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235
|
癤瘡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
學名: Aeromonas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Furunculosis, septicemia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Griffin et al. (195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 oxidase 陽性, catalasa陽性, 發酵葡萄糖, 兼性厭氧,
非運動性桿菌, 大小為1.3- 2.0 by 0.8- 1.3 μm (Inglish et al. 1993)。
非人畜共通。
...more
|
2
|
8831
|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原型別:virus(病毒)
病原環境:fresh water or sea water(淡水或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於1940-1950年間於北美太平洋岸區於幼鮭魚發生嚴重疫情,之後認定是感染IHNV(wolf 1988)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IHNV 病毒為 Novirhabdovirus 病毒外觀形狀為子彈樣(bullet shaped),一般大小為長度約150-190nm間直徑約65-75nm(Roberts 2001),為一negative-sense 單股RNA病毒,分子大小約11,000 個nucleotides 轉譯後具有6個病毒蛋白分別為 nucleoprotein (N), phosphoprotein (之前稱為 M1), a matrix protein (之前稱為 M2), glycoprotein (G), non-virion protein (NV), and 及 polymerase (L)。
病毒對熱(heat)、酸(acid)及 乙醚(ether)不穩定。但於淡水中至少可存活1個月,特別於水中富有有機物質(organic material)時會更穩定,一般之消毒劑或乾燥可不活化病毒(wolf 1988)。
...more
|
3
|
28606
|
鏈球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細菌( bacteria)
病原環境:主要於淡水或半淡鹹水(brackish water and freshwater), 但偶於海水環境。
學名:主要病原有 Streptococcus iniae,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and Lactococcus garvieae 等
鏈球菌感染症最早發生於1957年地點在日本養rainbow trout (Hoshina et al. 1958). 之後陸續多種魚種後其感染含 salmon, mullet, golden shiner,pinfish, eel, sea trout, tilapia, sturgeon, and striped bass 等 (Inglis et al. 1993)。
.於本省可感染多種養殖魚種如金目鱸giant seaperch ( Lates calcarifer) 、吳郭魚tilipia( Tilapia nilotica x Tilapia aurea)、午仔striped thread fish ( Polydactylus plebeius)、及海鱺cobia ( Rachycetron canadum) 烏魚mullet及條紋鱸等魚種。
國外發生魚種鏈球菌感染症於報告中常發生於較高水溫 (Nguyen et al. 2001),此情行與本省南部養殖魚類鏈球菌感染症常發生於夏季高水溫之情形相似
病原摘要:
OIE 現:未表列(Not listed)
人畜共通:人畜共通 (如 Streptococcus iniae,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r 皆有感染人之病例)
...more
|
4
|
38152
|
愛德華氏病 (鰻魚肝腎病)
病因: Edwardsiella tarda
症狀:迴旋態游動而死亡,並可見魚隻張口, 鰓蓋怒開、貧血。 皮膚病灶、鰓部蒼白、 眼睛腫大、黏液過度分泌, 鱗片糜爛及 潰瘍。肛門 腫脹及 出血。在甚 急性病例,常見魚體腹側 皮膚充血Meyer and Bullock 1973; Padros et al 2006)。輕微的病例中,僅見魚體後側部 皮膚有小病灶,約3–5 mm寬。隨這病程進展, 軀幹肌肉開始有膿瘍灶的發生,之後 膿瘍灶會快速變大,產生大型空腔並充滿氣體。病灶處常有色素的流失(Sahoo et al 1998)。切開這些 膿瘍灶,會有腐臭味。隨後魚體的後半身會失去控之能力。
魚種:幾乎所有 淡水及 海水魚均會感染。
...more
|
5
|
11082
|
錦鯉疱疹病毒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virus)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 koi herpesvirus disease (KHVD)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病毒之genome 大小約150Kbp到277-295Kbp 之間(Ishioka et al 2005)至少已有4個基因已被研究分別為 helicase、intercapsomeric triplex protein, DNA polymerase, 及 major capsid protein。基因上與 CyHV-1 及 CyHV-2 相近,但與, channel catfish virus virus ( Ictalurid herpesvirus: IcHV-1) 則較不相似。 病毒為二十面體、大小約80-120nm之間,具有被膜(envelope)( Perelberg et al 2003)。於血清學研究KHV 與CyHV-1 具有交叉反應(OIE 2006)。
人畜共通:No
...more
|
6
|
22732
|
錨蟲感染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寄生蟲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主要感染品種為 Lernaea cyprinacea
病名(及俗名):錨蟲(anchor worms),又稱箭蟲或針蟲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錨蟲為撓腳類之 寄生蟲可感染多種 淡水魚種,蟲體須經過metamorphosis 之後才會成蟲
人畜共通:No
...more
|
7
|
9860
|
鰻弧菌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半鹹水, 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
學名: Vibrio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鰻魚紅斑病
最早發現者:Hofer. (1904)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彎曲短桿菌,可運動、具極鞭毛、不形成孢子、兼性厭氧、為 oxidase 反應陽性、嗜鹽性,適合於30℃,1.5% NaCl 的環境中生長[5]。
人畜共通:是
...more
|
8
|
9402
|
螯蝦瘟/小龍蝦瘟疫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黴菌
病原環境: 淡水
學 名: Aphanomyces astaci
病名(及俗名):Crayfish aphanomyciasis, La peste, Krebspest, Kraftpest.
最早發現者:Schikora 1906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小 龍蝦瘟疫(Crayfish Plague)是所有非北美洲來源 螯蝦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其病原為一種屬卵菌綱(Oomycetes)之 黴菌Aphanomyces astaci ,其生殖菌絲不分隔(節),但具多分支,菌絲寬度約為7~9 µm,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9
|
4457
|
考克斯體
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立克次體
病原環境: 淡水
學名: Coxiella cheraxi
病名(及俗名): 螯蝦考克斯體感染症Crayfish systemic rickettsiosis
最早發現者:Schaperclaus (1930)
OIE狀況:未表列病原摘要:
為立克次體(Rickettsiae),革蘭氏陰性菌,絕對細胞內寄生(Weiss & Moulder ,1984)。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
10
|
9455
|
上皮囊腫
病原型別: 細菌
病原環境: 淡水及 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 上皮囊腫
最早發現者:
本病 於1920 年 plehn 最早描述於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L 但當時認為是mucophilosis ,之後Hoffman 等人於1969 才正式病原為一種 細菌且命為epitheliocystis。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