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腹部 相關疾病資料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臨床症狀 展開

病灶分佈 展開

病灶大小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程度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病灶部位
>
腹部
共有:8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14649
鰻魚凹凸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淡鹹水及鹹水 學名: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Beko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Hoshina(1951).在日本鰻發現本症。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本孢子為長卵圓形,後部有個佔全長2/3長度的空泡。孢子大小為2.4 um x 7.8 um。 病原分類: 微孢子門 (Microspora)、微孢子目(Microsporida)、Pansporoblastina亞目、Pleistophora屬、anguillarum種。 別名:Plistophora anguillarum ,Heterosporis anguillarum 命名沿革:最早命名為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1959),後來Lom等(2000)依據超顯微結構建議改歸類於另一屬Heterosporis。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宿主) 目前證實水平感染,主要感染日本鰻。人工感染,其感受性依次為鱸鰻(Anguilla mormorata)、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本症主要感染橫紋肌。體液免疫方面,感染凹凸病原蟲後之日本鰻線在第 6週才有較明顯的抗體陽性 ...more
2 8271
鮭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Vibrio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冷水弧菌病(coldwater vibriosis)或Hitra disease 最早發現者:Egidius et al.1981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大小1.2~2.6×0.5μm,具運動性、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oxidase及catalase反應陽性,但不具產生citrate、H2S、urease、indole、arginine dihydrolase、gelatin、lysine decarboxylase、ornithine decarboxylase、β-galactosidase和voges-proskauer的能力。本菌具嗜鹽性及嗜冷性,在含0~4%(w/v)氯化鈉的條件下可生長,而於含7%(w/v)氯化鈉的條件下無法生長,另可在低於1℃的溫度下生長,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5℃左右,而無法在37℃生長。對vibriostatic agent O/129敏感,但對 novobiocin 不敏感,可在海水中存活超過14個月[3,6]。 人畜共通:否 ...more
3 11071
鰻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 學名:Vibrio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鰻魚紅斑病 最早發現者:Hofer. (1904)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可運動、具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為 oxidase 反應陽性、嗜鹽性,適合於30℃,1.5% NaCl 的環境中生長[5]。 人畜共通:是 ...more
4 16130
縧蟲感染症
病原:縧蟲(Cestoda)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海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例︰ (1)廣節裂頭縧蟲(Diphyllobothrium latum) (2)腸舌狀縧蟲(Ligula intestinalis) (3)鱊頭槽縧蟲(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 (4)九江頭槽縧蟲(B. gowkongensis),同義於(3)之命名 (5)其他縧蟲(Other cestodes) 病名(及俗名):(1)鱊頭槽縧蟲稱為亞洲魚縧蟲(Asian fish tapeworm)或錦鯉縧蟲(Koi tapeworm) (2)腸舌狀縧蟲稱為舌狀縧蟲病(Ligulosis) 最早發現者:例︰ (1)腸舌狀縧蟲 ( L. intestinalis );Linnaeus 1758, Gmelin, 1790. (2)鱊頭槽縧蟲 ( B. acheilog nathi ), Yamaguti, 1934. (3)廣節裂頭縧蟲 ( D. latum ), Linnaeus, 1758.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5 32510
複殖類感染症
病原型別:吸蟲綱複殖吸蟲(digenean)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複殖吸虫種類繁多,約有140餘科1,400多屬,萬種以上,佔吸蟲綱的大部份。本章元只能擇其重要性,並造成人畜共通的病原,作為介紹。 ...more
6 11898
蛙壺菌
病因:蛙壺菌Chytrid fungus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感染 症狀:耗弱、厭食、腹部膨大、體色暗沈、姿勢及反射異常神經症狀等非特異性症狀以及腹部及後肢內側皮膚呈現局部區域潮紅、有時表面有白色黏液包覆。 ...more
7 14022
鯉痘
鯉痘是一種良性的表皮增生的疾病。可能是最早被發現的魚的病毒性疾病,大約在四百年前即被發現。其最典型的症狀即為體表表皮的良性增生,而形成白色或乳白色或灰白色略為光亮且堅硬的,體表凸出的乳凸瘤(papilloma)。乳頭瘤是從皮膚表皮的上皮細胞增生而來,不會轉移也沒有侵入性,但是在嚴重乳頭瘤增生的魚也會看到生長遲緩消瘦的現象。組織切片下可以看到表皮(epidermis) 的增生,形成皺褶狀。也可見到核內包含體,被感染的核中央的染色質 (chromatin) 消失,遷移至核邊緣,形成空泡樣的核病變 (Calle et al., 1999)。 ...more
8 5666
中華鱉虹彩病毒病
病原摘要:
中華鱉病毒(TSV),病毒類粒呈正二十面體,無囊膜,直徑約為30nm,病毒結構蛋白由5條多?組成,分子量分別為85、60、55、18及12kb,其中以18kb含量最多,其次為12kb。人工接種於3至4天後,鱉體表開始顯現出血點,4至5天開始死亡,2至3周內全部死亡。病毒對氯仿、酸(PH3)、鹼(PH9)、200mg/l 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或加熱60℃15分鐘敏感;病毒在1分鐘溶液內含有150mg/l chlorhexidine(0.75% NolvasanR)、180mg/l次氯酸鈉(3% bleach)或200mg/l 過一硫酸鉀(potassium peroxymonosulfate, 1% VirkonR) 不活化。

人畜共通︰無〔中華鱉,Pelodiscus(Trionyx)sinensis, 屬於爬虫網、龜鱉目(Testudinata)、(有11屬, 鱉科(Trionychidae)、鱉屬(Trionyx)〕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