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中華鱉虹彩病毒病
疾病代碼: DIS00276
建立日期: 2013/11/11
更新日期: 2015/01/09
作 者: 黃旭田
中文病名: 中華鱉虹彩病毒病
英文病名: Viral Disease of Soft-Shelled Turtle, Pelodiscus(Trionyx) sinesis
疾病描述:
1.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海水、淡水(marine、freshwater)

學名:蛙虹彩病毒(Ranavirus)。

病名(及俗名):中華鱉虹彩病毒病(Viral Disease of Soft-Shelled Turtle, STIV)或中華鱉病毒病(Trionyx subebus virus, TSV)

最早發現者:張奇亞等(1996)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中華鱉病毒(TSV),病毒類粒呈正二十面體,無囊膜,直徑約為30nm,病毒結構蛋白由5條多?組成,分子量分別為85、60、55、18及12kb,其中以18kb含量最多,其次為12kb。人工接種於3至4天後,鱉體表開始顯現出血點,4至5天開始死亡,2至3周內全部死亡。病毒對氯仿、酸(PH3)、鹼(PH9)、200mg/l 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或加熱60℃15分鐘敏感;病毒在1分鐘溶液內含有150mg/l chlorhexidine(0.75% NolvasanR)、180mg/l次氯酸鈉(3% bleach)或200mg/l 過一硫酸鉀(potassium peroxymonosulfate, 1% VirkonR) 不活化。

人畜共通︰無〔中華鱉,Pelodiscus(Trionyx)sinensis, 屬於爬虫網、龜鱉目(Testudinata)、(有11屬, 鱉科(Trionychidae)、鱉屬(Trionyx)〕

2.病原分類︰

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蛙虹彩病毒屬(Ranavirus)。

命名沿革︰例

張奇亞等報告(1996)之中華鱉病毒直徑為30nm,感染主要臟器為肝及脾。陳平等(1997)所報告為另一種中華鱉病毒直徑為35-39nm、無囊膜,主要感染器官為肺、胃、咽喉粘膜及腹甲皮層的小血管和微血管的內皮細胞受損。陳在賢等(1998)則指出中華鱉病毒之直徑為120-160nm,無囊膜,其病毒顆粒存在於細胞核及細胞質中,人工感染顥示該病毒對中華鱉有中等毒力。

疾病特性

  發病前期症狀為行動遲緩,對外界環境反應的敏感性降低,浮於水面或伏于沙地及攝食停止,體表呈現發病初期之病鱉背甲或腹甲上有許多小出血點,有的鱉因腹甲布滿細小出血點而呈紅色(紅底板);繼接在體表任何部位均可出現出血性潰瘍,隨著病情加重,潰?由量少面積小而漸擴大變多,並向體表層發展,直至出現穿孔等重症,而後隨病勢不斷加重、擴散,嚴重者死亡,有時由瀕死病鱉臟器中分離出親水性產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2至3周後死亡率達60%以上,如採用藥物治療,病情雖可減弱,外表恢復正常,但攝食仍然遲緩,經一段時間後雖可耐過,然會再次感染流行,此病易發於6至8月間50~250克重幼鱉。依據非正式統計,每年因鱉病流行造成之經濟損失在數億元以上。

  測定中華鱉虹彩病毒(STIV)的基因組全序列,其基因組(genome)全長為105,890

bp,與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屬代表種FV3全基因組有98.5%的同源性,G+C含量為55.1%。由生物信息學預測,其編碼區含有105個開放閱讀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中42個ORFs和其他物動已鑑定基因具有一定性的同源性;49個ORFs 僅在虹彩病毒科成員中具有類似物,還有14個ORFs為未知基因。

    中華鱉虹彩病毒感染細胞後,引起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呈現經典的細胞凋亡(apoptpsis),並激活有絲分裂活化蛋白質激?(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e, MAPK)信號通路,而細胞外信息調節激?(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及P38MAPK信號通路對STIV復制及病毒誘導細胞的凋亡是必需的;同時STIV感染伴隨著粒線體膜電勢降低,細胞色素C的釋放以及活性氧的增加,可顯示STIV感染誘導粒線體途徑傳導的細胞凋亡。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本病為急性傳染病,病程短,死亡率高。尤其是幼鱉或鱉苗死亡率達50%以上;發病幼鱉大多無明顯的體表症狀。從不同鱉群採集的病鱉樣品中,觀察到形態結構及分佈一致的病毒顆粒,尤其從外地長距離引進的苗種抵抗力較差,同時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較差,容易受病原的侵染,加上病毒性傳染病傳播速度快,因而容易造成鱉群大規模死亡。

