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代碼:
|
DIS00251
|
建立日期: |
2009/12/15
|
更新日期: |
2010/08/27
|
作 者:
|
陳媺玫
|
中文病名:
|
鯉痘
|
英文病名:
|
Carp pox
|
疾病描述:
|
鯉痘是一種良性的表皮增生的疾病。可能是最早被發現的魚的病毒性疾病,大約在四百年前即被發現。其最典型的症狀即為體表表皮的良性增生,而形成白色或乳白色或灰白色略為光亮且堅硬的,體表凸出的乳凸瘤(papilloma)。乳頭瘤是從皮膚表皮的上皮細胞增生而來,不會轉移也沒有侵入性,但是在嚴重乳頭瘤增生的魚也會看到生長遲緩及消瘦的現象。組織切片下可以看到表皮(epidermis) 的增生,形成皺褶狀。也可見到核內包含體,被感染的核中央的染色質 (chromatin) 消失,遷移至核邊緣,形成空泡樣的核病變 (Calle et al., 1999)。
此疾病廣泛分佈在歐洲、亞洲、俄國、美洲及以色列等,主要是侵犯鯉科魚類,尤其是鯉魚 (common carp;Cyprinid carpio carpio)及錦鯉魚 (Koi carp;Cyprinid carpio koi ),是最常被侵犯的鯉科魚類,其他像鰷魚 (Fatlead minnow) 以及紅眼魚 (Rudd)亦會發生。往往在水溫降低的季節即出現此症狀,症狀有時4週左右即消失,但有時亦會持續數個月,直到水溫回暖,但數個月後亦可能再發生。此病為一慢性良性的疾病,在魚體表出現症的時期,注意水質及減少緊迫,尤期是水質的良好,則死亡率是0%。
此病病原為Cyprinid herpesvirus ,此病毒為雙股DNA病毒,在細胞的細胞核內複製,病毒二十面體直徑約115 nm,可分解為最外層的封套(envelope),內為蛋白質鞘(capsid),直徑60nm,及最內層的直徑約 53nm的核小體(nucleoid)。病毒在細胞核內複製,加封套則可在細胞核核膜或細胞膜進行,故病毒可在細胞核內及細胞質內大量堆積,造成細胞病變。本病毒和造成河鯰出血疾病病的河鯰疱疹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及鮭鱒魚上皮基底瘤的salomonid herpesvirus type 2及鰻魚的arguillid herpes virus,在遺傳物質上有很大的不同,故雖同為水生動物疱疹病科Alloherpesviridae內的成原,但是分類在不同的屬,為cyprinid herpesvirus 屬內的成原。此屬內的病毒包括造成此病(鯉痘)的cyprinid herpesvirus type 1,感染金魚的cyprunid herpesvirus type 2及造成鯉魚及錦鯉魚大量死亡的cyprinid herpesvirus type 3。這三種感染鯉科魚類的疱疹病毒各造不同的症狀,造成鯉痘的疱疹病毒雖然我們看到的症狀是體表的乳凸瘤,但是在鯉魚幼苖期是會造成死亡的。
本病毒的複製和溫度非常相關,在30℃的時候病毒複製會完全停止,病毒力價完全沒有上升,而在15℃和20℃雖然病毒力價都有上升,但是在15℃時感染CHV的死亡率會比在20℃時的死亡率來的高。這現象是因為在鯉魚的免疫機制中,週邊血液淋巴球的細胞毒殺能力 (cytotoxic activity) 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再加上高溫時病毒的複製降低,所以病症會逐漸消退。但是病毒不會全數被殺死,而會潛伏在鯉魚的腦神經節 (cranial ganglion) 中,等待下一次氣溫降低的時候復發。所以CHV有83%的高復發率,平均在7.5個月內,也就是季節轉換的時候再度發病。另外高密度的飼養也會使魚的stress增加而降低免疫力,容易感染CHV (Sano et al., 1993)。
