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病灶時程 分類目錄有
急性 (42)
亞急性 (10)
慢性 (62)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臨床症狀 展開

病灶部位 展開

病灶分佈 展開

病灶大小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程度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餵飼 展開

生理狀態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病灶時程
共有:80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34738
水黴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黴菌 病原環境:淡水及淡鹹水 學名:Achlya屬 及Saprolegnia屬 病名(及俗名):Typical water mold infection,Saprolegniosis,Oomycete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Tiffeney (1939) 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水黴菌是目前淡水及淡鹹水魚最常見的黴菌病原。主要病原來自卵菌綱(Class Oomycetes)、水黴菌目 (Saprolegniales)、水黴菌科(Saprolegniaceae)下的綿黴菌屬(Achlya)及水黴菌屬(Saprolegnia)兩屬。水黴主要是一種利用腐敗有機質為食物的機緣性腐生病原。最常分離到的水黴菌為:Saprolegnia parasiticaS. diclina...more
2 13732
鰻魚凹凸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淡鹹水及鹹水 學名: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病名(及俗名):Beko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Hoshina(1951).在日本鰻發現本症。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本孢子為長卵圓形,後部有個佔全長2/3長度的空泡。孢子大小為2.4 um x 7.8 um。 病原分類: 微孢子門 (Microspora)、微孢子目(Microsporida)、Pansporoblastina亞目、Pleistophora屬、anguillarum種。 別名:Plistophora anguillarum ,Heterosporis anguillarum 命名沿革:最早命名為Pleistophora anguillarum (1959),後來Lom等(2000)依據超顯微結構建議改歸類於另一屬Heterosporis。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宿主) 目前證實水平感染,主要感染日本鰻。人工感染,其感受性依次為鱸鰻(Anguilla mormorata)、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本症主要感染橫紋肌。體液免疫方面,感染凹凸病原蟲後之日本鰻線在第 6週才有較明顯的抗體陽性 ...more
3 17329
黴菌中毒
黴菌中毒病是因為使用被黴菌毒素或黴菌之有毒代謝產物污染的飼料,餵飼動物所造成的疾病。黴菌生長在死亡的植物基質上,黴菌中毒是由腐生生物群的黴菌:包括Aspergillus屬、Fusarium屬及其他屬的許多種別的黴菌所引起。(Svobodová & Ruprich, 1991)黴菌毒素是黴菌二次性的代謝產物,可導致人類及動物發生疾病及死亡,由他們對藥理學上的活性,部分黴菌毒素及黴菌毒素衍生物已經被發現且用在抗生素、生長促進劑及其他種類的藥物上,還有一些黴菌毒素則應用在戰争的化學武器上,當飲食、吸呼、皮膚及其他曝露在有毒的黴菌代謝產物所發生的疾病,稱為黴菌中毒病(mycotoxicoses)。 ...more
4 10916
黃麴毒素中毒
黃麴毒素中毒是由於動物對於黴菌中的黃麴菌屬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之代謝產物的毒力作用具有感受性的一種疾病,這些黴菌在含的油質的植物上生長得最好;黃麴毒素的產生與黴菌生長一樣,受到飼料保存場所的一些環境因素影響(濕度、溫度及其他);黃麴毒素為高耐熱性,可抵擋300℃的高溫,黃麴毒素有好幾種,其中以aflatoxin B1毒性最強。 ...more
5 6477
櫻鱒病毒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淡鹹水 海水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病名(及俗名):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disease, OMVD, OMV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Kimura 等(1981)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一般稱為Oncorhynchus masou virus (OMV),目前暫定於Herpesviridae科。本病毒為具有封套、20面體、大小120-200 nm、 dsDNA病毒。本病毒抗原性與出現在美國西岸的herpesvirus of Salmonidae type 1(SalHV-1)不同。暫定為 Salmonid herpesvirus 2; SalHV-2。 人畜共通:否 ...more
6 12175
魚類立克次體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及海水 學名: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病名(及俗名):Salmonid rickettsial septicemia (SRS), Coho salmon syndrome 最早發現者: Bravo等(1989).在智利發現本症,Fryer 等(1990, 1992)分離及正式命名。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革蘭氏陰性、營養需求高、絕對魚類細胞質內生長的細菌。親緣關係上,它與Coxiella 及 Francisella 有些微親緣關係。. 命名沿革:最早由Fryer 等(1992) 命名 。 ...more
