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心形蟲
疾病代碼: DIS00148
建立日期: 2009/02/12
更新日期: 2009/09/25
作 者: 謝嘉裕
中文病名: 心形蟲
英文病名: Chilodonella hexasticha
疾病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淡水
學名:Chilodonella hexasticha
病名(及俗名):Chilodonellosis, Chilodonelliasis, Warmwater Chilodonelliasis
最早發現者:(Kiernik, 1909) Kahl, 1931
OIE狀況:非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蟲體呈扁平狀,後緣具缺痕,背側成圓凸狀,腹側則為平坦的,腹側的纖毛呈兩群,右側的纖毛群成拱狀且較左側長,由5-7個動基體(kineties)所構成,而左側的纖毛由7-9個動基體組成且較筆直。 具可伸縮口器,其構造明顯且位於腹側,具有ㄧ個大核位於背側接近蟲體的末端,小核成卵圓狀位於大核旁,具有許多消化食泡及2~3個伸縮液泡,其大小約為長33.6-47.6 um (平均40.3 u)寬23.0-44.2 um(平均33.0 um)具大型的核約7.8-13.3 um x 7.8-12.3 um,許多文獻提到其大小變化甚巨。
人畜共通:非人畜共通傳染病
病原分類
2.病原分類
 Ciliophora門,Kinetophragminoporea 綱,Hypostomata亞綱,Cytophorida目,Chilodonellidae科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體表皮膚及鰓部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C. hexasticha可經由游動來接觸宿主進行感染,可行橫向二分裂無性生殖或有性接合生殖,在不利的環境下會行成囊體,有報告指若C. hexasticha離開宿主超過24小時即會死亡 (Kabata, 1985),(Lom and Dykova, 1992)。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罹病魚隻呈現躁動不安常會跳出水面,隨後出現精神沉鬱、虛弱伴隨藍灰色黏液的分泌,鰓部受到寄生蟲刺激而造成組織的增生並導致嚴重的融合,使氣體交換效率下降,滲透壓不平衡,最終導致宿主的死亡。
病原致病性意義:
好發於溫帶及熱帶的淡水魚,特別是經歷過寒冬後進入溫暖水期時的虛弱魚,在美洲河鯰(Hoffman et al. 1979)及金魚有很高的致死率,而在以色列及北非則好發於短鯛科魚類(Paperna and Van As, 1983)及馬來西亞的其他病原如黴菌、原蟲及細菌混合感染。 C. piscicola 好發於魚苗及幼魚(Kazubski and Migala, 1974),成魚則對C.hexasticha 較具感受性(Zacharias, 1894)。
診斷方法: 一級初步診斷:病魚常出現精神沉鬱、衰弱伴隨藍灰色黏液分泌。
二級初步診斷:經由體表及鰓發現卵圓形且背腹側皆有纖毛的纖毛蟲寄生可診斷此疾病,但要對Chilodonella hexastichaC. piscicola 進行區別診斷並不容易,可經由背側的缺痕有無來區別C. hexastichaC. piscicola。此外鍍銀染色可用於證明infraciliature而Giemsa's染色可做胞核染色。
治療方法: 許多的化學製劑可用於治療心形蟲的感染,例如福馬林、孔雀綠,硫酸銅、高錳酸鉀等,但現已禁止使用於水產養殖用藥,可改用氯化鈉進行藥浴(3~5g/l)亦可有效去除此病原( Kabata ,1985)。
預防控制方法: 針對注入的池水做嚴格控管及過濾,並且慎重對輸入的魚隻進行檢疫是重要的,緊迫常會造成疾病的暴發,因此保持良好的水質、減低飼養的密度並且給予適量的食物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在放養之前可先以生石灰(CaO)進行池底的消毒(2.5 Mt/Ha)。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