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蝦類 分類目錄有
中華明對蝦 (3)
草蝦 (13)
日本對蝦 (5)
沙蝦 (4)
淡水長腳大蝦 (3)
熊蝦 (2)
劍蝦 (1)
白蝦 (9)
紅尾蝦 (3)
藍蝦 (6)
龍蝦 (2)
螯蝦 (4)
五鬚蝦 (1)
蝦姑 (1)
鋸綠青蟹 (1)
黃腿蝦 (2)
棕蝦 (2)
紅爪螫蝦 (1)
粉紅蝦 (1)
白香蕉蝦 (1)
大西洋白蝦 (1)
南極磷蝦 (1)
處紋對蝦 (1)
泰國蝦 (1)
生物分科 展開

臨床症狀 展開

病灶部位 展開

病灶分佈 展開

病灶大小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程度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水生動物
>
蝦類
共有:28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10932
對蝦桿狀病毒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鹹水海水 學名:Baculovirus penaei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Couch(1974)、Summer(1977)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目前暫定於Nucleopolyherdovirus屬。至少存在來至三個不同地域的病毒株,(1) 美國大西洋東南海域及墨西哥沿岸及加勒比海(2)南、中及北美洲(3)夏威夷。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2 10636
壞死性肝胰腺炎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淡鹹水 海水 學名: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NHP bacterium (NHPB) 病名(及俗名):壞死性肝胰腺炎、德州蝦池死亡症候群 Texas Pond Mortality Syndrome (TPMS)、 祕魯壞死性肝胰腺炎 Peru necrotizing hepatopancreatitis( PNHP)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Frelier等 (1992)在美國德州太平洋白蝦養殖場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壞死性肝胰腺炎細菌為葛蘭氏陰性染色、多形性、胞內寄生的立克次體樣細菌,分散在於感染的肝胰腺細胞胞質內。本菌主要的型態為桿狀立克次體樣細菌 (0.25 x 0.9 um),偶而以基底端含有八條鞭毛,頂端有一至二條鞭毛的螺旋體(0.25 x 2-3.5 um)出現。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3 12008
草蝦桿狀病毒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 海水 學名: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 病名(及俗名):Spherical baculovirosis (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Lightner & Redman (1981)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毒一般稱為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 (MBV),國際病毒分類學會暫時命名為singly envelope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from Penaeus monodon( PmSNPV) ,位於Nucleopolyherdovirus屬。由於本病毒感染的宿主及地理分佈極廣,存在不同病毒株可能性極高。此點可由最近的發現印證,以東南亞MBV分離株所設計的PCR無法檢驗出由於非洲的MBV的分離株。 人畜共通:否 ...more
4 18024
硫化氫中毒
硫化氫為具臭味的強毒性氣體,在自然的情況下,底泥的有機物質或被有機污染的水體中之蛋白質,經過厭氧性細菌分解產生硫化氫(H2S),硫化氫在水中會解離成HS-及S2-,其毒性依序為H2S> HS->S2-,當水中的PH值增加時,硫化氫的毒性會降低,因為未解離的強毒性的H2S變成毒性較低的HS-離子,在PH9時幾乎99%之硫化物以HS-的形式存在,PH7時HS-與H2S以1:1的比例存在,但在PH5則幾乎99%為H2S。(謝介士,1994) 硫化氫對魚類有很強的毒性,不同的魚種,其致死濃度範圍從0.4 mg/L(鮭鱒類)到4mg/L(歐洲鯽魚、丁鱖及鰻魚)不等(Svobodová, 1991)。已有許多文獻報告,研究硫化氫對不同魚種的毒性作用。當藍鰓太陽魚曝露在0.04 mg/L 的H2S下,其游泳的耐受力降低;即使H2S的濃度在非常低的情況下,亦會傷害魚卵 ...more
5 16944
魚類大量死亡
魚類大量死亡的定義為:「在野生魚類或養殖魚類,突然及非預警地發生大量死亡」稱之。通常這些事件會引起民眾的關心及媒體的注意,是由於大眾就認知上,認為是水污染所造成的,但事實上有許多不同的原因會引起魚類大量死亡,而且有極大的比例屬於自然事件。 常發生魚類大量死亡的魚種將近60種,包括軟體動物及甲殼類動物,其中最常發生的種類有鯡魚、鰻魚、鯉魚及鱒魚,在淡水及入海口的區域都會發生,好發於夏天,主要是因為夏天的水溫高、溶氧低的緣故。在澳洲新南威爾斯,過去 ...more