    蛙病毒屬(Ranavirus)之疾病分佈美州(南北美州)、歐洲、亞洲及澳洲等各地,均有病原檢出,能感染所有年齡之動物,包括爬虫類、兩棲類與魚類;傳播途徑,由於動物之間彼此的接觸,或經口吃進被病毒污染的食餌,而經被病毒污染的水域及運輸均可傳播本病原。緊迫因子為誘發本病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如季節變換、飼養管理不佳、過度密飼、野生種與飼養種互為混養。

  Jancovich et al.(2010)提出一種假設,蛙病毒多物種之跳躍式假說(Ranavirus multiple-species jump hypotheses),第一種假設是由魚類病原傳至蛙類,後再由蛙類病原傳至鱉類,或魚類帶有(Ambystoma tigrinam virus, ATV)一樣病毒,則病原可能跳躍感染於蠑螈。第二種假設是魚類攜帶最近常見遠古之蛙病毒,則由魚類病原傳染至四足類兩棲動物,或是魚類跳躍傳染至蛙類,亦或魚類傳染至蠑螈,再則發生由蛙類傳染至鱉類,如同蠑螈跳躍再轉回感染魚類。

  蛙病毒(Ranavirus)感染之宿主包括魚類、兩棲類及爬虫類等低脊椎動物。

1.魚類病原:如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EHNV)、歐洲鯰魚病毒(European catfish virus),Europan sheatfish virus (ESV),Santee-Cooper Ranavirus、(SSRV),石斑虹彩病毒(grouper Iridovirus,GIV),新加坡石斑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 SGIV)、大嘴鱸魚病毒(Large mouth bass virus, LMBV)等。

2.兩棲類病原:感染的種類更多,依據Miller et.al. (2011)報導約有15科90種兩棲類物種被感染,其中以蛙病毒3(Frog virus 3, FV3),飾紋汀蛙虹彩病毒(Bohle iridovirus, BIV)、蛙虹彩病毒(Rana grylio virus, RGV)、虎紋蛙病毒(Tiger Frog virus TFV),Ambystoma tigrinam virus, ATV,又稱為Regina ranavirus為代表。

3.爬虫類病原:

 ˙Green pythons (Chondropython viridis ) , 綠?蛇

 ˙Burmese star tortoises (Geochelone platynota)

 ˙Leopard tortoises (Geochelone pardalis), 豹龜

 ˙Gopher tortoises (Gopherus polyphemus)

 ˙Mountain lizard (Lacerta monticola), 山蜥蜴

 ˙Eastern box turtles (Terrapene carolina carolina)

 ˙Florida box turtles (Terrapene carolina bauri)

 ˙Western ornate box turtles (Terrapene ornata)

 ˙Spur-thighed tortoises (Testudo graeca)

 ˙Hermann’ stortoises (Testudo hermanni)

 ˙Egyptian tortises (Testudo kleinmanni)

 ˙Russian tortoises (Testudo horsfieldii)

 ˙Marginated tortoises (Testudo marginata)

 ˙Red-eared sliders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Chinese softshell turtles (Trionyx sinensis), 中華鱉

  ˙Gecko (Uroplatus fimbiatus), 壁虎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發病早期,病鱉頸部,背部皮膚充血或出現出血點,隨著病情的延展增多出血點、擴大(出血點),有的發病鱉因腹甲佈滿出血點而呈紅色,接著於病鱉體表任何部位均可出現出血性潰?;隨著病情加重,潰?由少量,小面積而擴大變多,並向體表深層發展,直至出現穿孔等重症。

剖檢病死或瀕死的病鱉,可見肝、脾、腸壁充血,在肝的被膜下有大小形狀不一的出血區;肝、脾及?囊明顯腫大;特別是肝臟腫大,為正常等重量鱉體肝重的1.5至2倍大,腸內無食物。腫大充血的肝脾及腎等組織失去彈性,而且易碎。

經人工接種病毒感染之中華鱉,尚未出現體表症狀,發現最早出現病變的器官為肝及脾,肝的最初病症為肝尖被膜下有細下出血點,隨著病情加重,出血點擴大而增多,甚至佈滿整個肝臟表面;脾腫大、充血,病變嚴重之脾組織失去彈性、易碎,在肝臟組織可見局部大量炎症細胞浸潤,細胞及細胞索結構模糊不清,肝細胞呈現萎縮或壞死,微血管壁明顯增厚,形成微血栓。脾臟結締組織,局部形成類粘液堆積,或某些區域形成凝固樣壞死,脾中造血組織之細胞發生核濃縮、核碎裂,形成許多大小形狀不一的壞死病灶,腎絲球體擴張或萎縮,有些絲球體壞死解體,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發生均質樣小滴變性(hyaline droplet degeneration)。(.張奇亞、李正秋等,1996、1997)

 

