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搜尋
碰撞磨擦物品 相關疾病資料
水生動物 展開

生物分科 展開

病灶部位 展開

病灶分佈 展開

病灶大小 展開

病灶特徵 展開

病灶顏色 展開

病灶形狀 展開

病灶結構 展開

病灶時程 展開

病因分類 展開

水質 展開

季節 展開

病理變化 展開

環境 展開
現在位置:
首頁
>
臨床症狀
>
碰撞磨擦物品
共有:9 筆資料
序號瀏覽人數疾病名稱
1 10036
渦蟲病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Ichthyophaga sp., Paravortex sp. 病名(及俗名):Tubellarian infection、病Black Ich、Tang Turbellarian 、Black spot disease、Tang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由多個病原引起。蟲體呈橢圓形皮膚有纖毛、具有兩個眼點。常見的病原Tang tubellarium(又名Paravortex sp.),其生活史類似海水性白點蟲,寄生魚體6天後(大小由77 μM 變成450 μM),會離開宿主落入池底,進行3-4天增殖,大小變為750 μM;同時仔蟲也在體內孵育,最後成蟲裂開釋出聚感染性的幼蟲。在24.5oC時,完成一次生活史約需10天。另一種扁蟲Ichthyophaga sp. 也被報導引起本病有關。 ...more
2 24880
海水白點蟲症
病因:Cryptocaryon irritans 症狀:不安、突然急游、呼吸窘迫、摩擦池壁或池底、魚體顏色的喪失、無食慾,體表有過多的黏液分泌。魚體及鰓部的病灶可能會到至繼發性的細菌感染。有時可見鰓部組織的增生糜爛。如侵犯至眼睛,常會造成眼盲。 魚種:除了魚類外,其他魚種均具有感受性。 其他:本病原常藉由直接接觸來傳播 ...more
3 21299
指環蟲症
病因: Gyrodactylus spp. 及Dactylogyrus spp. 兩者最為常見。 症狀: 活動亢進,泳態怪異,常會跳起水面或摩擦身體。魚體褪色,呼吸加快,鰓蓋擴張,露出腫脹、蒼白的鰓部。皮膚會有散佈的出血潰瘍灶。死亡率高。 ...more
4 25324
魚蝨感染症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title="海水">海水 學名:Argulus foliaceus ; Argulus japonicus ; Argulus coregoni 病名(及俗名):魚蝨感染症 最早發現者: Argulus japonicus Thiele, 1900 Argulus foliaceus (Linnaeus), 1758 Argulus coregoni Thorell, 1865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魚蝨曾在17世紀時歐洲養殖的鱒魚及中國的鯉魚發生過(Wilson,1902; Kabata,1985)。魚蝨在湖、河口及海水鮭魚箱網都曾發生過且會造成死亡。在鯉魚及金魚感染此病症後易繼發黴菌細菌二次性感染,造成經濟上的損失(Shimura,1982a)。另外在1985年Ahne報告魚蝨亦為傳染SVC的媒介。Branchiurans亞綱裡,其蟲體型態為卵圓型,外層為甲殼覆蓋。有一對突出複眼,口器及觸角特化成勾型,有多刺的突起的吸盤,其構造是為了適應寄生蟲生活。為了配偶及產卵,他們會離開宿主長達三個星期,然後在次附著魚的鰓蓋內側,靠著黏液為生,然後蛻皮,或者是靠穿透皮膚吸收內在養份為生。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more
5 14582
魚波豆蟲症(口絲蟲症)
1.病原型別:原蟲(protozoa)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淡水(marine, brackish & freshwater) 學名:Ichthyobodo necator=Costia necatrix 病名(及俗名):魚波豆蟲症(Ichthyobodosis)、口絲蟲症(costiosis)、 昏睡病(sleeping disease) 最早發現者:Henneguy LF(188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蟲體大小為5.5-11.5×3.1-8.6µm,當離開宿主的個體正面呈卵形,在一邊有一條鞭毛溝。溝的前端有1個由2個基粒組成的生毛體,由此向後生出2條鞭毛。蟲體中部有一個圓形胞核,核中央有顯著的核內體。蟲體側面觀略似湯匙樣形態,寄生於宿主表皮細胞上的蟲體,略似棃形,前端略細呈吸盤狀,並生出指狀突起插入宿主上皮細胞,此時則不易見到鞭毛。 人畜共通:No ...more
6 34883
淡水性白點虫病
病原型別:原虫(protozoa) 病原環境:淡水(freshwater) 學名: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病名(及俗名):Ichthyophthiriasis, white spot disease 最早發現者:Kabate et al.(1985)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成虫為球形或卵圓形,大小為0.3~0.8×0.35~0.5cm,虫體表有分佈均勻的纖毛,胞口近於前端腹面,呈約6字形,虫體內具有1馬蹄形狀大核及1個球狀小核,胞質外層具有許多小伸縮泡和食物泡。幼虫呈卵形或橢圓形,前端尖、後端圓,前端具有1個乳突狀鑽孔器,全身被有等長之纖毛、後端有1根粗而長的尾毛,大核呈卵形或橢圓形、小核呈球形狀,一般在虫體前半部。 人畜共通:No ...more
7 7838
鰓黴症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黴菌 病原環境:淡水 學 名:Branchiomyces sanguinis and Branchiomyces demigrans 病名(及俗名):大理石病、爛鰓症”Gill Rot” 最早發現者:Plehn(1912) OIE狀況: 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鰓黴病(Branchiomycosis)為一種侵犯魚類鰓組織的黴菌性疾病,病原可分成Branchiomyces sanguinis and Branchiomyces demigrans兩種。於1912年歐洲的鯉魚首先發現感染 人畜共通:否 ...more
8 16164
橈腳類感染症
病原型別:節肢動物,甲殼類之橈腳寄生蟲(Copepods) 病原環境:海水、半淡鹼水及淡水(marine, brackish & fresh water)在台灣至少有四種以上病原 學名:(1)淡水魚虱(freshwater fish lice, Argulus spp.) (2)海水魚虱(sea lice, Caligus spp.) (3)錨頭蟲(針蟲)(Anchorpin worrn, Lernea spp.) (4)魚蛆蟲(gill maggots, Ergasilus spp.) 病名(及俗名):(1)淡水魚虱症(freshwater fish lice disease, Argulosis) (2)海水魚虱症(sea lice disease; Caligosis) (3)錨蟲症(Anchor worm disease, Lernaeosis) (4)魚蛆症、鰠感染症(Gill maggots disease; Ergasilosis) 最早發現者:(1)O.F. Muller, 1785 (2)O.F. Muller, 1785 (3)C. Linnaeus, 1758 (4)Von Nordmann, 1832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more
9 7254
殼的淺層與深層潰瘍
病因:感染、營養不良以及外傷為最常見的原因。通常感染的主因可以區分細菌性與黴菌性的兩種。偶有發生健康水龜的病例,大都與飼養的環境水質不良有關。 症狀:病患呈現衰弱,精神、食慾不佳;背甲的殼顏色呈黃褐色,且按壓時呈鬆狀,甚至可能出現膿瘍情形。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