7 11730
偽單胞菌感染症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 淡鹹水 海水 學名:Pseudomonas fluorescens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病名(及俗名): 偽單胞菌敗血症Pseudomonad septicaemia (P. fluorescens),紅點病(赤點病)red spot disease 或 red pest (P. anguilliseptica)。 最早發現者:Plehn (1924) 在鯉魚發現P. fluorescens。Wakabayashi (1972)在日本鰻發現P. anguilliseptica。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8 23265
嘉魶虹彩病毒病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淡鹹水 海水學名:Red sea bream iridovirus (RSIV) 病名(及俗名):RSIV 最早發現者: Inouye 等(1992)發現RSIV。 He等(2001)發現ISKNV。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Red sea bream iridoviral disease)由兩個病原引起:嘉魶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virus及傳染性脾臟與腎臟壞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 ISKNV)。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9 10386
殼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Chitinolytic bacterial disease, Epizootic shell disease. 最早發現者:Malloy等(1978) 在龍蝦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基丁質溶解革蘭氏陰性細菌及偽單孢菌(Pseudomonas), 弧菌(Vibrio) 及產黃桿菌科 (Flavobacteriaceae)的細菌均被分離過。 人畜共通:否 2.病原分類 Pseudomonadaceae, Vibrionaceae, Flavobacteriaceae科, Cytophaga-, FlavobacterAlpha proteobacteria groups;Oceanobacillus,Staphylococcus屬.。 ...more
10 14638
梨形四膜蟲症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 Tetrahymena corlissi、Tet. pyriformis、Tet. faurei、Tet. rostrata 病名(及俗名):Tetrahymena infection、TET disease、Gupp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橢圓梨形小纖毛蟲(30-60 x 50-100 μm),放射狀、對稱的體形,表面佈滿20-30排的纖毛縱列(Kinety)。 口腔內具有特殊的纖毛口器(oral ciliary apparatus), 口腔右側具有側口膜(paraoral membrane),三個連續排列的膜則位於左側。 口腔的底部為進食開口處(cytostome)。 口腔的後緣有一至三排纖毛縱列。繁殖採用二分裂法;但有些會產生生殖囊泡,內含二至八個幼蟲(tomite)。大部分對魚而言是機緣性寄生;少部分則為絕對寄生,引起魚類致死的寄生蟲。 ...more
11 18932
車輪蟲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海水 學名:Trichodina spp., Trichodinella spp.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車輪蟲科(Trichodinidae)內分七屬:Trichodina,Hemitrichodina,Vachomia,Paratrichodina,Tripartiella,Trichodinella,Dipartiella。型態大致相似,引起的病都叫做「車輪蟲症」。外表像一車輪,中央具有車軸。以週緣的纖毛運動。一般而言,大於90 um,寄生皮膚者,有較多的寄生宿主;小於30 um寄生者,寄生較少的魚種。病原若離開魚體約可存活1到2天。 ...more
12 10037
渦蟲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Ichthyophaga sp., Paravortex sp. 病名(及俗名):Tubellarian infection、病Black Ich、Tang Turbellarian 、Black spot disease、Tang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由多個病原引起。蟲體呈橢圓形皮膚有纖毛、具有兩個眼點。常見的病原Tang tubellarium(又名Paravortex sp.),其生活史類似海水性白點蟲,寄生魚體6天後(大小由77 μM 變成450 μM),會離開宿主落入池底,進行3-4天增殖,大小變為750 μM;同時仔蟲也在體內孵育,最後成蟲裂開釋出聚感染性的幼蟲。在24.5oC時,完成一次生活史約需10天。另一種扁蟲Ichthyophaga sp. 也被報導引起本病有關。 ...more
13 12184
套拉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海水 學名:Taura syndrome virus 病名(及俗名):套拉症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Bonami(1997)、Mari (2002)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 病毒目前暫定在Dicistroviridae科。 病毒顆粒為 32 nm,不含封套、二十面體、、浮力密度為1.338 g/ml。基因組為線狀、正端單股RNA 病毒,由10205個核苷酸組成。不具有3’ poly-A 尾巴。基因組包含兩個大的開放讀取區(ORF);ORF 1 包括非結構蛋白,ORF 2包括結構蛋白,三個主要核衣蛋白為 VP1, VP2, VP3 (55, 40及24 kDa)。 病毒在細胞質內複製。 ...more
14 10677