病原致病性意義

中華鱉病毒感染鱉體,主要侵害肝、脾、腎、心、肺及腸管,引起上述器官組織與細胞均呈不同程度地損傷,肝及脾的病變程度較其他組織器官尤為嚴重;可表明肝與脾為中華鱉病毒重要侵害的靶器官。肝和脾的細胞在被病毒感染後,經病毒復製增殖可通過血液循環系統擴散到其他組織,造成各個器宮發生嚴重病變。

由此推論,病毒入侵及在宿主細胞內增殖,使細胞核遭受破壞,細胞腫大,壞死;微血管擴張,小血管壁廣泛受損,並因此激活凝血因子,產生彌漫性血管內凝固(DIC)形成微血栓。在失去大量凝血因子的同時,更加重了出血,使循環血量減少,氧和營養物質得不到正常供應,代謝廢物也得不到及時運送。正常代謝發生障礙,引起臟器組織壞死病灶,臟器組織喪失功能,這可能就是病毒感染後引起鱉群快速死亡的直接原因。同時脾臟為造血組織,當其組織病變壞死時,定影響其造血功能,進而造成鱉體內抗病原體的防禦功能喪失,產生細胞免疫系統功能不全。

因此,被感染的中華鱉不能對入侵體內的病毒,產生立即排除或殺滅,另一方面也使細胞免疫反應的信息無法快速有效的傳遞,鱉的體液免疫功能難以發揮。免疫系統遭受破壞,免疫功能就減弱或喪失;如此就能說明鱉被病毒感染,表現活動不佳,體力不支,同時容易遭受細菌性或其他病原二次感染,使得同在一水體的鱉群疾病迅速擴展,導致病情流行及爆發。

診斷方法:
一級初步診斷:

依據罹病之中華鱉表現臨床上攝食遲頓及到停止攝食,就應提高驚覺,可能是發病前兆,如再發現病性延順產生病鱉頸部和背部皮膚充血或現出血點,特別是頸部紅腫,所謂的紅脖子病(red neck disease),就是根據此外觀病變的稱謂。繼而背甲裙邊等皮膚組織開始糜爛、腹部出現紫紅色斑點;隨之背甲上長出數個黃豆大小樣的癤瘡、四肢及脖子附著一層灰白,棉絮狀之粘液層。

二級初步診斷:

可使用病毒分離法,採用鯉魚上皮乳狀瘤細胞(EPC)、鰻魚性腺細胞(EG)、草魚卵巢細胞(CO)等細胞株分離培養病毒,可觀察到病毒增殖與細胞病理變化效應(CPE)。一般在鯉魚上皮乳狀瘤細胞株所引起的細胞變化,形成許多小空斑,空斑逐漸擴大,後全部細胞脫落,無包涵體。在15-30下,使用草魚卵巢細胞株培養分離病毒,2天內細胞病變可達90%以上,而在感染病毒之草魚卵巢細胞單層上覆蓋瓊脂後2至3天,能形成直徑約1~1.5毫米邊緣清晰的空斑。

三級初步診斷:目前尚無可應用的方法

一級確定診斷:

可依據上述臨床症狀,剖檢病變、組織病理學、流行病學分析及病毒分離培養,判定是否為中華鱉病毒性疾病;有時必需予另外種疾病鰓腺炎(Parotitis)加以區別,罹患鰓腺炎病鱉頸部皮膚不充血發紅,無紅脖子症狀;病鱉死亡後底板、四肢、尾部不見紅色斑塊與斑點,體色灰白。

二級確定診斷:

(一)電子顯微鏡檢查:

受病毒感染的肝細胞破壞明顯,細胞核嚴重變形、核膜皺縮、核染免質減少甚至消失,核內可見大量散佈的病毒顆粒,核孔周圍病毒顆粒大量堆積,並向細胞質排放。細胞質中可見同樣散佈的病毒顆粒及包涵體。病毒顆粒直徑約25~30nm,無囊膜,粒線體中也可發現病毒顆粒,內質網擴張、空泡變性(.陳平、池信才等、1997)。

(二)血清學檢測方法

1.雙向免疫擴散測試

2.酵素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試:

病鱉組織均質漿液、中華鱉病毒細胞培養液及經差異離心純化的中華鱉病毒稀釋100倍與中華鱉病毒抗體均呈陽性反應。

三級確定診斷:

(一)可使用PCR加上限制性內切?操作合併檢測,其primer依據major capsid protein (MCP)上的保守區域設計出兩組primer, MCP-1包括

M151:AAC-CCG-GCT-TTC-GGG-CAG-CA

M152:CGG-GGC-GGG-GTT-GAT-GAG-AT;MCP-2包括

M153:ATG-ACC-GTC-GCC-CTC-ATC-AC

M154:CCA-TCG-AGC-CGT-TCA-TGA-TG,其操作步驟可參閱manual of diagnostic tests for aquatic animal, 2012;第2.1.2章。

