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代碼:
|
DIS00076
|
建立日期: |
2008/12/19
|
更新日期: |
2009/09/04
|
作 者:
|
涂堅
|
中文病名:
|
水黴菌感染症
|
英文病名:
|
Oomycetosis (Achlya and Saprolegnia)
|
疾病描述:
|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黴菌
病原環境:淡水及淡鹹水
學名:Achlya屬 及Saprolegnia屬
病名(及俗名):Typical water mold infection,Saprolegniosis,Oomycete infection
最早發現者:最早由Tiffeney (1939) 發現。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水黴菌是目前淡水及淡鹹水魚最常見的黴菌病原。主要病原來自卵菌綱(Class Oomycetes)、水黴菌目 (Saprolegniales)、水黴菌科(Saprolegniaceae)下的綿黴菌屬(Achlya)及水黴菌屬(Saprolegnia)兩屬。水黴主要是一種利用腐敗有機質為食物的機緣性腐生病原。最常分離到的水黴菌為:Saprolegnia parasitica及 S. diclina。
病原分類
藻界(Chromista) 、卵菌門 (Oomycota)、卵菌綱 (Oomycetes)下分為4目:
分別為水黴菌目Saprolegnials, 水節黴菌目Leptomitales, 霜黴菌目Peronosporales, Legenidales。其中水黴菌目 (Saprolegniales)下有八個屬,其中綿黴菌屬(Achlya)及水黴菌屬(Saprolegnia)為最常見的兩屬魚類黴菌,均屬於水黴菌科(Saprolegniaceae)。
別名:無
命名沿革:
2.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宿主)
本菌主要感染表淺的皮膚、鰓及魚卵。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急性或慢性型態、器官傳播分佈情形)
通常魚類在免疫抑制條件下才易引發本病。例如水溫下降時12°–18°C爆發本病,除了魚體免疫抑制,卵菌綱在低溫下更有感染力也有關。寄生蟲感染、外傷、捕撈、飼養密度過高、飼餵過多飼料、有機質太高都是構成水黴菌的素因。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臨床症狀:在表皮形成局部感染,初期呈現白色絲狀的棉絮狀物,經過一段時間由於糾纏水中雜物會變成紅棕色或綠色。在離水的魚身上看起來像黏黏的棉絮狀附在體表。
病理學
主要造成皮膚潰瘍、壞死及鰓絲
壞死、增生。
病原致病性意義:(實際魚場及田間發病、抗藥性等情形)
嚴重感染時魚類由於大片皮膚受損,體液滲漏會增加死亡機會。
|
診斷方法:
|
一級初步診斷:肉眼觀察。
二級初步診斷:直接取患部濕壓片鏡檢可見菌絲。
三級初步診斷:無
一級確定診斷:無
二級確定診斷: 觀察無性生殖的孢子囊(sporangia),由無分隔的菌絲上的孢囊形狀來區分常見魚類Oomycetes,可區分到屬的層級(Saprolegnia, Achlya, Aphanomyces, Leptolegnia屬)
三級確定診斷:以PCR放大18S rDNA,定序並進行基因庫比對。
|
治療方法:
|
治療很困難。無疫苗可運用。供食用的魚,目前合法用藥僅有以1-5 ppt食鹽長期浸泡,但有些淡水魚類很敏感需小心使用,例如鯰魚無法忍受任何濃度鹽浴,不可使用。一般熱帶觀賞魚可以長期浸泡在1 ppt鹽浴中。
|
預防控制方法:
|
詳細討論疫苗發展現況及飼養管理控制現況
1.避免皮膚受到傷害。
2.避免緊迫(密飼、低溫),可在人為搬動魚隻前,先行低濃度鹽浴預防。
|
相關圖片:
|
|
參考文獻:
|
Edward J. Noga 2000. Fish diseas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owa state Press.
Noga EJ: Fungal and algal diseases of temeratte freshwater and estuarine fishs. In Stoskopf MK, editor: Fish medicine, Philadelphia, 1993, WB Saunders, pp. 278-283.
|
參考連結:
|
|
檔案下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