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569
|
線蟲感染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可參考Anderson’s system (Anderson RC, 2000)
病名(及俗名):主要依感染種類及部位命名
最早發現者:歐洲淡水魚線蟲參考(Avdeev et al, 1987; Moravec 1994);北美參考( Hoffman, 1999);新熱帶區 (Moravec, 199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雌雄異體,大多數為卵生,少數為胎生。仔蟲須先被中間宿主(甲殼類)吞食,中間宿主再被魚類#(B01)#吞食才能完成寄生。若魚類為終宿主則在此完成生活史。若魚類僅為中間宿主,則僅被包被在魚體,必須再被其終宿主(鳥類、人類或另一種魚類)吞食才能完成生活史。所有魚種均會感染;宿主主要依線蟲的終宿主及中間宿主而定。具有特定宿主的線蟲(例如 Skrjabillanid genera)通常僅能感染某棲息地的魚種;具有廣泛宿主的線蟲(例如 Capillaria sp.)則可感染世界上許多地區的魚種。
人畜共通:有些寄生蟲,例如海獸胃線蟲( Anisakis)及Pseudo -terranova仔蟲會造成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2
|
35923
|
水黴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黴菌
病原環境:淡水及淡鹹水
學名: Achlya屬 及 Saprolegnia屬
病名(及俗名):Typical water mold infection,Saprolegniosis,Oomycete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Tiffeney (1939) 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水黴菌是目前淡水及淡鹹水魚最常見的黴菌病原。主要病原來自卵菌綱(Class Oomycetes)、水黴菌目 ( Saprolegniales)、水黴菌科( Saprolegniaceae)下的綿黴菌屬( Achlya)及水黴菌屬( Saprolegnia)兩屬。水黴主要是一種利用腐敗有機質為食物的機緣性腐生病原。最常分離到的水黴菌為: Saprolegnia parasitica及 S. diclina。
...more
|
3
|
37329
|
亞硝酸中毒
亞硝酸通常伴隨著 硝酸及氨氮存在於水的表面,不過他們的濃度一般都很低,因為他們極不穩定,很容易氧化還原,最後分解為有機氮化合物,所以在水面及土壤中幾乎没有 亞硝酸,會造成污染,大多由於農場使用含氮的肥料或糞肥,沖刷到水體所致。(Svobodová, 1991)
另外在 淡水養殖場,亞硝酸中毒很容易發生在新建立的養殖系統,稱為新池症候群(New Tank Symdrome),因為新的養殖池中硝化細菌(Nitrobacter)尚未建立,養殖密度過高或過飼
...more
|
4
|
18921
|
硫化氫中毒
硫化氫為具臭味的強毒性氣體,在自然的情況下,底泥的有機物質或被有機污染的水體中之蛋白質,經過厭氧性細菌分解產生硫化氫(H 2S),硫化氫在水中會解離成HS-及S 2-,其毒性依序為H 2S> HS ->S 2-,當水中的 PH值增加時,硫化氫的毒性會降低,因為未解離的強毒性的H2S變成毒性較低的HS-離子,在PH9時幾乎99%之硫化物以HS -的形式存在,PH7時HS -與H 2S以1:1的比例存在,但在PH5則幾乎99%為H 2S。(謝介士,1994)
硫化氫對魚類有很強的毒性,不同的魚種,其致死濃度範圍從0.4 mg/L(鮭鱒類)到4mg/L(歐洲 鯽魚、丁鱖及鰻魚)不等(Svobodová, 1991)。已有許多文獻報告,研究硫化氫對不同魚種的毒性作用。當藍鰓太陽魚曝露在0.04 mg/L 的H 2S下,其游泳的耐受力降低;即使H 2S的濃度在非常低的情況下,亦會傷害魚卵
...more
|
5
|
11277
|
黃麴毒素中毒
黃麴毒素中毒是由於動物對於黴菌中的黃麴菌屬 、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之代謝產物的毒力作用具有感受性的一種疾病,這些黴菌在含的油質的植物上生長得最好;黃麴毒素的產生與黴菌生長一樣,受到飼料保存場所的一些環境因素影響(濕度、溫度及其他);黃麴毒素為高耐熱性,可抵擋300℃的高溫,黃麴毒素有好幾種,其中以aflatoxin B1毒性最強。
...more
|
6
|
6786
|