(二)巢式PCR (nest-PCR) 檢測法:由張旻等建立(2011)利用生物信息學之套裝軟體 DNASTan和primer 5,依據中華鱉虹彩病毒 (STIV) 主要核衣殼蛋白 (major capsid protein, MCP)基因的高度保守區設計並合成外引物

P1:5’-CGC-ATG-TCT-TCT-GTA-ACT-GG-3’

P2:5’-CGT-TAC-AAG-ATT-GGG-AAT-CC-3’目的基因大小估計為1392BP;內引物

P3:5’-CGC-GAT-AGG-CTA-CTA-TAA-CAT-GG-3’

P4:5’-AGA-TGT-TGT-GTG-ACG-TTC-TGC-ACC-3’目的基因大小評估為500bp產物,

此方法可同時檢測EHNV、STIV及TFV三種蛙虹彩病毒,最低可以檢測102拷貝數的病毒顆粒,是普通PCR方法的100倍。而且與其他非蛙虹彩病毒無交叉反應,特異性良好。
治療方法: 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預防控制方法:
1.養殖中華鱉場地(在鱉池放養前,最好進行整地,可使用3kg/m3池水生石灰浸漬清塘)、水質,使用工具及餵餌台都要進行清掃及消毒。

2.嚴格執行檢疫制度,新移植入場之外來幼鱉需隔離飼養觀察至少4週。

3.加強飼養管理,餌料投飼營養值量必需完整。

4.可潑撒複合光合菌,保持水質優良環境,穩定飼養不要密飼,減少環境緊迫因子,提高鱉體抵抗能力。

5.使用複合光合菌能使鱉池水質的溶氧增高,氨氮、化學耗氧量、硫化物降低,同時能提高鱉體成活率及增重率,並降低鱉體的發病機率。

6.飼養水質的調整、控制。

 a.養鱉池水要求微鹼性,ph值在7.5~8.0,溫度要保持相對穩定。

 b.水質保持一定肥度、透明度控制在25~30cm,水色以黃綠色或黃褐色為佳。

 c.保持一定的溶氧量,鱉體雖然以肺呼吸為主要行使功能,但大部份時間生活於水中,靠輔助呼吸器官吸收水中氧氣,若長期水中溶氧量不足,就可能罹患鱉低溶氧綜合症。

7.注水換水是調節水質的物理方法,頻繁換水容易造成鱉體產生緊迫反應和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所以換水應以適量添加水為主,不要大量排水、進水。

8.注重疾病的預防工作,依據鱉體生長階段發病特點與平常觀察是做好預防工作之重點。

a.平時每隔20天消毒一次,所使用消毒劑最好更替輪放使用。

b.定期在餌料中添加產?益生菌之類物品。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1.陳信中、黃印曉、顏江華、倪子綿。中華鱉(TSV)的致病性及電鏡觀察。福建畜牧獸醫。1998;4:6-7。

2.陳平、池信才等。養殖中華鱉一種球形病毒的電鏡觀察。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36(4):626-630。

3.陳在賢、鄭堅川、江育林。從患“紅脖子病”的甲魚體內分離到虹彩病毒。中國獸醫學報。1998;18(2):135-139。

4.張奇亞、李正秋等。中華鱉病毒病原的發現。科學通報。1996;41(20):1987-1990。

5.張奇亞、李正秋。中華鱉病毒病的組織病理研究。水生生物學報。1997;21(4):375-378。

6.張旻、林祥梅、江育林。蛙虹彩病毒巢式PCR檢測方法的建立。中國水產科學。2011;18(3):661-666。

7.李曉莉、曾令兵、張燕、何力、許映芳。中華鱉5種組織細胞的離體培養實驗。2010;3(2):111-115。

8.張奇亞、李正秋、桂建芳。中華鱉病毒感染宿主的細胞病理學研究。病毒學報。1999;1:54-58。

9.Huang X, Huang Y, Quyang Z, Xu L, Yan Y et al. Singapore grouper irdovirus, a large DNA virus, induces nonapoptotic cell death by a all type dependent fashion and evokes ERK signaling. Apoptosis, 2011; 16(8):831-845.

10.Huang Y, Huang X, Cai J et al. Involvement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 in soft-shelled turtle iridovirus-induced apoptosis. Apoptosis, 2011; 16(6):581-593.

11.Jancovich JK, Bremant M, Touchman JW, Jacobs BL. Evidence for Multiple Recent Host Species Shigts among the Ranaviruses (Family Iridoviridae). Journal of Virology. 2010;84(6):2636-33647.

12.Miller D, Gray M, Storfer A, Ecopathology of Ranaviruses Infecting Amphibians. Viruses. 2011;3:2351-2373.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