6 17330
黴菌中毒
黴菌中毒病是因為使用被黴菌毒素或黴菌之有毒代謝產物污染的飼料,餵飼動物所造成的疾病。黴菌生長在死亡的植物基質上,黴菌中毒是由腐生生物群的黴菌:包括Aspergillus屬、Fusarium屬及其他屬的許多種別的黴菌所引起。(Svobodová & Ruprich, 1991)黴菌毒素是黴菌二次性的代謝產物,可導致人類及動物發生疾病及死亡,由他們對藥理學上的活性,部分黴菌毒素及黴菌毒素衍生物已經被發現且用在抗生素、生長促進劑及其他種類的藥物上,還有一些黴菌毒素則應用在戰争的化學武器上,當飲食、吸呼、皮膚及其他曝露在有毒的黴菌代謝產物所發生的疾病,稱為黴菌中毒病(mycotoxicoses)。 ...more
7 10916
黃麴毒素中毒
黃麴毒素中毒是由於動物對於黴菌中的黃麴菌屬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之代謝產物的毒力作用具有感受性的一種疾病,這些黴菌在含的油質的植物上生長得最好;黃麴毒素的產生與黴菌生長一樣,受到飼料保存場所的一些環境因素影響(濕度、溫度及其他);黃麴毒素為高耐熱性,可抵擋300℃的高溫,黃麴毒素有好幾種,其中以aflatoxin B1毒性最強。 ...more
8 10389
殼病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 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Chitinolytic bacterial disease, Epizootic shell disease. 最早發現者:Malloy等(1978) 在龍蝦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基丁質溶解革蘭氏陰性細菌及偽單孢菌(Pseudomonas), 弧菌(Vibrio) 及產黃桿菌科 (Flavobacteriaceae)的細菌均被分離過。 人畜共通:否 2.病原分類 Pseudomonadaceae, Vibrionaceae, Flavobacteriaceae科, Cytophaga-, FlavobacterAlpha proteobacteria groups;Oceanobacillus,Staphylococcus屬.。 ...more
9 4176
種蝦分離之致死病毒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淡鹹水 海水 學名:Spawner-isolated mortality virus 病名(及俗名):Spawner-isolated mortality virus disease, SMVD, SM 最早發現者:澳洲Fraser & Owen (1996) 在草蝦發現。Albaladejo 等(1998)在菲律賓草蝦亦有相同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10 12187
套拉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海水 學名:Taura syndrome virus 病名(及俗名):套拉症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Bonami(1997)、Mari (2002)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本 病毒目前暫定在Dicistroviridae科。 病毒顆粒為 32 nm,不含封套、二十面體、、浮力密度為1.338 g/ml。基因組為線狀、正端單股RNA 病毒,由10205個核苷酸組成。不具有3’ poly-A 尾巴。基因組包含兩個大的開放讀取區(ORF);ORF 1 包括非結構蛋白,ORF 2包括結構蛋白,三個主要核衣蛋白為 VP1, VP2, VP3 (55, 40及24 kDa)。 病毒在細胞質內複製。 ...more
11 10677
白尾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水 淡鹹水 學名:Baculovirus penaei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 (MrNV). 病名(及俗名): WTD, White muscle disease (WMD) 最早發現者:最早Arcier等 (1999)發現。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MrNV為二十面體、無封套 RNA病毒,大小為26–27 nm 。病毒在組織中的結締組織細胞核內增殖。基因組由兩段RNA組成,capsid protein為43 KDa。XSV是一個衛星病毒,大小為14–16 nm, 常伴隨MrNV出現;基因組由一段RNA組成,capsid protein為17 KDa。發病蝦常可同時發現這兩種病毒,暗示與本病有關,但真正角色尚未明瞭。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12 13070
黃頭症