櫻鱒病毒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 淡水、 淡鹹水及 海水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病名(及俗名): 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disease, OMVD, OMV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Kimura 等(1981)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一般稱為 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OMV),目前暫定於 Herpesviridae科。本病毒為具有封套、20面體、大小120-200 nm、 dsDNA病毒。本病毒抗原性與出現在美國西岸的herpesvirus of Salmonidae type 1(SalHV-1)不同。暫定為 Salmonid herpesvirus 2; SalHV-2。
人畜共通:否
...more
|
7
|
12734
|
魚類立克次體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及海水
學名: 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病名(及俗名):Salmonid rickettsial septicemia (SRS), Coho salmon syndrome
最早發現者: Bravo等(1989).在智利發現本症,Fryer 等(1990, 1992)分離及正式命名。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革蘭氏陰性、營養需求高、絕對魚類細胞質內生長的細菌。親緣關係上,它與Coxiella 及 Francisella 有些微親緣關係。.
命名沿革:最早由Fryer 等(1992) 命名 。
...more
|
8
|
7089
|
隱鞭毛蟲症
病因: Cryptobia spp.
症狀:眼球 突出、 脾臟腫大、 全身性水腫、 腹部膨大、 腹水、厭食、
游泳能力降低、小球性低色性貧血、免疫力低下、庫姆氏 (Coomb’s) 試驗陽性。
魚種:所有品種的太平洋鮭魚 (Pacific salmon, Oncorhynchus spp.) 及溪鮭 (brook charr, Salvelinus fontinalis)
...more
|
9
|
8414
|
流行性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因: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EHNV)、European sheatfish virus (ESV)或European catfish virus (ECV)。 症狀:體色變暗、無活力、共濟失調、 魚種:紅鰭 鱸魚 (redfin perch, Perca fluviatilis)、虹鱒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鯰魚 (Silurus glanis, Ictalurus melas)、澳洲麥氏鱸 (Macquarie perch , Macquaria australasica)、食蚊魚 (mosquito fish, Gambusia affinis)、 澳洲銀鱸 (silver perch, Bidyanus bidyanus)、山南乳魚 (mountain galaxias, Galaxias olidus)。
...more
|
10
|
13484
|
癤瘡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
學名: Aeromonas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Furunculosis, septicemia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Griffin et al. (195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 oxidase 陽性, catalasa陽性, 發酵葡萄糖, 兼性厭氧,
非運動性桿菌, 大小為1.3- 2.0 by 0.8- 1.3 μm (Inglish et al. 1993)。
非人畜共通。
...more
|
11
|
9619
|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原型別:virus(病毒)
病原環境:fresh water or sea water(淡水或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於1940-1950年間於北美太平洋岸區於幼鮭魚發生嚴重疫情,之後認定是感染IHNV(wolf 1988)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IHNV 病毒為 Novirhabdovirus 病毒外觀形狀為子彈樣(bullet shaped),一般大小為長度約150-190nm間直徑約65-75nm(Roberts 2001),為一negative-sense 單股RNA病毒,分子大小約11,000 個nucleotides 轉譯後具有6個病毒蛋白分別為 nucleoprotein (N), phosphoprotein (之前稱為 M1), a matrix protein (之前稱為 M2), glycoprotein (G), non-virion protein (NV), and 及 polymerase (L)。
