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有機磷中毒
疾病代碼: DIS00106
建立日期: 2008/12/16
更新日期: 2009/09/07
作 者: 吳靜芷
中文病名: 有機磷中毒
英文病名: Organo-phosphorus poisoning
疾病描述: 殺蟲劑的使用愈來愈多,不論是總量或範圍,目前殺蟲劑已經是魚類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養殖魚池常因水源為農田沖刷水或工業廢水,而受殺蟲劑污染,或因為養殖池為消除水中的植物和藻類使用除草劑及除藻劑,而造成水體的污染,導致對魚隻健康的危害。
殺蟲劑污染對養殖魚的影響,在低濃度的情況下,直接作用於魚體,其危害為長期且持續的,會傷害魚苗早期的發育;間接的影響則是水中的浮游生物及水生植物死亡,腐敗分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導致氧缺乏使魚隻窒息;另一個非常嚴重的間接影響是,以藻類及浮游生物為食物的魚隻,水體遭受殺蟲劑污染,結果造成魚隻天然的食物基礎徹底的破壞,許多微生物對有機磷殺蟲劑比魚本身還敏感,例如Soldep之LC50鯉魚為545 mg/L,而對Daphnia magna 的LC50只要0.0002-0.001 mg/L的濃度。
此外當殺蟲劑滲入水體,誘發水的表面一些化學及生物學之分解作用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對魚的毒性比原來的污染物更強,例如巴拉松(parathion)生物學的氧化作用,使對氧璘(paraoxon)升高;分解三氯仿(trichlorphon)產生更毒的璘酸(dichlorvos),所以即使水中沒有殺蟲劑的成分,也不能保證水中沒有他們分解後的有害產物。(Svobodová, 1991)
殺蟲劑中以有機氯及有機磷為主要致害物,有機磷為膽素酯酶抑制劑,有些養殖場作為池塘管理的應用,用來殺死水中的植物及減少劣質的水蚤,去除甲殼類動物和魚的外寄生蟲,例如Soldep、馬速展(Masotan)、牛豬胺(Neguvon)及其他。可直接導致魚隻的中毒,如劑量過高可造成麻痺甚至死亡。雖然它們在水中可迅速的被分解,但經常性的曝露則有蓄積效應,並刺激和組織中膽素酯酶的活性,而此作用曾被指為造成生長遲滯和脊柱變形的原因。(龐飛,1994)
有機磷殺蟲劑的毒性,可引起魚類骨骼系統發生畸形:鰱魚浸泡在1.62 mg/L的馬拉硫磷廢水中,第八天魚體呈彎曲狀,中毒症狀由興奮、陣發性上竄下游,轉為呼吸緩慢,呈昏厥假死狀,刺激後腹部朝上急劇或螺旋式游動,魚體漸變黑、彎曲;對硫璘對魚更為敏感,在0.094 mg/L濃度,鯉魚3天後出現彎體,中毒症狀為散群、不活躍、游動緩慢。不同大小的魚對有機磷殺蟲劑的敏感性亦不相同,如在同一污水中,全長0.8-3.8 cm的鯽魚,2.26%個體發生畸形;全長5-11cm的鯽魚,13%個體發生畸形;全長10-17.5cm的鯽魚,40%個體發生畸形。有機磷引起魚類骨骼畸變和死亡原因,是由於魚腦中胆鹼脂酶的活力被有機磷所抑制,如膽鹼酯酶的活力被抑制達70%以上時,魚就難以生存。敵百蟲0.9mg/L,不僅對魚的胚胎有致畸性,且對已孵出的魚苗也具催畸作用。對硫璘還會破壞魚的生殖機能。有機磷、有機汞農藥均能破壞魚類神經系統的正常生理機能,抑制神經能量的傳遞而封鎖離子傳送。(宋承方,1995)
診斷方法: 如懷疑為有機磷中毒,測定中膽素酯酶的活性有助於診斷,採集並冷凍,作為毒物分析用的樣材應置於冰上(以乾冰為宜),再送往檢驗室。(龐飛,1994)
治療方法: 1.大量換水:以清除受有機殺蟲劑等污染的水體。
2.加強打氣:以增加溶氧,加速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機殺蟲劑。
3.除藻或去除魚體外寄蟲時,需謹慎使用除草劑及除藻劑,注意用量及濃度,避
免造成水體污染,發生中毒之意外。
4.在遭遇可能是中毒病例時,應採取下列行動:
a.如知道為何種毒物,應先予以清除。
b.採集水樣。
c.清除死魚,但予以冰凍以防保險或其他調查所需。
d.引進清水沖洗或進行換水。
e.確保適當的含氧量。
f.停止餵飼魚隻。
g.由將死或剛死魚隻取樣進行組織病理學和中毒學檢查。
h.如有訴訟之需應通知保險人員。
i.如懷疑有污染或下毒,應知會水質主管人員。
j.知會檢驗室,是否進行採樣。
k.適度調整以防持續性傷害或繼發性感染。(龐飛,1994)
預防控制方法: 1.水質的管理:
a.嚴禁未經處理的污水及超過國家規定排放標準的水排入水體。(宋承方,1995)
b.加強水質的監測:定期測定水質,可預防有機殺蟲劑之污染,並可及早作適當的處理。
2.進行綜合治理:
a.綜合治理主要有物理學、化學及生物學三種方法,例如沉澱法、過濾法、曝氣法、稀釋法及吸附法等。(宋承方,1995),建立水體預先處理的設備,可以處理污水及工業排放水。(Svobodová et al., 1991)
b.建立所謂生物池塘(biological pond),可以攔截及排除有機污染,例如農業的污染、食品工廠的污染等,有些水生生物對毒物具有較高的耐受性,並可吸收和蓄積毒素,有些細菌對某些毒物有較強的分解能力。(Svobodová et al., 1991)
3.加強飼養管理:
a.保持適當的飼養密度避免密飼。
b.避免過飼,以減少殘餌導致水中及底泥含過量的有機質。
c.充分打氣,增加溶氧有助於有機性毒素的氧化。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Svobodová Z, Vykusová B, Máchová J. Intoxications of Fish. Diagnostic Preventation and Therapy of Fish Diseases and Intoxicationsis Manual. 1991. p.270 BN. 80-901087- 0-9.
宋承方。非寄生性疾病及病因不明的疾病。水產動物疾病學。水產出版社。1995。pp. 269-286。
龐飛。有毒物質。八十三年度水產動物疾病防治人員培育訓練班(中級班)。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1994。pp. 76-86。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