病原型別: 病毒 病原環境: 淡鹹水 海水學名:Okavirus,Yellowhead virus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黃頭病毒(yellowhead virus)是一個 corona-like RNA 病毒,目前歸類在Nidovirales目,桿狀套病毒科(Roniviridae),淋巴病毒屬(Okavirus) 下。 黃頭病毒(基因一型)是黃頭症候群(yellowhead complex)六個基因型中的一個基因型,也是目前已知會引起黃頭病的唯一病原。鰓相關病毒 (Gill- associated virus)為基因二型,與其他三至六型是在東非、亞洲及澳洲健康草蝦體內常發現的病毒,基因二至六型極少或根本不會引起疾病。黃頭症候群中六個基因型目前都歸類在Nidovirales目,桿狀套病毒科(family Roniviridae),淋巴病毒屬(Okavirus) 下。目前有資料顯示六個基因型彼此間會互相基因重組。 本病毒離開蝦體後尚可在海水中存活72小時。60oC下15分;30 ppm chlorine均可不活化 本病毒 本病毒可在 草蝦初代淋巴器官細胞上生長。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13 4604
中腸腺壞死性桿狀病毒症
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淡、海水 學 名:Baculoviral midgut hepatopancreas gland necrosis virus 病名(及俗名):Baculoviral midgut gland necrosis,、Midgut gland cloudy disease、White turbid liver disease and White turbidity disease。 最早發現者:Lightner, 1996 OIE狀況:未表列 病原摘要: 中腸腺壞死性桿狀病毒為一呈桿狀,且具封套之非閉合型病毒,含有約85.1 x 106 Da的DNA。其核殼蛋白大小為36 x 250 nm,具封套病毒顆粒大小約72 x 310 nm,其核殼蛋白則是有兩種主蛋白(35 and 14 kDa)及三種副蛋白(72, 65, and 12 kDa)所構成。 人畜共通:否 ...more
14 6544
黑鰓病
病原型別:黴菌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 Fusarium solani 病名(及俗名):black gill disease 最早發現者:Schaperclaus (1930)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由黴菌所造成的高死亡率疾病,通常發生在高密度的飼養環境,會造成罹病蝦隻鰓部的黑變。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more
15 14051
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
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病名(及俗名):侏儒畸形症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IHHNV為二十面體大小約20-22nm之病毒,於超高速離心下,於CsCl 之等密度為1.40 g/ml,核酸為單股DNA 病毒其大小約4.1Kb (Nunan et al 2000)。具有4個genotype (OIE 2006),但目前所知僅其中兩個genotype 可感染白蝦(Litopenaeus vannamei ) 及/或草蝦 ( Penaeus monodon ) 人畜共通:無(No) ...more
16 27740
傳染性肌肉壞死病
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主要於海水及半淡鹹水 (brackish and marine water) 病名(俗名) 最早發現者:2002年時於巴西第一次發生傳染性肌肉壞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 IMNV) 主要危害白蝦(南美白對蝦,L. vannamei), IMNV 為一個全新的病毒(Lightner et al 2004; Poulos et al 2006) 之後於亞洲之印尼亦發生同樣疾病 (Senapin et al 2007) OIE 狀況:listed under article 1.2.3. of the aquatic code 病原摘要:IMNV病毒顆粒為二十體直徑約40nm (fig. 1),於離心下在cesium chloride之buoyant sensity密度為1.366g/mL,為雙股之RNA病毒其基因體為7,560bp。 人畜共通:無 ...more
17 11754
毒藻;紅潮
水中有毒藻類過度繁殖造成其他的水中生物危害,一般稱為「紅潮」係泛指由單細胞浮游藻類過度生長引起一種水生現象,是一個通常用辭,可發生在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海洋、近海沿岸、海灣、淡水及湖泊,其造成因素之一與人類活動,氮磷營養原之升高的污染有關,故河川滙入處之河口湖岸等也皆可發生,地球氣候變化水溫升高之聖嬰現象也會影響。科學家較喜歡用的名詞是藻華Algal bloom。 藻華形成時顏色並不都是紅色,依藻相和生長的密度,顏色從無大變化到綠色 、棕色,也可能粉紅色到紫色,有時呈暗濁。魚場之魚群不特定的會報告死亡疫情,藻類生長密度甚高時,對岸邊活動人類也會經由空氣吹散而致身體不適,游泳是安全的但可能會有皮膚、黏膜的刺激。對水生動物之危害報告較一般性,1994在南非發生的赤潮導致數仟噸所有魚種及甲殼類的死亡,1987有研究學者報告座頭鯨等海洋哺乳動物因赤潮而大量死亡,日本瀨戶內海也曾有相似的漁業災情。因此研究人員較常用稱「Harmful algal bloom, HAB.」。 ...more
