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型別:病毒(Virus)
病原環境:海水、淡水(marine、freshwater)
學名:蛙虹彩病毒(Ranavirus)。
病名(及俗名):中華鱉虹彩病毒病(Viral Disease of Soft-Shelled Turtle, STIV)或中華鱉病毒病(Trionyx subebus virus, TSV)
最早發現者:張奇亞等(1996)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中華鱉病毒(TSV),病毒類粒呈正二十面體,無囊膜,直徑約為30nm,病毒結構蛋白由5條多?組成,分子量分別為85、60、55、18及12kb,其中以18kb含量最多,其次為12kb。人工接種於3至4天後,鱉體表開始顯現出血點,4至5天開始死亡,2至3周內全部死亡。病毒對氯仿、酸(PH3)、鹼(PH9)、200mg/l 次氯酸鈉(sodium hypochlorite)、或加熱60℃15分鐘敏感;病毒在1分鐘溶液內含有150mg/l chlorhexidine(0.75% NolvasanR)、180mg/l次氯酸鈉(3% bleach)或200mg/l 過一硫酸鉀(potassium peroxymonosulfate, 1% VirkonR) 不活化。
人畜共通︰無〔中華鱉,Pelodiscus(Trionyx)sinensis, 屬於爬虫網、龜鱉目(Testudinata)、(有11屬, 鱉科(Trionychidae)、鱉屬(Trionyx)〕
2.病原分類︰
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蛙虹彩病毒屬(Ranavirus)。
命名沿革︰例
張奇亞等報告(1996)之中華鱉病毒直徑為30nm,感染主要臟器為肝及脾。陳平等(1997)所報告為另一種中華鱉病毒直徑為35-39nm、無囊膜,主要感染器官為肺、胃、咽喉粘膜及腹甲皮層的小血管和微血管的內皮細胞受損。陳在賢等(1998)則指出中華鱉病毒之直徑為120-160nm,無囊膜,其病毒顆粒存在於細胞核及細胞質中,人工感染顥示該病毒對中華鱉有中等毒力。
疾病特性
發病前期症狀為行動遲緩,對外界環境反應的敏感性降低,浮於水面或伏于沙地及攝食停止,體表呈現發病初期之病鱉背甲或腹甲上有許多小出血點,有的鱉因腹甲布滿細小出血點而呈紅色(紅底板);繼接在體表任何部位均可出現出血性潰瘍,隨著病情加重,潰?由量少面積小而漸擴大變多,並向體表層發展,直至出現穿孔等重症,而後隨病勢不斷加重、擴散,嚴重者死亡,有時由瀕死病鱉臟器中分離出親水性產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2至3周後死亡率達60%以上,如採用藥物治療,病情雖可減弱,外表恢復正常,但攝食仍然遲緩,經一段時間後雖可耐過,然會再次感染流行,此病易發於6至8月間50~250克重幼鱉。依據非正式統計,每年因鱉病流行造成之經濟損失在數億元以上。
測定中華鱉虹彩病毒(STIV)的基因組全序列,其基因組(genome)全長為105,890
bp,與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屬代表種FV3全基因組有98.5%的同源性,G+C含量為55.1%。由生物信息學預測,其編碼區含有105個開放閱讀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中42個ORFs和其他物動已鑑定基因具有一定性的同源性;49個ORFs 僅在虹彩病毒科成員中具有類似物,還有14個ORFs為未知基因。
中華鱉虹彩病毒感染細胞後,引起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呈現經典的細胞凋亡(apoptpsis),並激活有絲分裂活化蛋白質激?(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e, MAPK)信號通路,而細胞外信息調節激?(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及P38MAPK信號通路對STIV復制及病毒誘導細胞的凋亡是必需的;同時STIV感染伴隨著粒線體膜電勢降低,細胞色素C的釋放以及活性氧的增加,可顯示STIV感染誘導粒線體途徑傳導的細胞凋亡。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本病為急性傳染病,病程短,死亡率高。尤其是幼鱉或鱉苗死亡率達50%以上;發病幼鱉大多無明顯的體表症狀。從不同鱉群採集的病鱉樣品中,觀察到形態結構及分佈一致的病毒顆粒,尤其從外地長距離引進的苗種抵抗力較差,同時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較差,容易受病原的侵染,加上病毒性傳染病傳播速度快,因而容易造成鱉群大規模死亡。
蛙病毒屬(Ranavirus)之疾病分佈美州(南北美州)、歐洲、亞洲及澳洲等各地,均有病原檢出,能感染所有年齡之動物,包括爬虫類、兩棲類與魚類;傳播途徑,由於動物之間彼此的接觸,或經口吃進被病毒污染的食餌,而經被病毒污染的水域及運輸均可傳播本病原。緊迫因子為誘發本病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如季節變換、飼養管理不佳、過度密飼、野生種與飼養種互為混養。
Jancovich et al.(2010)提出一種假設,蛙病毒多物種之跳躍式假說(Ranavirus multiple-species jump hypotheses),第一種假設是由魚類病原傳至蛙類,後再由蛙類病原傳至鱉類,或魚類帶有(Ambystoma tigrinam virus, ATV)一樣病毒,則病原可能跳躍感染於蠑螈。第二種假設是魚類攜帶最近常見遠古之蛙病毒,則由魚類病原傳染至四足類兩棲動物,或是魚類跳躍傳染至蛙類,亦或魚類傳染至蠑螈,再則發生由蛙類傳染至鱉類,如同蠑螈跳躍再轉回感染魚類。
