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癤瘡病
疾病代碼: DIS00133
建立日期: 2008/12/26
更新日期: 2009/09/24
作 者: 謝嘉裕
中文病名: 癤瘡病
英文病名: Furunculosis
疾病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細菌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
學名:Aeromonas salmonicida
病名(及俗名):Furunculosis, septicemia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Griffin et al. (1953)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革蘭氏陰性, oxidase 陽性, catalasa陽性, 發酵葡萄糖, 兼性厭氧,
非運動性桿菌, 大小為1.3- 2.0 by 0.8- 1.3 μm (Inglish et al. 1993)。
非人畜共通。

2.病原分類
 Proteobacteria門,Grammaproteobacteria綱,Aeromonadales目, Aeromonadaceae科。
命名沿革:
Bacterium salmonicida Lehmann and Neumann 1896, Bacillus salmonicida (Lehmann and Neumann 1896) Kruse 1896, Proteus salmonicida (Lehmann and Neumann 1896) Pribram 1933. (Skerman et al. 1980)

疾病特性
 目前尚未明瞭其感染侵入的途徑,可能係經腸管、鰓或皮膚損傷處侵入,使得白血球細胞的防禦機制減弱並經由血循途徑快速侵入許多臟器 (Klontz et al., 1996)。所有年齡的鮭魚皆容易感染,但是幼魚較不具感受性(Inglish et al., 1993)。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慢性感染下,普遍造成腎臟、脾臟血管壁、和腸管,以及肝和鰓的傷害。並且在骨骼肌會造成特徵性的傷害。經證實癤瘡病較常見於成年的魚隻(Inglish et al., 1993)。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此病的致病原因可能是發展成敗血症而造成致死 (Inglish et al., 1993)。在急性型普遍發生於生長期並有顯著的敗血症、食慾減低、鰭基底部出血與體色變深,於感染發生後的24-96小時之間死亡率高(Austin et al., 1989)。其病徵外觀與感染的時程有關,在整個連續感染的群體中,病變徵候可見到呈現急性慢性的病徵。垂死的魚大多在外觀可見到上述特徵性症狀,而在慢性的病例中則呈現體色變黑、昏睡、無食慾、鰭部瘀斑及潰瘍,鰓呈現蒼白。在海水養殖魚類感染時,可見到鰓有廣泛性的出血(Miyazaki et al. 1975; Bruno et al., 1986)。

病原致病性意義:
該病首次報告發生於蘇格蘭鮭魚孵化場,引起鮭魚孵化時嚴重的損失,累積死亡率達到15-20%(Anonimus, 1990)。同樣地在挪威亦發生類似情況。癤瘡病造成英國野生鮭魚的損失(Mackie et al., 1933, 1935, 1939)。
診斷方法: 一級初步診斷:敗血症(如:肌肉、心及主要器官出血,脾和肝腫大),亞急性慢性病變可見凸眼、鰭出血、口鼻有分泌物、皮膚顏色改變 (Austin et al. 1989)。
二級初步診斷:可培養於TSA 或 BHIA。
三級初步診斷:
一級確定診斷:癤瘡病
二級確定診斷:典型的A. salmonicida須生長24-48小時,20至25℃。
三級確定診斷:利用核酸聚合脢鏈鎖反應(PCR)進行檢測。
治療方法: 目前在蘇格蘭控制癤瘡病發生使用四種抗生素(oxytetracycline, oxolinic acid與trimethroprim-sulphadiazine、amoxycillin)加以治療,可以控制此病。抗菌藥通常是以口服方式,將藥物添加於飼料加工或是攪拌於飼料表面,有些抗生素可以用於腹腔注射(Inglish et al. 1993)。
預防控制方法: 預防接種為今日主要的用來預防鮭魚癤瘡病的主要方式,目前商業上有效之癤瘡病疫苗是以典型的A. salmonicida株配合油質佐劑製造。根據交叉保護力試驗,可以使用大西洋鮭魚癤瘡病商業化油質疫苗抵抗非典型的鮭魚癤瘡病(Jones et al., 1996; Gunnlaugsdttir et al., 1997),癤瘡病非典型菌株的出現在世界上非常重要,故應重視疫苗發展。冰島於1992年將A. salmonicida ssp. Achromogenes菌苗注射接種鮭魚,最近挪威的大比目魚也開始注射疫苗以抵抗非典型的癤瘡病(Gudmundsdttir, 1998)。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