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病灶分佈 分類目錄有
單一 (10)
雙側 (7)
局部性 (16)
多發局部性 (22)
瀰散性 (17)
局部擴散性 (10)
週邊 (3)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臨床症狀 展開

病灶部位 展開

病灶大小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程度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餵飼 展開

生理狀態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病灶分佈
共有:72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35422
水黴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黴菌 病原環境:淡水及淡鹹水 學名:Achlya屬 及Saprolegnia屬 病名(及俗名):Typical water mold infection,Saprolegniosis,Oomycete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Tiffeney (1939) 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水黴菌是目前淡水及淡鹹水魚最常見的黴菌病原。主要病原來自卵菌綱(Class Oomycetes)、水黴菌目 (Saprolegniales)、水黴菌科(Saprolegniaceae)下的綿黴菌屬(Achlya)及水黴菌屬(Saprolegnia)兩屬。水黴主要是一種利用腐敗有機質為食物的機緣性腐生病原。最常分離到的水黴菌為:Saprolegnia parasiticaS. diclina...more
2 14247
鰻魚凹凸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淡鹹水及鹹水 學名: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Beko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Hoshina(1951).在日本鰻發現本症。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本孢子為長卵圓形,後部有個佔全長2/3長度的空泡。孢子大小為2.4 um x 7.8 um。 病原分類: 微孢子門 (Microspora)、微孢子目(Microsporida)、Pansporoblastina亞目、Pleistophora屬、anguillarum種。 別名:Plistophora anguillarum ,Heterosporis anguillarum 命名沿革:最早命名為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1959),後來Lom等(2000)依據超顯微結構建議改歸類於另一屬Heterosporis。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宿主) 目前證實水平感染,主要感染日本鰻。人工感染,其感受性依次為鱸鰻(Anguilla mormorata)、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本症主要感染橫紋肌。體液免疫方面,感染凹凸病原蟲後之日本鰻線在第 6週才有較明顯的抗體陽性 ...more
3 6662
櫻鱒病毒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淡鹹水 海水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病名(及俗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disease, OMVD, OMV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Kimura 等(1981)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一般稱為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OMV),目前暫定於Herpesviridae科。本病毒為具有封套、20面體、大小120-200 nm、 dsDNA病毒。本病毒抗原性與出現在美國西岸的herpesvirus of Salmonidae type 1(SalHV-1)不同。暫定為 Salmonid herpesvirus 2; SalHV-2。 人畜共通:否 ...more
4 12526
魚類立克次體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及海水 學名: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病名(及俗名):Salmonid rickettsial septicemia (SRS), Coho salmon syndrome 最早發現者: Bravo等(1989).在智利發現本症,Fryer 等(1990, 1992)分離及正式命名。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革蘭氏陰性、營養需求高、絕對魚類細胞質內生長的細菌。親緣關係上,它與Coxiella 及 Francisella 有些微親緣關係。. 命名沿革:最早由Fryer 等(1992) 命名 。 ...more
5 10756
殼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Chitinolytic bacterial disease, Epizootic shell disease. 最早發現者:Malloy等(1978) 在龍蝦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基丁質溶解革蘭氏陰性細菌及偽單孢菌(Pseudomonas), 弧菌(Vibrio) 及產黃桿菌科 (Flavobacteriaceae)的細菌均被分離過。 人畜共通:否 2.病原分類 Pseudomonadaceae, Vibrionaceae, Flavobacteriaceae科, Cytophaga-, FlavobacterAlpha proteobacteria groups;Oceanobacillus,Staphylococcus屬.。 ...more