蛙病毒(Ranavirus)感染之宿主包括魚類、兩棲類及爬虫類等低脊椎動物。
1.魚類病原:如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EHNV)、歐洲鯰魚病毒(European catfish virus),Europan sheatfish virus (ESV),Santee-Cooper Ranavirus、(SSRV),石斑虹彩病毒(grouper Iridovirus,GIV),新加坡石斑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 SGIV)、大嘴鱸魚病毒(Large mouth bass virus, LMBV)等。
2.兩棲類病原:感染的種類更多,依據Miller et.al. (2011)報導約有15科90種兩棲類物種被感染,其中以蛙病毒3(Frog virus 3, FV3),飾紋汀蛙虹彩病毒(Bohle iridovirus, BIV)、蛙虹彩病毒(Rana grylio virus, RGV)、虎紋蛙病毒(Tiger Frog virus TFV),Ambystoma tigrinam virus, ATV,又稱為Regina ranavirus為代表。
3.爬虫類病原:
˙Green pythons (Chondropython viridis ) , 綠?蛇
˙Burmese star tortoises (Geochelone platynota)
˙Leopard tortoises (Geochelone pardalis), 豹龜
˙Gopher tortoises (Gopherus polyphemus)
˙Mountain lizard (Lacerta monticola), 山蜥蜴
˙Eastern box turtles (Terrapene carolina carolina)
˙Florida box turtles (Terrapene carolina bauri)
˙Western ornate box turtles (Terrapene ornata)
˙Spur-thighed tortoises (Testudo graeca)
˙Hermann’ stortoises (Testudo hermanni)
˙Egyptian tortises (Testudo kleinmanni)
˙Russian tortoises (Testudo horsfieldii)
˙Marginated tortoises (Testudo marginata)
˙Red-eared sliders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Chinese softshell turtles (Trionyx sinensis), 中華鱉
˙Gecko (Uroplatus fimbiatus), 壁虎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發病早期,病鱉頸部,背部皮膚充血或出現出血點,隨著病情的延展增多出血點、擴大(出血點),有的發病鱉因腹甲佈滿出血點而呈紅色,接著於病鱉體表任何部位均可出現出血性潰?;隨著病情加重,潰?由少量,小面積而擴大變多,並向體表深層發展,直至出現穿孔等重症。
剖檢病死或瀕死的病鱉,可見肝、脾、腸壁充血,在肝的被膜下有大小形狀不一的出血區;肝、脾及?囊明顯腫大;特別是肝臟腫大,為正常等重量鱉體肝重的1.5至2倍大,腸內無食物。腫大充血的肝脾及腎等組織失去彈性,而且易碎。
經人工接種病毒感染之中華鱉,尚未出現體表症狀,發現最早出現病變的器官為肝及脾,肝的最初病症為肝尖被膜下有細下出血點,隨著病情加重,出血點擴大而增多,甚至佈滿整個肝臟表面;脾腫大、充血,病變嚴重之脾組織失去彈性、易碎,在肝臟組織可見局部大量炎症細胞浸潤,細胞及細胞索結構模糊不清,肝細胞呈現萎縮或壞死,微血管壁明顯增厚,形成微血栓。脾臟結締組織,局部形成類粘液堆積,或某些區域形成凝固樣壞死,脾中造血組織之細胞發生核濃縮、核碎裂,形成許多大小形狀不一的壞死病灶,腎絲球體擴張或萎縮,有些絲球體壞死解體,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發生均質樣小滴變性(hyaline droplet degeneration)。(.張奇亞、李正秋等,1996、1997)
病原致病性意義
中華鱉病毒感染鱉體,主要侵害肝、脾、腎、心、肺及腸管,引起上述器官組織與細胞均呈不同程度地損傷,肝及脾的病變程度較其他組織器官尤為嚴重;可表明肝與脾為中華鱉病毒重要侵害的靶器官。肝和脾的細胞在被病毒感染後,經病毒復製增殖可通過血液循環系統擴散到其他組織,造成各個器宮發生嚴重病變。
由此推論,病毒入侵及在宿主細胞內增殖,使細胞核遭受破壞,細胞腫大,壞死;微血管擴張,小血管壁廣泛受損,並因此激活凝血因子,產生彌漫性血管內凝固(DIC)形成微血栓。在失去大量凝血因子的同時,更加重了出血,使循環血量減少,氧和營養物質得不到正常供應,代謝廢物也得不到及時運送。正常代謝發生障礙,引起臟器組織壞死病灶,臟器組織喪失功能,這可能就是病毒感染後引起鱉群快速死亡的直接原因。同時脾臟為造血組織,當其組織病變壞死時,定影響其造血功能,進而造成鱉體內抗病原體的防禦功能喪失,產生細胞免疫系統功能不全。
因此,被感染的中華鱉不能對入侵體內的病毒,產生立即排除或殺滅,另一方面也使細胞免疫反應的信息無法快速有效的傳遞,鱉的體液免疫功能難以發揮。免疫系統遭受破壞,免疫功能就減弱或喪失;如此就能說明鱉被病毒感染,表現活動不佳,體力不支,同時容易遭受細菌性或其他病原二次感染,使得同在一水體的鱉群疾病迅速擴展,導致病情流行及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