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毛利病毒
疾病代碼: DIS00193
建立日期: 2009/03/04
更新日期: 2009/09/18
作 者: 趙嘉本
中文病名: 毛利病毒
英文病名: Mourilyan virus
疾病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virus
病原環境:海水或半淡鹹水(Marine and brackish water)
學名:
病名(及俗名):Mourilyan virus.

最早發現者:COWLEY et al 2005
OIE狀況:表列(Listed)
病原摘要:病毒顆粒大小約85-100nm(diamenter) 為卵圓型或球狀(fig 1),病毒於感染細胞之胞質繁殖,並於內質網膜成熟。
.
人畜共通:No
病原分類
2.病原分類
未分類(Currently unclassified.),但也許可暫時認定為 Bunyaviridae.

別名:

命名沿革:重要的幾次命名歷史文獻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
病毒可感染蝦隻體內相當多之器官、組織及細胞如 Lymphoid organ spheroids 、表皮之上皮細胞(cuticular epithelium)、鰓絲 (含初級及次級)上皮及柱細胞(pillar cells)、肝胰腺結締組織、心肌中固定吞噬細胞及神經細胞體等。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急性慢性型態、器官傳播分佈情形
本病發生於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如澳洲 (Australia)、斐濟(Fiji)、馬來西亞( Malaysia)、泰國( Thailand) 及越南(Vietnam)等。

可經由吃入感染組織而行水平感染(horizontal transmission),垂直感染目前尚未証實但不排除。病毒主要感染年輕及成熟之草蝦(Penaeus monodon),及斑節蝦 ( Penaeus japonicus)。

草蝦體內微量之病毒可以使用RT-PCR方式偵測到,目前病毒之核酸序列顯示由各地所發生之毛利病毒其差異度皆小於5% 以內。(OIE 2007)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肉眼觀察病變:尚無資料

病理學:
於一般切片染色下(H&E 染色)頭胸甲處之集結許多細胞核肥大之細胞(hypertrophied nuclei)- 本病主要變化在於淋巴組織(常可見腫大之淋巴組織),腫節(spheroid)數及其內之細胞變化程度與疾病嚴重度有關,其內細胞病變以細胞質空泡化(vacuolization)同時可觀察到細胞壞死之碎片。在嚴重感染病例中異位性之腫節(ectopic spheroids)可出現於鰓及頭胸甲之結締組織中。Spheroid 又可區分為type I 其主要變化為其內以小管及densely packed cells),type II 變化為細胞質空泡化(vacuolization)同時可觀察到細胞壞死之碎片並伴隨有異位性之腫節出現。


病原致病性意義:實際魚場及田間發病、抗藥性等情形
診斷方法: 組織病理學:如病理學所述
分子生物學:COWLEY 2005 所設計之引子可供病毒核酸偵測用。
RNA抽取:總RNA 可由病蝦之類淋巴器官( lymphoid organ)、鰓( gills)及血細胞抽取為佳。
使用之引子對為PCR MoV24F (5-GGG ATGGTG TTG CCA TAC AAA GG-3) 及 MoV25R (5-GTC ATT AGC TGG TCT TAG TTT TCA C-3) 產物大小為 610 bp
Nested primers
MoV148F (5-ACAGTTTGTCAAGCTCACAGGATG-3) and MoV149R (5’-AGAAGCGCCATTCTGATGAACATC-3) 產物大小為322bp。
治療方法: 詳細討論如何治療、療效情形
預防控制方法: 詳細討論疫苗發展現況及飼養管理控制現況
目前尚無有效之預防及控治方法,不要將病蝦移入無病毒之養蝦區。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Cowley JA, Mcculloch RI, Rajendran KV, Cadogan LC, Spann KM, Walker PI. RT-nested PCR detection of Mourilyan virus in Australian Penaeus monodon and its tissue distribution in healthy and moribund prawns. Dis Aquat Org, 66: 91–104, 2005.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