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缺氧 相關疾病資料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病灶部位 展開

病灶分佈 展開

病灶大小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生理狀態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臨床症狀
>
缺氧
共有:11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18024
硫化氫中毒
硫化氫為具臭味的強毒性氣體,在自然的情況下,底泥的有機物質或被有機污染的水體中之蛋白質,經過厭氧性細菌分解產生硫化氫(H2S),硫化氫在水中會解離成HS-及S2-,其毒性依序為H2S> HS->S2-,當水中的PH值增加時,硫化氫的毒性會降低,因為未解離的強毒性的H2S變成毒性較低的HS-離子,在PH9時幾乎99%之硫化物以HS-的形式存在,PH7時HS-與H2S以1:1的比例存在,但在PH5則幾乎99%為H2S。(謝介士,1994) 硫化氫對魚類有很強的毒性,不同的魚種,其致死濃度範圍從0.4 mg/L(鮭鱒類)到4mg/L(歐洲鯽魚、丁鱖及鰻魚)不等(Svobodová, 1991)。已有許多文獻報告,研究硫化氫對不同魚種的毒性作用。當藍鰓太陽魚曝露在0.04 mg/L 的H2S下,其游泳的耐受力降低;即使H2S的濃度在非常低的情況下,亦會傷害魚卵 ...more
2 12650
二氧化碳中毒
水中二氧化碳的來源包括:於大氣自行擴散入水中、地下水的湧溶、有機物分解及微生物呼吸所排出的廢氣;而有機物的分解,可能是大多數池塘獲得CO2的主要來源。而CO2的散逸,在於植物行光合作用,產生碳酸鹽沉積,或再擴散進入大氣中及加入其他化學反應。(黃旭田,1994) 二氧化碳比氧氣更容易溶於水,它是以分子的狀態溶在水裏,只有10 %會形成碳酸H2CO3,這兩種形式稱為游離的CO2(free CO2),另外以離子形態存在的稱為固定的CO2(fixed CO2),即碳酸氫根離子及碳酸根離子(HCO3- and CO32-),他們是水之中和能力很重要的因子。CO2在流水表面的量很少超過20-30 mg/L,但在靜止不動的水面,CO2的量會形成分層,因為浮游生物行光合作用的吸收,使上層游離的CO2比下層少,表層的CO2全部被光合作用消秏掉,如此一來水中的PH值會增加到8.3以上,通常地面下層的水每公升含有數十毫克游離CO2。 CO2對魚的作用不是直接的就是間接的,間接的作用是影響水的PH值,而當游離的CO2過多或缺乏時,直接有害的影響就發生了 ...more
3 11070
有機磷中毒
殺蟲劑的使用愈來愈多,不論是總量或範圍,目前殺蟲劑已經是魚類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養殖魚池常因水源為農田沖刷水或工業廢水,而受殺蟲劑污染,或因為養殖池為消除水中的植物和藻類使用除草劑及除藻劑,而造成水體的污染,導致對魚隻健康的危害。 殺蟲劑污染對養殖魚的影響,在低濃度的情況下,直接作用於魚體,其危害為長期且持續的,會傷害魚苗早期的發育;間接的影響則是水中的浮游生物及水生植物死亡,腐敗分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導致氧缺乏使魚隻窒息;另一個非常嚴重的間接影響是,以藻類及浮游生物為食物的魚隻,水體遭受殺蟲劑污染,結果造成魚隻天然的食物基礎徹底的破壞,許多微生物對有機磷殺蟲劑比魚本身還敏感,例如Soldep之LC50鯉魚為545 mg/L,而對Daphnia magna 的LC50只要0.0002-0.001 mg/L的濃度。 ...more
4 16946
魚類大量死亡
魚類大量死亡的定義為:「在野生魚類或養殖魚類,突然及非預警地發生大量死亡」稱之。通常這些事件會引起民眾的關心及媒體的注意,是由於大眾就認知上,認為是水污染所造成的,但事實上有許多不同的原因會引起魚類大量死亡,而且有極大的比例屬於自然事件。 常發生魚類大量死亡的魚種將近60種,包括軟體動物及甲殼類動物,其中最常發生的種類有鯡魚、鰻魚、鯉魚及鱒魚,在淡水及入海口的區域都會發生,好發於夏天,主要是因為夏天的水溫高、溶氧低的緣故。在澳洲新南威爾斯,過去 ...more
5 8259
細菌性鰓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 Flavobacterium branchiophilum 病名(及俗名):Bacterial gill disease (BGD) 最早發現者:Davis (1926)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桿菌,型態彎曲,長度1μm ~5μm,菌落通常呈橘黃色,其生化特性oxidase試驗為陰性, phosphatase試驗為陰性而ribonuclease試驗則為陽性。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6 30357