造成鯉痘的疱疹病毒雖然我們看到的症狀是體表的乳凸瘤,但是在鯉魚幼苖期是會造成死亡的在Sano等人做的實驗中(T.Sano et. al. 1991),會引發受感染魚全身性症狀 (systemic disease),死亡率高達81-97%,在感染後經過7~10天的潛伏期就會出現臨床症狀,包括行動減緩、食慾消退、腹部及鰓蓋出血、凸眼及體色變黑。剖檢病變可看到肝、腎、腸等器官的壞死,在被感染的細胞中也可見核內包含體。2週齡的鯉魚苖在20℃以病毒浸泡一小時,累積死亡率為86-97%,浸泡4週齡的fancy carp則死亡率為20%,而浸泡8週齡的上述二種鯉科魚類,死亡率則為0%。但此病毒則不造成鯽魚苖、草魚苖或其他鯉科魚類的死亡。浸泡過病毒未死的魚,55%在5-6個月後出現體表腫瘤,在去除腫瘤後7.5個月腫瘤復發率為83%,在瀕死魚及存活魚都可分離到本病毒,在發生腫瘤的魚的腫瘤組織亦可分離到本病毒,但內臟則分離不到。鏡鯉及fancy carp成魚在腹腔注射105 TCID50 ml-1 本病毒後5個月,腫瘤發生率分別為13%及10%。腫瘤分佈在鰭、皮膚、顎部或注射病毒的部位。腫瘤組織可分離到本病毒,但內臟則分離不到本病毒。引發全身性的疾病 (systemic disease),死亡率高達81-97%,在感染後經過7~10天的潛伏期就會出現臨床症狀發病魚小魚臨床症狀包括行動減緩、食慾消退、腹部及鰓蓋出血、凸眼及體色變黑。剖檢病變可看到肝、腎、腸等器官的壞死,在被感染的細胞中也可見核內包含體。
|
診斷方法:
|
診斷方法主要藉由臨床症狀配合組織病理的發現來確診。也可以做病毒分離,用鰷魚細胞 (Fathead Minnow, FHM cells) 或鯉乳頭瘤細胞 (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 EPC cells) 來培養CHV並藉由細胞病變 (cytopathic effect, CPE) 的產生來確診。聚合酶鏈鎖反應 (PCR) 也是一種確診的方法。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看到CHV為一有封套、大小為157nm、nucleocapsid直徑為109nm,呈現六角形狀的病毒顆粒 (Sano et al., 1993)。
|
治療方法:
|
本病為病毒性疾病,無有效治療方法,亦無疫苗可使用。若腫瘤體積小,則可試著以無菌解剖刀將腫瘤切除,傷口以優碘或其他消毒劑消毒同時注意水質,可將小的腫瘤除去,但亦可能再發生。因本病在水溫回暖時易消失,故室內池可考慮加溫讓症狀消失。
|
預防控制方法:
|
因本病在水溫回暖時可痊癒,但亦可能復發或遭受緊迫免疫力降底時易發生,故在好發季節注意飼養管理。
|
相關圖片:
|
|
參考文獻:
|
Calle PP, McNamara T & Kress Y. Herpesvirus-associated papillomas in koi carp (Cyprinus carpio). Journal of zoo and wildlife medicine. 30(1): 165-169. 1999.
Hedrick RP, Groff JM, Okihiro MS & McDowell TS. Herpesvirus detected in papillomatous skin growth of koi carp (Cyprinus carpio). Journal of wildlife disease. 26(4): 578-581, 1990.
Sano T, Morita N, Shima M & Akimoto M. Herpesvirus cyprini: lethality and oncogenicity. Journal of fish disease. 14:533-543, 1991.
Sano N, Moriwake M & Sano T. Herpesvirus cyprinid:Thermal effects on pathogenicity and oncogenicity. Gyobyo Kenkyu. 28(4):171-175, 1993.
|
參考連結:
|
|
檔案下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