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鱗片 相關疾病資料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臨床症狀 展開

病灶分佈 展開

病灶大小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程度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生理狀態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病灶部位
>
鱗片
共有:9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14623
梨形四膜蟲症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 Tetrahymena corlissi、Tet. pyriformis、Tet. faurei、Tet. rostrata 病名(及俗名):Tetrahymena infection、TET disease、Gupp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橢圓梨形小纖毛蟲(30-60 x 50-100 μm),放射狀、對稱的體形,表面佈滿20-30排的纖毛縱列(Kinety)。 口腔內具有特殊的纖毛口器(oral ciliary apparatus), 口腔右側具有側口膜(paraoral membrane),三個連續排列的膜則位於左側。 口腔的底部為進食開口處(cytostome)。 口腔的後緣有一至三排纖毛縱列。繁殖採用二分裂法;但有些會產生生殖囊泡,內含二至八個幼蟲(tomite)。大部分對魚而言是機緣性寄生;少部分則為絕對寄生,引起魚類致死的寄生蟲。 ...more
2 38633
愛德華氏病 (鰻魚肝腎病)
病因:Edwardsiella tarda 症狀:迴旋態游動而死亡,並可見魚隻張口,鰓蓋怒開、貧血。皮膚病灶、鰓部蒼白、眼睛腫大、黏液過度分泌,鱗片糜爛潰瘍。肛門腫脹出血。在甚急性病例,常見魚體腹側皮膚充血Meyer and Bullock 1973; Padros et al 2006)。輕微的病例中,僅見魚體後側部皮膚有小病灶,約3–5 mm寬。隨這病程進展,軀幹肌肉開始有膿瘍灶的發生,之後膿瘍灶會快速變大,產生大型空腔並充滿氣體。病灶處常有色素的流失(Sahoo et al 1998)。切開這些膿瘍灶,會有腐臭味。隨後魚體的後半身會失去控之能力。 魚種:幾乎所有淡水海水魚均會感染。 ...more
3 34883
淡水性白點虫病
病原型別:原虫(protozoa) 病原環境:淡水(freshwater) 學名: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病名(及俗名):Ichthyophthiriasis, white spot disease 最早發現者:Kabate et al.(1985)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成虫為球形或卵圓形,大小為0.3~0.8×0.35~0.5cm,虫體表有分佈均勻的纖毛,胞口近於前端腹面,呈約6字形,虫體內具有1馬蹄形狀大核及1個球狀小核,胞質外層具有許多小伸縮泡和食物泡。幼虫呈卵形或橢圓形,前端尖、後端圓,前端具有1個乳突狀鑽孔器,全身被有等長之纖毛、後端有1根粗而長的尾毛,大核呈卵形或橢圓形、小核呈球形狀,一般在虫體前半部。 人畜共通:No ...more
4 37462
單殖類吸虫感染症
病原:吸蟲(Trematoda)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單殖類吸虫(monogeneans)有有數千種類主要感染養殖及野生海水淡水魚體之部、皮膚及各鰭部,有些品種可寄生兩棲龜類之口腔與膀胱,有極少數種屬則寄生於魚類腸及體腔,如寄生於慈鯛魚類Etroplus suratensis 中的腸環虫(Enterogyrus spp.)或寄生於義大利菱鯛科Caproidae魚類中的副雙絞穴虫(Paradiplectanotrema spp.)。另有一種單殖類感染頭足類(cephalopods,體動物),另有一品種(Oculotrema hippopotami)感染河馬(hippopotamus)眼睛;同樣有少數屬種寄生於淡水魚虱上的後環指虫(Metagrodactylus spp.);故其學名無法統一描述,以下將重要常見海水淡水單殖類吸虫陳述於後。 病名(及俗名):單殖類吸虫感染症(momgeneans infestation) 最早發現者:人類所發現第一種單殖吸虫是Muller在1770於丹麥Hippoglossus vulgaris魚體上發現,當時以為是一種水蛭,並命名為Hirudo hippoglossi ;直到1818年,才由Blainville訂正,命名為內吸虫(Entobdella hippogossi)。 OIE狀況:有一種單殖類大西洋鮭魚<三代虫(Gyrodactylus salaris....more
5 30371
複殖類感染症
病原型別:吸蟲綱複殖吸蟲(digenean)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淡水(marine、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複殖吸虫種類繁多,約有140餘科1,400多屬,萬種以上,佔吸蟲綱的大部份。本章元只能擇其重要性,並造成人畜共通的病原,作為介紹。 ...more
6 12505
疥癬症/外寄生蟲感染
蟎及壁虱等吸血節肢動物。蛇蟎或稱蛇虱(Snake mite; Ophionyssus natricis)為爬蟲類最常見之蟎類。還有另外250種 蟎類可寄生於爬蟲動物。恙蟎(Trombiculid mite)之幼體期可感染爬蟲。另外總共有7個屬的壁虱可以感染爬蟲動物,硬蜱和蜱皆可在蛇、蜥蜴和龜身上發現。其中Ixodes, Hyalomma, Haemaphysallis, AmblyommaAponomma屬的硬蜱曾在多種爬蟲類被報告過。Argasidae和Ornithodoros屬之蜱可感染蛇、蜥蜴和龜。 ...more
7 7406
沙門氏菌症
病因: S. enterica與S. bongori的許多亞種型都可以在兩爬類分離到, 近年來S. enterica 的亞種被定義, 其中S. arizonae及S. diarizonae亞種型各分別有94及321種血清型與兩爬類最為相關。 症狀: 沙門氏菌在許多爬蟲類屬於常在菌,從沒有臨床症狀到突然死亡都可能,包括輸卵管炎、皮膚炎、骨隨炎、敗血症、肉芽腫病變等。沙門氏菌在兩爬類造成的腸道疾病並不明確,但沙門氏菌似乎不能侵入健康個體的腸道障壁。在蜥蜴及蛇的沙門氏菌感染性皮膚炎可見滲出液、痂皮及水泡等臨床症狀。在烏龜的臨床症狀可能包括消瘦,腹甲的麟甲增生剝落,甲殼退色等。 ...more
8 6791
燙傷
病因:與飼養環境中熱源如燈泡或加熱石的距離太近、接觸過久,或因熱源溫度過高而造成燙傷。 症狀:會導致皮膚淺層至深層的傷害。 ...more
9 35624
蜥蜴的皮膚疾病
病因: 脫皮不順(dysecdysis)  溼度太低  其他環境因子—不當的光週期、溫度還有營養狀況等  飼養環境不適當,沒有可協助脫皮的擺設物品  體外寄生蟲,如蛇蝨等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