卵圓鞭毛蟲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 學名:Amyloodinium ocellatum 病名(及俗名):卵圓鞭毛蟲感染症(Amyloodiniasis)、絲絨病(Velvet disease)、銹病(Rust disease)、金粉症(Gold rust disease) 最早發現者:Brown, (1931) OIE狀況:非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卵圓鞭毛蟲營養體以碟狀構造吸附於宿主,此碟狀構造具有一非常短的柄,且於吸盤的周圍有一圈絲狀的假根可深入宿主的上皮細胞,ㄧ觸手狀的構造自細胞基底部延伸出,其功能尚未明瞭,細胞質缺乏葉綠粒但具有消化食泡及澱粉顆粒和多種特殊胞器,營養體呈梨狀或卵圓狀,體長約150~350 um。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7 5036
心形蟲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Chilodonella hexasticha 病名(及俗名):Chilodonellosis, Chilodonelliasis, Warmwater Chilodonelliasis 最早發現者:(Kiernik, 1909) Kahl, 1931 OIE狀況:非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蟲體呈扁平狀,後緣具缺痕,背側成圓凸狀,腹側則為平坦狀,腹側的纖毛呈兩群,右側的纖毛群成拱狀且較左側長,由5-7個動基體(kineties)所構成,而左側的纖毛由7-9個動基體組成且較筆直。 具可伸縮口器,其構造明顯且位於腹側,具有ㄧ個大核位於背側接近蟲體的末端,小核成卵圓狀位於大核旁,具有許多消化食泡及2~3個伸縮液泡,其大小約為長33.6-47.6 um (平均40.3 u)寬23.0-44.2 um(平均33.0 um)具大型的核約7.8-13.3 um x 7.8-12.3 um,許多文獻提到其大小變化甚巨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8 11755
毒藻;紅潮
水中有毒藻類過度繁殖造成其他的水中生物危害,一般稱為「紅潮」係泛指由單細胞浮游藻類過度生長引起一種水生現象,是一個通常用辭,可發生在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海洋、近海沿岸、海灣、淡水及湖泊,其造成因素之一與人類活動,氮磷營養原之升高的污染有關,故河川滙入處之河口湖岸等也皆可發生,地球氣候變化水溫升高之聖嬰現象也會影響。科學家較喜歡用的名詞是藻華Algal bloom。 藻華形成時顏色並不都是紅色,依藻相和生長的密度,顏色從無大變化到綠色 、棕色,也可能粉紅色到紫色,有時呈暗濁。魚場之魚群不特定的會報告死亡疫情,藻類生長密度甚高時,對岸邊活動人類也會經由空氣吹散而致身體不適,游泳是安全的但可能會有皮膚、黏膜的刺激。對水生動物之危害報告較一般性,1994在南非發生的赤潮導致數仟噸所有魚種及甲殼類的死亡,1987有研究學者報告座頭鯨等海洋哺乳動物因赤潮而大量死亡,日本瀨戶內海也曾有相似的漁業災情。因此研究人員較常用稱「Harmful algal bloom, HAB.」。 ...more
9 17877
鐘形蟲症
病因:Epistyliasis sp. 症狀:魚體表有粘液狀或棉絮狀附著物,患部有時充血潮紅。鰓部感染時,有呼吸困難,活力減退等現象。 ...more
10 19850
柱狀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海水 學 名:Flexibacter columnaris 病名(及俗名):爛鰓病 最早發現者:Davis (1922) OIE狀況: 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桿菌,無鞭毛但具運動能行滑走運動,菌體大小約0.3~0.5x3.5~12μm於半固體性培養基(Cytophaga media)上培養可產生黃色或淡黃色且邊緣不規則樹枝樣菌落。 人畜共通:否 ...more
11 7298
脫皮障礙
主要造成動物出現脫皮異常的原因主要有: 1.不適合的生活環境條件。對於爬蟲類動物,生活環境的溫度溼度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在太冷的環境會使得動物的代謝下降,延長脫皮的時間。 2.年齡通常年輕的動物脫皮頻率會比老年的動物來的高。 3.人為的過度干涉,有時飼主的過度幫助脫皮,反而會造成動物的脫皮過快,對動動物的皮膚造成損傷。 4.感染(病毒細菌黴菌寄生蟲)。 5.外傷所造成的結痂,造成動物脫皮異常...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