6 15747
梨形四膜蟲症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 Tetrahymena corlissi、Tet. pyriformis、Tet. faurei、Tet. rostrata 病名(及俗名):Tetrahymena infection、TET disease、Gupp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橢圓梨形小纖毛蟲(30-60 x 50-100 μm),放射狀、對稱的體形,表面佈滿20-30排的纖毛縱列(Kinety)。 口腔內具有特殊的纖毛口器(oral ciliary apparatus), 口腔右側具有側口膜(paraoral membrane),三個連續排列的膜則位於左側。 口腔的底部為進食開口處(cytostome)。 口腔的後緣有一至三排纖毛縱列。繁殖採用二分裂法;但有些會產生生殖囊泡,內含二至八個幼蟲(tomite)。大部分對魚而言是機緣性寄生;少部分則為絕對寄生,引起魚類致死的寄生蟲。 ...more
7 19507
車輪蟲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海水 學名:Trichodina spp., Trichodinella spp.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車輪蟲科(Trichodinidae)內分七屬:Trichodina,Hemitrichodina,Vachomia,Paratrichodina,Tripartiella,Trichodinella,Dipartiella。型態大致相似,引起的病都叫做「車輪蟲症」。外表像一車輪,中央具有車軸。以週緣的纖毛運動。一般而言,大於90 um,寄生皮膚者,有較多的寄生宿主;小於30 um寄生者,寄生較少的魚種。病原若離開魚體約可存活1到2天。 ...more
8 10395
渦蟲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Ichthyophaga sp., Paravortex sp. 病名(及俗名):Tubellarian infection、病Black Ich、Tang Turbellarian 、Black spot disease、Tang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由多個病原引起。蟲體呈橢圓形皮膚有纖毛、具有兩個眼點。常見的病原Tang tubellarium(又名Paravortex sp.),其生活史類似海水性白點蟲,寄生魚體6天後(大小由77 μM 變成450 μM),會離開宿主落入池底,進行3-4天增殖,大小變為750 μM;同時仔蟲也在體內孵育,最後成蟲裂開釋出聚感染性的幼蟲。在24.5oC時,完成一次生活史約需10天。另一種扁蟲Ichthyophaga sp. 也被報導引起本病有關。 ...more
9 12740
套拉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海水 學名:Taura syndrome virus 病名(及俗名):套拉症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Bonami(1997)、Mari (2002)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 病毒目前暫定在Dicistroviridae科。 病毒顆粒為 32 nm,不含封套、二十面體、、浮力密度為1.338 g/ml。基因組為線狀、正端單股RNA 病毒,由10205個核苷酸組成。不具有3’ poly-A 尾巴。基因組包含兩個大的開放讀取區(ORF);ORF 1 包括非結構蛋白,ORF 2包括結構蛋白,三個主要核衣蛋白為 VP1, VP2, VP3 (55, 40及24 kDa)。 病毒在細胞質內複製。 ...more
10 25759
海水白點蟲症
病因:Cryptocaryon irritans 症狀:不安、突然急游、呼吸窘迫、摩擦池壁或池底、魚體顏色的喪失、無食慾,體表有過多的黏液分泌。魚體及鰓部的病灶可能會到至繼發性的細菌感染。有時可見鰓部組織的增生糜爛。如侵犯至眼睛,常會造成眼盲。 魚種:除了魚類外,其他魚種均具有感受性。 其他:本病原常藉由直接接觸來傳播 ...more
11 22084
指環蟲症
病因: Gyrodactylus spp. 及Dactylogyrus spp. 兩者最為常見。 症狀: 活動亢進,泳態怪異,常會跳起水面或摩擦身體。魚體褪色,呼吸加快,鰓蓋擴張,露出腫脹、蒼白的鰓部。皮膚會有散佈的出血潰瘍灶。死亡率高。 ...more
12 8262
流行性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因: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EHNV)、European sheatfish virus (ESV)或European catfish virus (ECV)。 症狀:體色變暗、無活力、共濟失調、 魚種:紅鰭鱸魚 (redfin perch, Perca fluviatilis)、虹鱒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鯰魚 (Silurus glanis, Ictalurus melas)、澳洲麥氏鱸 (Macquarie perch ,Macquaria australasica)、食蚊魚 (mosquito fish, Gambusia affinis)、澳洲銀鱸 (silver perch, Bidyanus bidyanus)、山南乳魚 (mountain galaxias, Galaxias olidus)。 ...more
13 10311
流行性潰瘍症候群 (真菌性肉芽腫病)
病因:Aphanomyces invadans 症狀:是由黴菌Aphanomyces invadans引起体表潰瘍的疾病併發機會性病原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A. sobria混合感染導致大量死亡.通常是季節性疾病感染淡水魚和半鹼水魚 魚種:鯡魚 (menhaden) 等。 ...more
14 13202
