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l 與水生動物疾病召集人陳媺玫副教授聯絡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渦蟲病
疾病代碼: DIS00122
建立日期: 2008/12/22
更新日期: 2009/09/04
作 者: 涂堅
中文病名: 渦蟲病
英文病名: Turbellaria
疾病描述: 1.病原概述
病原型別:寄生蟲
病原環境:海水
學名: Ichthyophaga sp., Paravortex sp.
病名(及俗名):Tubellarian infection、病Black Ich、Tang Turbellarian 、Black spot disease、Tang disease。
最早發現者:。
OIE狀況:未表列(Not listed)
病原摘要:
本病由多個病原引起。蟲體呈橢圓形皮膚有纖毛、具有兩個眼點。常見的病原Tang tubellarium(又名Paravortex sp.),其生活史類似海水性白點蟲,寄生魚體6天後(大小由77 μM 變成450 μM),會離開宿主落入池底,進行3-4天增殖,大小變為750 μM;同時仔蟲也在體內孵育,最後成蟲裂開釋出聚感染性的幼蟲。在24.5oC時,完成一次生活史約需10天。另一種扁蟲Ichthyophaga sp. 也被報導引起本病有關。

病原分類:扁型動物門Platyhelminthes,扁蟲綱Turbellaria
別名:
命名沿革:
疾病特性:
(感染組織及器官:感染路徑、好發組織器官、宿主)
水平感染,主要感染皮膚。感染海水觀賞魚。大多發現在yellow tang (Zebrasoma flavescens),但也會感染另外5科16種熱帶魚,包括蝶魚butterflyfish,神仙魚angelfish,蝦虎魚gobies,opisthognathids 及其他tang。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急性或慢性型態、器官傳播、分佈情形)
本病為局部急性疾病。本病地理分佈全球均可見。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臨床症狀:
主要黑點病感染的魚體表會出現很多1 mm大小。這些黑點並非渦蟲蟲體,而是皮膚對這些寄生蟲產生的一種黑色素沉著反應;另外魚體出現退色出血炎症;魚會以身體磨擦池底;鰭呈破碎;失去活力喪失食欲。Tang tubellarium感染看起來像感染雙殖類metacercacariae。Ichthyophaga sp感染時.看起來像感染海水性白點病。

病理學:
組織病理病變
急性局部皮膚出血較少病變。

病原致病性意義:(實際魚場及田間發病、抗藥性等情形)
診斷方法: 一級初步診斷:肉眼觀察皮膚病變。
二級初步診斷:直接取皮膚或鰓、壓片鏡檢。
三級初步診斷:無

一級確定診斷: 無
二級確定診斷:壓片檢查可見典型蟲體。
三級確定診斷:無
治療方法: 淡水浸泡或福馬林、有機磷藥浴。
預防控制方法: 詳細討論疫苗發展現況及飼養管理控制現況
相關圖片:
參考文獻: E. J. Noga (2000) Fish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w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