。 症狀:體色變暗、無活力、共濟失調、 魚種:紅鰭鱸魚 (redfin perch, Perca fluviatilis)、虹鱒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鯰魚 (Silurus glanis, Ictalurus melas)、澳洲麥氏鱸 (Macquarie perch ,Macquaria australasica)、食蚊魚 (mosquito fish, Gambusia affinis)、澳洲銀鱸 (silver perch, Bidyanus bidyanus)、山南乳魚 (mountain galaxias, Galaxias olidus)。 ...more
9 7993
腸紅嘴病
病因:Yersinia ruckeri。 症狀:遲鈍、厭食,嘴部、口腔、峽部及鰭基部皮下、鰓絲出血腹部擴張、腹水。眼球突出、眼窩及虹膜出血、眼球破裂。體色變暗、獨游、活動力下降。 魚種:虹鱒 (Oncorhynchus mykiss)、大西洋鮭魚 (Atlantic salmon)、太平洋鮭魚 (Pacific salmon) 及非鮭科魚類,如銀側美洲鱥 (Emerald shiner, Notropis atherinoides)、鰷魚 (fathead minnows, Pimephales promelas),金魚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白鱒 (whitefish, Coregonus spp.),比目魚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鱸魚鱸魚 (seabass, Dicentrarchus labrax) 及鯛魚 (seabream, Sparus auratus)。 ...more
10 24782
錨蟲感染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主要感染品種為 Lernaea cyprinacea 病名(及俗名):錨蟲(anchor worms),又稱箭蟲或針蟲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錨蟲為撓腳類之寄生蟲可感染多種淡水魚種,蟲體須經過metamorphosis 之後才會成蟲 人畜共通:No ...more
11 7840
耳膿腫
瘍發生的原因是因為長期處於比平常適應溫度低的環境中、飼養環境不良以及營養不足而造成免疫功能的降低,繼而引起二次性感染。造成耳道腫確切的病原還無法真正確定,但是維他命A缺乏的爬蟲類據稱較容易得到耳腫。 ...more
12 7503
脫皮障礙
主要造成動物出現脫皮異常的原因主要有: 1.不適合的生活環境條件。對於爬蟲類動物,生活環境的溫度溼度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在太冷的環境會使得動物的代謝下降,延長脫皮的時間。 2.年齡通常年輕的動物脫皮頻率會比老年的動物來的高。 3.人為的過度干涉,有時飼主的過度幫助脫皮,反而會造成動物的脫皮過快,對動動物的皮膚造成損傷。 4.感染(病毒細菌黴菌寄生蟲)。 5.外傷所造成的結痂,造成動物脫皮異常...more
13 3712
蛇副黏液病毒
病因:Ophidian paramyxovirus (OPMV) family paramyxoviridae. 症狀:副黏液病毒感染沒有病源特有的臨床症狀,此疾病主要影響呼吸系統,但出現的症狀變化相當大,因此在臨床上診斷相當困難。 ...more
14 5532
五角口蟲(舌形蟲)感染症
病因:Pentastomids. 症狀:通常會有呼吸道症狀,嚴重的話會引起化性肺炎,造成死亡。 物種:主要是以有鱗目及鱷目為主要感染對象,尤其是在蛇類。 其他:人畜共通 目前在世界各地已經發現大約70種的五角口蟲,他們的外型介在蠕蟲和昆蟲之間,通常是以成蟲的型態被發現,成蟲的長度從0.5公分到20公分都有,主要是以感染爬蟲類的肺臟為主,宿主包含烏龜、蛇、綠鬣蜥、鱷魚。 ...more
15 6129
兩爬類的尾部傷害
病因: 造成尾部缺損的原因包括先天性缺陷,物理性創傷,感染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及自割行為。 症狀: 兩爬類的尾巴有社交信號,平衡,游泳等功能,尾部缺損可能影響身體部分正常動作的執行甚至尾部癱瘓...more
16 6937
燙傷
病因:與飼養環境中熱源如燈泡或加熱石的距離太近、接觸過久,或因熱源溫度過高而造成燙傷。 症狀:會導致皮膚淺層至深層的傷害。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