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卵圓鞭毛蟲
疾病代碼: DIS00147
建立日期: 2009/02/12
更新日期: 2010/11/18
作 者: 謝嘉裕
中文病名: 卵圓鞭毛蟲
英文病名: Amyloodiniasis, Velvet disease, Rust disease, Gold rust disease
疾病描述: 應包含下列細項
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半鹹水海水
學名:Amyloodinium ocellatum
病名(及俗名):卵圓鞭毛蟲感染症(Amyloodiniasis)、絲絨病(Velvet disease)、銹病(Rust disease)、金粉症(Gold rust disease)
最早發現者:Brown, (1931)
OIE狀況:非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卵圓鞭毛蟲營養體以碟狀構造吸附於宿主,此碟狀構造具有一非常短的柄,且於吸盤的周圍有一圈絲狀的假根可深入宿主的上皮細胞,具有觸手狀的構造自細胞基底部延伸出,其功能尚未明瞭,細胞質缺乏葉綠粒但具有消化食泡及澱粉顆粒和多種特殊胞器,營養體呈梨狀或卵圓狀,體長約150~350 um。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
2.病原分類
Mastigophora 門,Aeromonadales綱,Blastodinida目,Oodinidae科
3.標的器官
感染首見於於鰓部;於重度感染時會擴散至鰓腔、皮膚、眼及消化道和其他內部臟器。
4.生活史及流行病學
經由可自由遊動的雙鞭毛小孢蟲(trophont)黏附宿主而傳染,於宿主身上成長形成營養體並脫離宿主而掉落於池底,此時便形成孢囊體(tomont)並且於孢囊中進行分裂,每個細胞可分裂成128個孢囊子(tomites),再分裂一次後可形成256個浮游孢子(dinospores),而此整個分裂過程要在25-26℃中需要三天。孢蟲體長約11.6-15.4 µm x 10.4-14.5 µm,小孢蟲於囊孢破裂時釋出,每一隻小孢蟲皆有能力感染ㄧ個新的宿主,接下來的十五天會不斷尋找可感染的宿主,整個生活周期與水溫鹽度相關。
5.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感染後的臨床症狀包括換氣速度加快、食慾下降、磨擦身體、集體浮於水面、行動遲緩、移動麻痺、鰓蓋逆立,鰓部的病變包括上皮細胞的膨大及增生炎症反應、鰓絲出血壞死,感染12小時後通常因組織的破壞及嚴重缺氧而死亡。
6. 病原重要性
本病會造成養殖魚種很高的死亡率
診斷方法: 一級初步診斷:在密閉海水養殖魚類體表常呈現絲絨樣外觀。
二級初步診斷:鰓部或體表、鳍部出現細沙狀白點
一級確定診斷:
二級確定診斷:體表及鰓部行壓片鏡檢,可看見呈褐黃色的成卵圓狀或梨狀的滋養體。
三級確定診斷:
治療方法: 建議的處理方式可浸泡淡水、或使用化學藥劑及過濾,BKC及硫酸銅可有效的驅除滋養體但對於囊體卻無效果,反覆的處理可有效減低及控制此疾病但不能完全消除此寄生蟲
預防控制方法: 防治須嚴格控管養殖水源或進行過濾,買進的魚隻需進行檢疫可減少此疾病發生機率,感染爆發時可以利用多次換水降低環境中孢囊體的殘留。另外進行過濾可有效去除囊體且只需更換少量池水,相當適合用於密集飼養的系統,而淡水飼養的池子可考慮以紫外線照射消滅孢囊體。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