18 18354
哈維氏弧菌
病原環境:近岸溫暖海水、沈積物、海洋動物體表、頭足動物 學名:Vibrio harveyi 病名(及俗名):哈維氏弧菌(鯊魚弧菌) 最早發現者:Johnson et al. 1936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發光呈彎曲短桿菌,大小約1.0~1.6×0.5~0.7μm,具發酵能力,運用極端鞭毛和/或側邊鞭毛來進行運動。生化特性為 catalase、oxidase、nitrate、lysine decarboxylase、ornithine decarboxylase 陽性,但不具產生arginine dihydrolase、β-galactosidase、urease和H2S的能力。可在含3~8%(w/v)氯化鈉的環境中和11~40℃的溫度下生長,而無法在含0%或10%(w/v)氯化鈉的環境中生長。基因組DNA的G + C 含量為46-48%[5]。 人畜共通:是 ...more
19 55149
白點病
1.病原概述 2.病原型別:病毒  病原環境:半鹹水淡水  學名:白點病病毒(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病名(及俗名):白斑症候群、白點病  最早發現者:Bonami et al.,1995  OIE狀況:表列( listed)  病原摘要: 白點病是由白點病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所引起,根據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axonomy of viruses;ICTV ) WSSV 屬於 nimaviridae 病毒科、Whispovirus 病毒屬[10],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病毒顆粒具有封套呈長桿狀,最寬部分為 70~150 nm,長度則為 250~380 nm,部分病毒顆粒的一端劇具有尾狀突起。病毒的核蛋白鞘直徑為 58~67 nm,長度則為 330~350 nm,其表面可見核蛋白鞘組成之次單位形成的特殊橫紋構造,與病毒之縱軸成垂直 [12,14]。  人畜共通:不會 3.病原分類   白點病毒 (white spot baculovirus ; WSBV) 屬於動物病毒中的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 之桿狀病毒屬 (Baculovirus) 桿狀病毒科 (Baculoviridae),是一種雙股 DNA 病毒[3]。  命名沿革:由於發病之病蝦,甲殼明顯佈滿白色的斑點,因此台灣學者將此病症命名為白點症病毒 [5,12]。白點症病毒早期又稱為:白點症桿狀病毒 ( baculovirus associated with white spot syndrome / white spot ( associated ) baculovirus;WSBV ) [6,9,12]、白斑病毒 ( white spot disease virus;WSDV ) [13] 或第三非包容體性草蝦桿狀病毒 ( the third non-occluded baculovirus reported for Penaeus monodon;PmNOBIII )[12]。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   白點病病毒是一種系統性病原,其標的細胞遍佈蝦體全身器官,主要攻擊源自中胚層及外胚層的組織細胞,侵害之組織器官包括表皮、皮下組織、造血組織、類淋巴器官、、中腸之結締組織、心臟肌肉、神經膠原細胞、肝胰腺、綠腺及複眼等組織或器官皆有細胞核肥大,且核內構造消失,以及染色呈均質化之嗜鹼性包涵體出現,此外雌蝦之卵泡細胞及卵原細胞亦會遭受此病毒感染,因此親代所攜帶之病毒可能會經由垂直感染給子代 [5,12]。 白點症病毒具有水平及垂直兩種傳播途徑,垂直傳播途徑主要由病毒以附卵或經卵方式而傳染至子代;水平傳染途徑主要由養殖蝦與池水、水中其它多種帶原生物、病蝦等接觸而傳染 [8]。水平傳播甚至可藉由水流、帶原的池中生物、鳥類攜帶患病的病蝦或沾染發病池池水、發病池的水車所揚起的池水飛沫而藉著風力散佈至鄰近的養殖池 [5]。 ...more
20 4116
柏金絲病
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原生動物(protistan parasites)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Perkinsus olseni 病名(及俗名):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 全世界之體動物(mollusks)因perkinsus 之感染造成嚴重死亡(severe mortalities )及經濟損失(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Villalba et al 2004)。病原可於離開宿主(host)數天至幾星期,因其有一細胞壁(thick cell wall),但於淡水中不穩定,在淡水中常溫下存活時間少於10分鐘,6ppm之氯作用30分鐘同樣可殺死病原(Goggin 1995),其生活史中之任一階段都可感染宿主。 人畜共通:無(No) ...mor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