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兩爬類的尾部傷害
疾病代碼: DIS00243
建立日期: 2009/12/15
更新日期: 2009/12/16
作 者: 李安興
中文病名: 兩爬類的尾部傷害
英文病名: Tail damage in reptile
疾病描述: 病因: 造成尾部缺損的原因包括先天性缺陷,物理性創傷,感染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及自割行為。

症狀: 兩爬類的尾巴有社交信號,平衡,游泳等功能,尾部缺損可能影響身體部分正常動作的執行甚至尾部癱瘓

種類: 具有尾巴的爬蟲類物種。
尾部發生受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以下因素:
1.物理性創傷: 尾部部分缺損可能因為種內或種間的攻擊行為造成的創傷,被掠食者咬掉或人為因素造成的意外切傷。另一個常見原因是被囓齒類咬傷,若一隻活的囓齒類在兩爬類籠舍裡過夜而沒被攝食, 囓齒類會攻擊兩爬類,創傷牠們的身體,包括尾部。在綠鬣蜥常見的案例為上升缺血性壞死,最常見的原因為較具侵略性動物用尾巴拍打籠舍造成。
2.感染性疾病: 例如在北美五大湖的襪帶蛇(Thamnophis sirtalis)被一種吸蟲種類Alaria感染尾部造成血管壞死使得斷裂,細菌或原生動物感染後段脊神經可能造成癱瘓。一種特殊蜱(Aponomma elaphensis)會寄生在Trans-Pecos Ratsnake(Bogertophis subocularis)身上,吸飽血液的蜱常被發現在蛇的尾巴,野外捕捉的蛇常見被蜱損傷的尾部。
3.代謝性疾病: 在飼養成年雌性緬甸蟒 (python molurus bivitattus)的尾端缺血性壞死血栓栓塞性疾病有關。代謝性骨病的病因很多種在蜥蜴常造成不正常的尾部彎曲。
4.自割行為: 許多蜥蜴在尾椎有自割面,當其被略食者抓住或咬到時尾端會自割,在蜥蜴很常見,但變色龍、巨蜥、毒蜥及其他少數種則沒有。一些蜥蜴可能因為不完全地自割而有分岔的尾巴,源頭破損但沒有完全分離,一方面刺激引發再生因此造成分岔的產生,少數有自割能力的蛇缺乏骨折面而從椎骨間分離而不會有後續的再生。
5.尾部癱瘓: 骨折脊椎腫瘤增生性硬化關節黏連或骨隨炎造成癱瘓
6.團塊腫脹: 在尾部常見為皮膚炎的表徵,可能為上皮或真皮性的,瘡也常見需要分辨於較少見的肉芽腫腫瘤,有鳞目兩性都有腺體位於尾椎基部,會因為分泌物累積而腫脹,這些腺體可能進一步濃縮或瘡。雄性蜥蜴或蛇的半陰莖位於腹側尾基部也可能腫脹瘡,需檢查區分是腺體還是半陰莖的問題,有些蜥蜴累積細胞及細胞分泌物在半陰莖稱為半陰莖栓塞(hemipenial plug),最常於綠鬣蜥、豹紋守宮、鬆獅蜥等。半陰莖脫垂可能感染或壞死進一步造成尾部感染。
7.泄殖腔問題: 包括細菌性泄殖腔炎或慢性泄殖腔脫垂,可能造成鄰近的尾基部病灶。
8.醫原性: 靜脈穿刺造成的醫源性尾部腫脹或感染。
診斷方法:
治療方法: 上述各種情況確診後視情況投與化學治療藥物,若需要予以截尾,手術移除瘡、肉芽腫腫瘤或脫垂的半陰莖,若延誤治療可能造成更大可能性的感染及永久的疤痕。
會自割的物種若需要截尾手術先環狀給予局部麻醉藥物,從自然的自割斷面快速用手折斷,最後修剪殘餘的韌帶,通常出血量很少,不需縫合以促其再生,建議保守性治療例如暫時性包紮。
預防控制方法: 了解自割在許多蜥蜴為自然現象後,臨床醫師必須小心保定這些種類以免造成醫源性斷尾,適當的消毒及選擇合適的針頭尺寸可避免醫原性腫脹或感染的副作用。
相關圖片:
外力引起的尾部外傷。
感染的尾部。
參考文獻: Mader DR: Reptile Medicine and Surgery 2nd edition, Canada, 2006, Saunders.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