癤瘡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 學名:Aeromonas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Furunculosis, septicemia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Griffin et al. (195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 oxidase 陽性, catalasa陽性, 發酵葡萄糖, 兼性厭氧, 非運動性桿菌, 大小為1.3- 2.0 by 0.8- 1.3 μm (Inglish et al. 1993)。 非人畜共通。 ...more
15 40758
奴卡氏菌症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海水 學名: Nocardia seriolae 病名(及俗名):奴卡氏菌感染症 最早發現者:Kudo et al. 1988, sp. nov.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陽性、細長絲狀菌、Catalase陽性,因細胞壁含有分枝酸(mycolic acid),所以染色具部份抗酸性。有些魚類的奴卡氏菌感染病例常被誤認為是分枝桿菌感染,因為這兩者都會產生相似的臨床症狀及病理學變化。世界上首例魚類的奴卡氏菌感染症是在霓虹燈魚上發現到的(Valdez and Conroy, 1962)。 Nocardia seriolae在人工養殖的黃尾魚(青魽鯵)及日本比目魚上被分離出來(Kudo et al., 1988)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16 3718
馬特里病
病原型別:原生生物(protistan)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Mikrocytos mackini 病名(及俗名):Denman Island disease 或稱 Microcell disease of Pacific oyster.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Mikrocytos mackini 為一原生動物大小約2-4Mm,目前所知尚無其它strains (Farley 1988),對於此病原於離開宿主後存活情形不祥,病原可經水而水平傳染。 人畜共通:No ...more
17 5019
柏金絲病
病原型別:原生動物(protistozoa)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Perkinsus marinus 病名(及俗名):Dermo" Disease, Proliferative disease, Perkinsosis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Perkinsus marinus因具有一厚的細胞壁因此於外界相當穩定,但乾燥(dessication )、加氯處理(chlorination)及 UV 可使Perkinsus marinus 不活化(Bushek et al 1997)。病原生活史中之任一階段皆可感染。 人畜共通:目前無法証實可感染人 ...more
18 9472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原型別:virus(病毒) 病原環境:fresh water or sea water(淡水或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於1940-1950年間於北美太平洋岸區於幼鮭魚發生嚴重疫情,之後認定是感染IHNV(wolf 1988)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IHNV 病毒為Novirhabdovirus 病毒外觀形狀為子彈樣(bullet shaped),一般大小為長度約150-190nm間直徑約65-75nm(Roberts 2001),為一negative-sense 單股RNA病毒,分子大小約11,000 個nucleotides 轉譯後具有6個病毒蛋白分別為 nucleoprotein (N), phosphoprotein (之前稱為 M1), a matrix protein (之前稱為 M2), glycoprotein (G), non-virion protein (NV), and 及 polymerase (L)。 病毒對熱(heat)、酸(acid)及 乙醚(ether)不穩定。但於淡水中至少可存活1個月,特別於水中富有有機物質(organic material)時會更穩定,一般之消毒劑或乾燥可不活化病毒(wolf 1988)。 ...more
19 14676
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侏儒畸形症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IHHNV為二十面體大小約20-22nm之病毒,於超高速離心下,於CsCl 之等密度為1.40 g/ml,核酸為單股DNA 病毒其大小約4.1Kb (Nunan et al 2000)。具有4個genotype (OIE 2006),但目前所知僅其中兩個genotype 可感染白蝦(Litopenaeus vannamei ) 及/或草蝦 ( Penaeus monodon ) 人畜共通:無(No) ...more
20 28183
傳染性肌肉壞死病
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主要於海水及半淡鹹水 (brackish and marine water) 病名(俗名) 最早發現者:2002年時於巴西第一次發生傳染性肌肉壞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 IMNV) 主要危害白蝦(南美白對蝦,L. vannamei), IMNV 為一個全新的病毒(Lightner et al 2004; Poulos et al 2006) 之後於亞洲之印尼亦發生同樣疾病 (Senapin et al 2007) OIE 狀況:listed under article 1.2.3. of the aquatic code 病原摘要:IMNV病毒顆粒為二十體直徑約40nm (fig. 1),於離心下在cesium chloride之buoyant sensity密度為1.366g/mL,為雙股之RNA病毒其基因體為7,560bp。 人畜共通:無 ...more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