病毒對熱(heat)、酸(acid)及 乙醚(ether)不穩定。但於淡水中至少可存活1個月,特別於水中富有有機物質(organic material)時會更穩定,一般之消毒劑或乾燥可不活化病毒(wolf 1988)。
...more
|
12
|
30788
|
鏈球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細菌( bacteria)
病原環境:主要於淡水或半淡鹹水(brackish water and freshwater), 但偶於海水環境。
學名:主要病原有 Streptococcus iniae,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and Lactococcus garvieae 等
鏈球菌感染症最早發生於1957年地點在日本養rainbow trout (Hoshina et al. 1958). 之後陸續多種魚種後其感染含 salmon, mullet, golden shiner,pinfish, eel, sea trout, tilapia, sturgeon, and striped bass 等 (Inglis et al. 1993)。
.於本省可感染多種養殖魚種如金目鱸giant seaperch ( Lates calcarifer) 、吳郭魚tilipia( Tilapia nilotica x Tilapia aurea)、午仔striped thread fish ( Polydactylus plebeius)、及海鱺cobia ( Rachycetron canadum) 烏魚mullet及條紋鱸等魚種。
國外發生魚種鏈球菌感染症於報告中常發生於較高水溫 (Nguyen et al. 2001),此情行與本省南部養殖魚類鏈球菌感染症常發生於夏季高水溫之情形相似
病原摘要:
OIE 現:未表列(Not listed)
人畜共通:人畜共通 (如 Streptococcus iniae,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r 皆有感染人之病例)
...more
|
13
|
6267
|
廻旋病
1.病原:廻旋病是由 腦碘泡蟲( Myxobolus cerebralis)所引起的,為僅感染鮭鱒魚類的疾病,尤其是虹鱒及殺手鱒(rainbow trout & cutthroat trout)特別敏感。
a.分類: 腦碘泡蟲屬粘液孢子蟲門(Myxozoa),粘液孢子蟲綱
(Myxosporea),雙殼目(Bivalvulida),碘泡蟲科(Myxobolidae),碘泡蟲屬
(Myxobolus)(黃旭田,1994)。碘泡蟲之孢子呈卵形或橢圓形,扁平,前端有2個極囊(polar capsule),每個極囊內含有纏繞成螺旋狀的極絲(polar filaments,直徑50 nm),極囊的開口有一個蓋子蓋住,當受到外界的刺激時,極絲自極囊射出,孢質(sporoplasm)中含有一個嗜碘泡(iodinophil)及二個胚核(amoebula nucleus)。(Grabda, 1991)(參下圖)
b.繁殖:可分為三期:
(a)芽胞性生殖(sporogony):在有性生殖期之後立即發生,由無性生殖所組成,產生大量的生殖芽胞(sporozoites)。
(b)裂體生殖(schizogony):生殖芽胞發展成另一個無性生殖,為無卵核發育merogony)又稱為裂體生殖。
(c)有性生殖(gametogamy or gametogony):裂殖體可變成配子,進行有性生殖,為有性生殖期。
c.生活史: 腦碘泡蟲的生活史非常複雜,需要有二個宿主,一是貧毛類蠕蟲tubifex( Tubifex tubifex),另一個宿主是鮭鱒類魚類:
(a)tubifex蟲:它是蚯蚓的近親,非常小,長度大約只有1/2英吋,居住在湖泊或溪流的底泥中,很廣泛地分佈在全世界。在寄生蟲的生活史當中,其發育成各種型態,其中二個感染的孢子型態稱為粘液孢子(myxospore)及放線孢子(actinospore),即triactinomyxon(TAM),myxospore很小,呈圓形,當感染的魚隻死亡腐敗,myxospore釋出被tubifex蟲攝入,在tubifex蟲的腸內很快地複製,變成另一形式的孢子TAM,TAM從tubifex蟲釋出進入水體,當接觸到具感受性的魚類時,侵入魚體內。
...more
|
14
|
7164
|
傳染性鮭類貧血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virus)
病原環境:ISA 主要感染 海水養殖 魚類或曾與 海水接觸過之魚種,但Nylund 1998.研究結果指出,養殖於 淡水之魚種仍會被本 病毒感染。
學名: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報告於1984年在挪威 (Norway) 海水養殖之大西洋鮭魚(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感染本病(ISA)Thorud & Djupvik 1988。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ISAV不具被膜其顆粒大小約100-130nm。具有8段單股之RNA 病毒,ISAV 對UV相當敏感。(OIE 2006),於pH 5以下不活化, 病毒可於 海水中存活超過20小時以上,於血液及腎組織中,6℃下存活4天 (Roberts 2003)。