白尾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淡鹹水 學名:Baculovirus penaei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 (MrNV). 病名(及俗名): WTD, White muscle disease (WMD) 最早發現者:最早Arcier等 (1999)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MrNV為二十面體、無封套 RNA病毒,大小為26–27 nm 。病毒在組織中的結締組織細胞核內增殖。基因組由兩段RNA組成,capsid protein為43 KDa。XSV是一個衛星病毒,大小為14–16 nm, 常伴隨MrNV出現;基因組由一段RNA組成,capsid protein為17 KDa。發病蝦常可同時發現這兩種病毒,暗示與本病有關,但真正角色尚未明瞭。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15 7963
流行性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因: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EHNV)、European sheatfish virus (ESV)或European catfish virus (ECV)。 症狀:體色變暗、無活力、共濟失調、 魚種:紅鰭鱸魚 (redfin perch, Perca fluviatilis)、虹鱒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鯰魚 (Silurus glanis, Ictalurus melas)、澳洲麥氏鱸 (Macquarie perch ,Macquaria australasica)、食蚊魚 (mosquito fish, Gambusia affinis)、澳洲銀鱸 (silver perch, Bidyanus bidyanus)、山南乳魚 (mountain galaxias, Galaxias olidus)。 ...more
16 9963
流行性潰瘍症候群 (真菌性肉芽腫病)
病因:Aphanomyces invadans 症狀:是由黴菌Aphanomyces invadans引起体表潰瘍的疾病併發機會性病原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A. sobria混合感染導致大量死亡.通常是季節性疾病感染淡水魚和半鹼水魚 魚種:鯡魚 (menhaden) 等。 ...more
17 12720
癤瘡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 學名:Aeromonas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Furunculosis, septicemia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Griffin et al. (195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 oxidase 陽性, catalasa陽性, 發酵葡萄糖, 兼性厭氧, 非運動性桿菌, 大小為1.3- 2.0 by 0.8- 1.3 μm (Inglish et al. 1993)。 非人畜共通。 ...more
18 39230
奴卡氏菌症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淡水海水 學名: Nocardia seriolae 病名(及俗名):奴卡氏菌感染症 最早發現者:Kudo et al. 1988, sp. nov.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陽性、細長絲狀菌、Catalase陽性,因細胞壁含有分枝酸(mycolic acid),所以染色具部份抗酸性。有些魚類的奴卡氏菌感染病例常被誤認為是分枝桿菌感染,因為這兩者都會產生相似的臨床症狀及病理學變化。世界上首例魚類的奴卡氏菌感染症是在霓虹燈魚上發現到的(Valdez and Conroy, 1962)。 Nocardia seriolae在人工養殖的黃尾魚(青魽鯵)及日本比目魚上被分離出來(Kudo et al., 1988)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19 4766
單倍體孢子蟲症
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marine) 學名:Haplosporidium nelsoni 病名(及俗名):單孢子蟲症(Haplosporidiosis)、X多核球形症(multinucleate sphere X, MSX)、Delaware灣症(Delaware Bay disease)、太平洋牡蠣單孢子蟲症(Haplosporidiosis of Pacific oysters) 最早發現者:Hasskin et al.(1966)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原在寄生牡蠣生活史中,具有二種型態,一為多核原生質團(multinucleate plasmodia),大小直徑5至20μm,但有時可達50μm或超過100核;第二型態為具有抵抗性之孢子,由孢壁物質衍生之外蓋或孢壁衍生物之內緣掩蔽孢孔,孢子大小隨虫體品種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從4至12μm,且孢子外飾物(spore ornamentation)由孢壁衍生物緊緻包紮或孢子尾部組成,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可當分類之依據。 人畜共通:No ...more
20 4790
柏金絲病
病原型別:原生動物(protistozoa)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Perkinsus marinus 病名(及俗名):Dermo" Disease, Proliferative disease, Perkinsosis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Perkinsus marinus因具有一厚的細胞壁因此於外界相當穩定,但乾燥(dessication )、加氯處理(chlorination)及 UV 可使Perkinsus marinus 不活化(Bushek et al 1997)。病原生活史中之任一階段皆可感染。 人畜共通:目前無法証實可感染人 ...more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