人畜共通:無
...more
|
15
|
10311
|
傳染性胰壞死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virus)
病原環境: 海水、 淡水、半淡鹹水 (Brackish Water, Marine 、freshwater)
學名:
病名(及俗名):acute catarrhal enteritis
最早發現者:Wolf, snieszko et al 1960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病毒顆粒為二十面體,其大小約60nm(fig1),具有兩段雙股RNA (bi-segmented double –stranded RNA),由分離之 病毒之中和試驗 (neutralization tests)顯示,可區分成兩組無交叉反應之serogroups。主要之 病毒 strains 是屬於serogroup A,serogroup A 中最少可區分到9個serotypes,且毒力有明顯之差異。
病毒其有2條nucleotides,其較小為2,784bp 其encodes 為VP1,此與 病毒之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有關 (Dobos 1995),
另一條其大小為3,097bp其 具有2個 overlapping open reading frames. 其一較短為一約17-kDa arginine-ric 之非結構性蛋白(VP5),另一較長為一約 106-kDa 蛋白,其順序為NH2-pVP2-VP4-VP3-COOH,其中VP2及VP3 皆為結構性蛋白(Villanueva 2004)。
人畜共通:無(No)
...more
|
16
|
8466
|
|
17
|
15702
|
縧蟲感染症
病原:縧蟲(Cestoda)
病原環境: 海水、半淡鹼水及 海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例︰
(1)廣節裂頭縧蟲( Diphyllobothrium latum)
(2)腸舌狀縧蟲( Ligula intestinalis)
(3)鱊頭槽縧蟲( 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
(4)九江頭槽縧蟲(B. gowkongensis),同義於(3)之命名
(5) 其他縧蟲(Other cestodes)
病名(及俗名):(1)鱊頭槽縧蟲稱為亞洲魚縧蟲(Asian fish tapeworm)或錦鯉縧蟲(Koi tapeworm)
(2)腸舌狀縧蟲稱為舌狀縧蟲病(Ligulosis)
最早發現者:例︰
(1)腸舌狀縧蟲 ( L. intestinalis );Linnaeus 1758, Gmelin, 1790.
(2)鱊頭槽縧蟲 ( B. acheilog nathi ), Yamaguti, 1934.
(3)廣節裂頭縧蟲 ( D. latum ), Linnaeus, 175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
18
|
39601
|
單殖類吸虫感染症
病原:吸蟲(Trematoda)
病原環境: 海水、半淡鹼水及 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單殖類吸虫(monogeneans)有有數千種類主要感染養殖及野生 海水及 淡水魚體之 鰓部、 皮膚及各鰭部,有些品種可寄生兩棲龜類之 口腔與膀胱,有極少數種屬則寄生於 魚類胃腸及 體腔,如寄生於慈鯛 魚類Etroplus suratensis 胃中的腸環虫( Enterogyrus spp.)或寄生於義大利菱 鯛科Caproidae 魚類胃中的副雙絞穴虫( Paradiplectanotrema spp.)。另有一種單殖類感染頭足類(cephalopods, 軟體動物),另有一品種( Oculotrema hippopotami)感染河馬(hippopotamus) 眼睛;同樣有少數屬種寄生於 淡水魚虱上的後環指虫( Metagrodactylus spp.);故其學名無法統一描述,以下將重要常見 海水及 淡水單殖類吸虫陳述於後。
病名(及俗名):單殖類吸虫感染症(momgeneans infestation)
最早發現者:人類所發現第一種單殖吸虫是Muller在1770於丹麥 Hippoglossus vulgaris魚體上發現,當時以為是一種水蛭,並命名為 Hirudo hippoglossi ;直到1818年,才由Blainville訂正,命名為內吸虫( Entobdella hippogossi)。
OIE狀況:有一種單殖類 大西洋鮭魚<三代虫( Gyrodactylus salaris.)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